「客人想吃什麼,只要有時間、我會做,一定做給你吃!」「阿正廚坊」主廚黃守正-阿正師,稱自己在私廚江湖中「毀譽參半」。阿正師端上他的「便飯」,蓋澆飯的宜蘭西滷肉,只採用入冬霜降後的包心大白菜,且盛裝西滷肉的器皿預先在竹籠中蒸熱。而開胃的小菜釀梅子、豆腐乳、蔭冬瓜、破布子更親自醃釀。
宜蘭西滷肉本來是一道宴席菜餚,一鍋白菜滷得軟軟爛爛,澆淋在飯上。大白菜歷經霜降後被寒冷引出甜味,加入烏醋更加回甘,湯底則使用滋味溫潤的老母雞湯。他宜蘭老家的外婆是這麼煮西滷肉,媽媽這麼煮,大姨也這樣煮;在阿正師手裡,沒道理不這樣煮。所以只能等台灣山上落霜後,阿正廚坊的桌上才會有宜蘭西滷肉,而其他季節,就算客人指定,他也決不做,是基於對家廚傳承菜餚的尊重,以及源自阿正師對食材深刻理解而來的堅持。

滷肉飯與牛肉麵 由繁入簡
滷肉飯是阿正師起家(khí-ke)的招牌菜。一鍋滷肉料理過程繁複,背脂、豬油、豬肉分別切丁,豬皮表面先炙烤刮除豬臊。堅持不用氣味強烈的五香、八角辛香料,不加砂糖,單純用本味醂(みりん),紹興酒兌米酒,慢慢把豬肥肉膠質燉煮化開,最後才加入醬油,關火。
過去阿正師做過紅燒牛肉麵、番茄牛肉麵,現在只想為自己好好煮一碗清燉牛肉麵。用烤過的牛骨,慢慢地與蔬果燉煮一整天,將牛骨最濃郁滋味熬成牛高湯,再以小火慢燉牛臉頰。阿正師堅持手擀麵,他認為一碗牛肉麵的雛型,即是牛肉、湯頭和麵條的平衡。
隨著阿正師對風味理解越深,也愈了解自己要的其實很簡單:好好吃一塊肉、好好吃一條魚。然而,大道至簡,回歸本質駕馭食材,更需掏出所有本事,才能有滋有味地堆疊。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