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洲滷味是一道甚受港人喜愛的小吃,而製作滷味的「滷水」,則是決定味道的關鍵。粵菜的滷水分為白、中、黑三大類,而製作滷水的材料則以中藥材為主,斤兩多寡取決於師傅的老經驗,也因此更能展現各家的特色和風味。在苗栗苑裡,就有一家餐廳能吃到香港師傅做的道地潮洲滷味,十多種中藥材調製而成的滷汁,讓食材甘而不鹹、色澤亮而不膩,入口後還散發淡淡的中藥香氣,極具美味。

  在苗栗苑裡,「全國高爾夫花園球場」是一家老字號的休閒中心,為了推廣當地美食並吸引來客,2010年特別自台北請來港籍師傅蔡文洪掌廚,蔡主廚從15歲開始學做粵菜,至今已逾三十年,在餐飲界是相當資深的主廚。之所以來台灣發展,蔡主廚表示,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因對未來生活及前途感到迷惘,在深思熟慮後,決定和多位港籍師傅一起移居來台,而這一待,就將近二十年的歲月。蔡主廚不僅在這裡娶妻生子,台灣更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蔡文洪主廚曾在不少知名飯店服務,如基隆長榮、墾丁凱撒、台中經典、桃園尊爵等,後來因健康問題,無法負荷大飯店工時長、壓力大的環境,於是在全國高爾夫花園球場老闆的邀請下,來到環境清幽的苗栗工作兼養身。由於此一因緣,蔡主廚在為球場餐廳重新規劃菜單時,除了把飯店的經驗移植過來外,更研發出多道以「養生」為主軸的新菜色,如焗烤粟子南瓜、卓蘭紅柿蝦球、紅麴燜豬尾等,將苗栗特有食材和養身中藥一起入菜。蔡文洪主廚表示,養生菜雖然口味較清淡,但是仍保留粵菜的傳統,畢竟自己是粵菜師傅,不能忘本。

全國高爾夫花園球場蔡文洪主廚

蔡文洪主廚

決定味道的三種滷水

  除了養生料理外,「潮州滷味」更是蔡文洪主廚拿手的粵菜小吃。潮州滷味的作法看似簡單,但滷食材的滷水卻大有學問,甚至是決定味道的重要關鍵。蔡主廚進一步解釋,粵菜的滷水分為白、中、黑三種,不同的料理會使用不同的滷水,例如外皮油亮、和台灣白斬雞相似的香港貴妃雞,便是使用白滷水做成;潮州滷味多使用中滷水,該滷水不使用醬油調味,而是用泰國魚露、鮮味露去調製,因此味道和顏色都較黑滷水清淡一點;做燒臘便當的油雞腿、玫瑰油雞等料理,則是使用黑滷水做成,滷水內會放進大量醬油,味道重鹹,食材熬煮後的色澤較深。

蔡主廚使用的滷水,是以陳年滷汁為湯底,自己再改良滷包內的中藥配方和比例,他所選用的中藥材就多達十幾種,包括桂皮、八角、花椒、小茴香、甘草、羅漢果、丁香…等組合而成。蔡主廚表示,中藥滷包放進滷水後,一定要用小火慢煮,若以大火快滾,會影響滷水的味道和色澤。滷水慢煮一段時間後,中藥材的香味會漸漸散發出來,此時就要把滷包儘速拿起,再將冰糖、泰國魚露、鮮味露等加入滷水內調味,切記不可熬煮太久,以防鮮味跑掉。滷包約略使用三至五次就會失去味道,此時便須換新。

蔡文洪主廚表示,由於中藥可以增添香氣、減少肉類的油膩感和腥味,並提升食材的美味度,因此慣以中藥材製作滷水,而這些中藥材都是一次大量進貨,需要製作滷水時,再分次分量裝入滷包使用。每家餐廳的滷水都有自己的獨門配方,並依師傅個人經驗去決定斤兩多寡,例如桂皮和花椒的量不能過多,避免將其他藥材或食材的味道蓋住,甘草主要用以提味,量宜少不宜多,所以各種中藥材的份量都要剛好才行。

