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各期專欄 > 好吃社會學
 
好吃社會學
共有 56 篇文章 排序依:
文化資產、飲食品牌和美食外交
2022/09/01
如何看待和推動「傳統」台灣料理列為無形文化資產,並藉此提升該資產料理(包含料理法)為一種著名品牌,甚或做為美食外交的利器,的確值得當前台灣飲食界認真思考。美食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文化外交資源,更是展現台灣軟實力的途徑。... <全文>
「台灣菜」的文化史錄
2022/07/01
陳玉箴的《「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聯經,2020)偏重和選擇了若干所謂的「文化重點」來撰寫台灣菜史,書名直接以「台灣菜」名之,而不是「台灣飲食」,說明作者喜歡談的是已經做出來的菜餚和料理,畢竟它不是廣泛的飲食歷史,更不是食譜變遷史。書中還分別解說台灣近代一百多年來歷經的殖民、威權和民主三種政治體制下,台灣菜如何被做不同的定義及其在菜色內容又出現什麼樣的不同特色。... <全文>
看好美食旅遊
2022/05/01
說到美食旅遊(或觀光),多數人想到的是電視上的美食烹飪節目。但它們卻只是定點的某種特別美食介紹,並未做旅遊式的刻意安排;多半也未將幾個美食景點的重要風土人情納入觀光內容,頂多是名廚、名餐館、名飯店或是名菜單的推薦。... <全文>
期待客家飲食的菜系化
2022/03/01
我在以前的專欄裡常常鼓吹有關客家飲食(料理)文化的學術研究和研討會,認為只有透過學術和知識體系的建構和推廣,客家菜、料理、飲食才有可能被正視,甚至從而建立它獨特的「菜系化」或「料理化」的地位。... <全文>
500盤端出什麼料理?
2021/12/24
聯合報目前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500盤」美食推薦活動,邀請50位各界知名人物(大概都是老饕)推薦過去一年吃過最好的十道菜,然後整理出500盤美食一覽表。此一活動似乎想提出一份由台灣食客評審出來的另類「米其林指南」。從總體看來,它是以菜做為推薦主體,而不是餐廳;也不是由單一機構主導,而是讓台灣50位食客的個人經驗變成公共財。這兩點說來是它的特色。... <全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末頁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