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8年,海峽兩岸的歷史發展出現重大轉折,許多人的人生走向也因此改變,上百萬人的國軍部隊及眷屬,跟著國民政府轉進台灣。隨著時光流轉,這一批因為政治因素而離鄉背景的移民,逐漸在這塊土地上安家落戶,慢慢形成了所謂的「眷村」,以及在其中生活與成長的特殊族群。
他鄉變家園
早晨十點多,我們抵達位在台北市巷弄間的「海真私房菜」餐廳。餐廳裡正在進行中午營業的準備,八十多歲的趙媽媽悠然地在裡面幫忙;她是餐廳負責人趙海真女士的母親。餐廳裡的人員們都稱呼她趙媽媽,一如眷村孩子們對鄰居媽媽的稱呼。我雖然與她素未謀面,但初見也同樣這麼稱呼她,如同理所當然般自然。
趙媽媽的故鄉在福建福州,如同眾多外省軍民,當年在危危顫顫的情勢下,和先生一同跟著國軍隊來台灣,落腳於位在新竹關東橋的陸軍眷村。眷村裡的住民來自四面八方,許多人尚有至親遠在對岸,信息不通、音訊渺然,村子裡的人們往往只能依賴彼此,互相幫助、互相安慰,因此培養出特殊的革命情感。直至今日,仍與眷村裡的朋友們保持聯繫,只是年紀已長,不免喟嘆許多老友已然不在人間。
不過,在先生自軍中退休之後,由於當時三個女兒、兩個兒子逐漸長大,夫婦倆考慮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於是遷居北上,來到了台北。趙伯伯開設餐廳,趙媽媽則在家照顧孩子。轉眼間,「來台灣已經六十多年了。」趙媽媽悠悠地說。原本為了逃離戰禍而遠赴他鄉,然而一生歲月皆已留在此地,當年的異地,如今已是今日的家園。
貧乏中創造豐裕
近年來,常聽到來自眷村的子弟提到孩提時代最深的印象,往往就是「一家烤肉萬家香」了,由於眷村中的成員各省都有,各家媽媽的拿手菜各不相同,往往都會禮尚往來、互通有無,今天張家蒸包子饅頭,左右鄰居家晚上便有熱騰騰的包子可吃;明天李家煮水餃,對門王家的桌上便多一盤碩大的水餃。吃著誰家的菜對了味口,下一回自家媽媽也會自己試做。在眷村中長大的孩子們,就這麼在小小的村子裡,吃遍了大江南北。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