全國高爾夫花園球場的潮州滷味盤

潮州滷味盤

跨海來台的陳年滷汁

對於使用過的滷水,師傅們大多會加以保存並重複使用,這種多年不換的滷水,即所謂的「陳年滷汁」,一般相信,滷過愈多食物的滷水,因為吸收各種食材的精華,所以味道特別濃郁。蔡文洪主廚表示,各種食材都適合做成滷味,將雞胗、牛肚、杏鮑菇、海帶等放進滷水裡煮熟,撈起後均吸汁入味,入口後帶有淡淡的八角香,並散發花椒的微辣口感,連帶骨的豬耳朶也煮到軟嫩易嚼,風味甚佳,和台灣滷味的味道截然不同。蔡主廚透露,以前在台北開餐廳時,不少知名美食家都曾前往品嚐,可見其美味甚具口碑。

蔡主廚回想當年從香港來台時,「陳年滷汁」可是他最重要的行李之一,他說,滷水對香港師傅而言非常寶貴,開設新店時如果身邊沒有滷水,一定會向其他老店要相當份量的陳年滷汁,再將新的中藥包加進去製作成自己的滷水,如果滷水不夠,加水重新調配,味道不夠,再把滷包放進去提味即可,如此重複使用。之所以使用陳年滷汁為湯底,主因是陳年滷汁經長久熬煮後,裡面已有濃郁的肉香和中藥的氣味,若單純使用水當湯底製作滷汁,很難熬出好味道。

蔡文洪主廚說道,香港師傅不會吝於分享經驗,因為粵菜的做法千變萬化,只要主體不變,任憑師傅各展手藝。陳年滷汁相互分送也是同樣道理,三四位師傅的滷水可能來自同一個地方,但每一位調製出來的味道卻不會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因此不必擔心味道一樣或客人流失等問題。

全國高爾夫花園球場的卓蘭紅柿蝦球

卓蘭紅柿蝦球

滷出食材好味道

蔡文洪主廚表示,陳年滷汁最好使用白鐵鍋熬煮,其他材質較不理想,每天使用滷水後,清除雜質的過程需要特別留意,乾淨的陳年滷汁才易長久保存。首先,將使用過的滷水燒開後再過濾,去除肉類殘留的血水、沈澱物,以及其他雜質,若沒有經過這道手續,不乾淨的沈殿物極易使整鍋滷水變壞。待滷水過濾乾淨後,再把細密的格狀鐵網蓋在白鐵鍋上,一來防止異物掉入,二來保持空氣流通,如此才不會使滷汁變味、變質,甚至臭掉。 

蔡文洪主廚表示,滷水料理沒有定義,都是依師傅的嗜好來決定食材,以潮州滷味而言,只要客人想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放進滷水裡煮,蔬果、肉類、菇類無一不可。但蔡主廚提醒,滷食材時有一定的先後順序,例如蔬菜、豬血等食材不需重味,可以先放進滷水裡滷,而肉類具有腥味,必須使用較重味道的滷水蓋味,因此須等其他食材滷完後再下鍋,並加入滷包加味和提味。所以師傅每天都要隨時調整滷汁味道的濃淡,才能讓食材滷出好味道。

由於滷汁需要使用大量中藥材製作,加上餐廳以養生料理為號召,因此蔡文洪主廚對中藥的屬性和功效自然有一定了解。他表示,除了本身多年的掌廚經驗外,閒暇時間仍會繼續進修,大量閱讀和中藥相關的書籍,如此才能更了解各種藥材的種類、特性、味道,以及哪些藥材入菜能增進身體健康,例如滷包內的陳皮、小茴香、肉桂、甘草等均具有理氣、溫陽健脾等功效,而八角、花椒等材料味道強烈且會刺激胃腸,因此要適量使用,這些在製作滷水時都是有用的知識。

全國高爾夫花園球場的苗栗水果沙拉

苗栗水果沙拉

蔡主廚表示,目前中餐廳共有七位師傅負責後場,各有各專職的工作,而苗栗苑裡是純樸寧靜的地方,山區環境優美秀麗,早已吸引不少會員和客人前來運動和消費,經過菜色變換和經營手法改變後,在此舉辦喜宴的人數明顯增加,而在客人口耳目傳及相互介紹下,本地消費者的來客數亦同時增長。蔡文洪主廚最後表示,他堅持每季都會推出創新菜色及養生餐,不僅為了服務新舊客人、推廣當地食材,更希望讓「全國高爾夫花園球場」在苗栗地區成為首屈一指的知名餐廳,讓苗栗鄉親都能品嚐到粵菜料理的美味。

餐飲消息

「到異鄉打拼,需要的是更多的勇氣。」來台24年,在台北君悅酒店任職超過23年的港籍杜日福師傅如是說。因為人生地不熟,不管是環境、語言、文化,人事時地物都與自己的故鄉不同,對外地人而言,離鄉背井到異地打拼,面對的不只是個人專業上的試煉,也包含了生存能力的大考驗。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當初為什麼選擇到外地打拼?23歲曾赴沙烏地阿拉伯工作、27歲就到台灣發展的杜師傅回憶,一開始是因為年輕氣盛,在家常與父親起衝突、不想待在香港,剛好那時有朋友在台灣工作、鼓勵他到台灣發展,原本有機會轉往瑞士餐廳上班的杜師傅,因為朋友一句「在台灣工作拿的是入境簽證,三、四個月就可以回香港一次」,打動了杜師傅這顆驛動遊子的心,雖然當時台灣提供的薪資條件不比歐美工作優渥,但他還是決定來台灣試試,一試就是二十幾年。
 
  另一個到台灣工作的原因是「人」。杜師傅在沙烏地阿拉伯工作的期間,有一次在超市聽到有人說廣東話,便主動上前與對方交談,後來變成好朋友,時至今日即使對方遠在加拿大,他們每年仍會相約在台灣聚會。又因為當時台灣與沙烏地阿拉伯仍為邦交國關係,杜師傅也因此認識了一群在當地義診的台灣醫生,大家在陌生國度互相幫忙,雖然那時他國語說得不好,但彼此互相扶持、以料理慰藉鄉愁的情誼直到現在他仍然熱切地記得,也許就是那時種下他對台灣人的好印象,也促使他日後繼續留在台灣工作的原因之一。

台北君悅酒店中餐廳

台北君悅酒店中餐廳

政商名流婚宴的幕後推手

  身為台灣五星級飯店的翹楚─台北君悅酒店執行副總廚的杜師傅,二十幾年來主要負責餐飲業務量最龐大的宴會廳及二間中餐廳,每天幾乎工作13-14小時,從早上9點忙到晚上11點是家常便飯,鼎盛時期(約1995年前後,李登輝總統時代),曾經連續工作三個月只休一天,創下單月營業額5,600萬元的紀錄。
 
  台灣近年幾場令人津津樂道的名人婚宴,如:鴻海集團郭台銘的婚宴結合老董牛肉麵及林合發油飯、連勝文先生的世紀婚宴、新光集團吳昕紘的全素養生喜宴,直至近期神旺飯店集團的蔡紹仁婚宴等等,其幕後的推手都是杜日福師傅。談起喧騰一時、家喻戶曉的名人婚宴,杜師傅說新光集團的全素養生宴最令他印象深刻,那時為了準備900人的全素套餐,跑遍全台各地,就為了尋找台灣在地的有機食材,經過一番努力,在朋友的引介下認識了一位彰化菇農,一次購足900朵傘柄大小一致的菇類,也見識到台灣農業的驕傲;除了菇類之外,杜師傅更大膽地從泰國進口900顆椰子,讓每位賓客都能喝到最美味的椰子汁,也讓試菜的東道主讚不絕口。

曾於1993年3月獲得《吃在台灣》雜誌讀者票選為全國最佳粵菜餐廳的「凱粵園」,是君悅酒店漂亮中式海鮮餐廳的前身。為了因應信義區餐飲業激烈的競爭,2014年10月漂亮轉型為單純的粵菜餐廳,主打杜師傅的粵菜宴客佳餚及同樣也是港籍的祁焯輝師傅的傳統港點料理,不僅讓粵菜餐廳的定位更明確,也突顯君悅在港式點心的優勢。杜師傅認為,香港是個多元文化融合的社會,而粵菜融合了廣府菜(廣州菜)、潮州菜(潮汕菜)、客家菜(東江菜)、順德菜(鳳城菜),更能完整傳遞中西並容的文化特色以及創意性。

杜師傅表示,漂亮餐廳推出的新菜色在其他餐廳絕對品嘗不到,如「豆豉炒沙公」,選用肥美的斯里蘭卡大公蟹,加入豆豉、辣椒以大火爆炒,再放入砂鍋內緊密,藉此封存辛香夠味的鮮蟹精華。「南瓜海皇煲」,選用甜度高及香味足的台灣南瓜,先將南瓜烤熟,挖出綿密的南瓜肉,加入熬煮六小時的老母雞高湯,攪打成口感滑潤且風味香醇的湯底,再搭配豐富的海鮮配料一起燉煮,營造出道地絕佳的粵式風味。「蟲草花蒸龍膽斑」,則是選用由龍膽石斑與老虎石斑結合培育出的龍膽斑,魚肉油脂豐富,較普通石斑鮮甜、有彈性,且魚皮含豐富膠質,去骨取刺後,加入配料以熱油爆炒,清爽鮮香的口感,打造出最具代表性的粵菜美饌。

台北君悅酒店執行副總廚杜日福師傅 

台北君悅酒店執行副總廚杜日福師傅 

台灣的香港大廚

杜師傅不諱言在香港工作時,只要多個幾佰塊港幣就會馬上跳槽到新公司,雖然二十幾年來曾經離開君悅酒店三次,但也憑藉著精湛的粵菜廚藝及豐富的資歷,三度被徵召回來重掌宴會廳兵符。杜師傅說,他喜歡在台灣工作,不僅是因為台灣的人情味,也因為台灣的居住品質比香港好很多,生活步調也不像香港那麼快、壓力那麼大,很適合專心投注在工作上。

剛到台灣的第一年,杜師傅選擇落腳在信義路及光復路交叉口的「富瑤港式飲茶」,當時富瑤可說是香港師傅的搖籃,他在那裏認識了許多來自香港的師傅,即使現在大家都各奔前程,有些還在台灣各地的粵菜館掌杓,有些則自行創業、落地生根。也因為港廚散佈在世界各地,每個地區的人數都不多,所以只要在異鄉遇到同為港廚的香港人,感覺就特別親切、凝聚力也較強,每隔一段時間他們都會碰面聚會,彼此交流最新的菜色、討論新食材,互相試菜、激盪靈感。

綜觀台灣五星級飯店的中餐廳,大多由香港師傅擔任主廚,對此,台灣師傅普遍認為,因為香港師傅的資歷足夠,他們經由不同國家的菜餚文化洗鍊,在離鄉背井的壓力之下,懂得自我提升專業技能;也擅於運用調味料的優點,不管是煲湯、炒果、熬煮高湯等烹調手法都很到位,擁有精湛的粵菜技巧是必然的。

台北君悅酒店漂亮中餐廳豆豉炒沙公 

豆豉炒沙公 

粵式料理在台灣

二十幾年來經常往返台灣、香港兩地的杜師傅曾說:「在台灣做粵式料理,變化比較多,連家人來台灣,都說比香港的餐廳還好吃」。杜師傅觀察,台灣人喜歡求新求變,對於新菜色的接受度較高,每隔一段時間流行的餐飲業種也都不同,可說是一個餐飲類型變化較快的地區,如早期的湘菜、川菜、上海菜,十年前風行的異國料理、港式飲茶、蛋塔、麻辣鍋等,及近年的日本料理、韓式料理等等,都曾在台灣餐飲業界占有一席之地。為了滿足台灣人對口味上的多元要求,杜師傅經常需要設計新菜色,如在粵式料理加入西式料理的松露、紅酒等食材,是近幾年較常被要求的新菜色。反觀香港,餐廳的菜色與他二十幾年前離開香港時差不多,變化不大。

近年台灣接連爆發食安問題,對於「香港師傅將粵式料理著重調味的技法帶進台灣」的說法,杜師傅認為,香港師傅擅長將食材作變化,只要在政府法令容許的範圍內使用調味料,讓菜餚更加豐富美味,是無可厚非的。

提到粵式料理與港式料理的關係,杜師傅表示簡單來說:「香港的粵式料理由廣東流傳下來,在香港落地生根後,才慢慢演變成所謂的香港菜。不管是粵式料理或港式料理都是香港的在地菜餚」。過去台灣年輕師傅常認為香港師傅在傳授廚藝這方面總會留一手,其實「有傳統無正宗」也是他們對粵式料理的最佳演繹。

台北君悅酒店漂亮中餐廳南瓜海皇煲 

南瓜海皇煲 

傳承粵菜精華

執掌酒店餐飲業務量最龐大的部門,杜師傅說培養手下團結合作的默契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自己不喜歡被別人管,所以他要求手下除了不喝酒、不抽菸、時時保持味覺精準之外,更要主動積極、把份內工作做好,不要等別人推你一把才開始動作。杜師傅目前手下有18位師傅,都是在地的台灣人,其中跟著杜師傅學習,資歷最久的師傅已超過十年。

為了讓自己的團隊隨時隨地保持戰鬥力,宴會廳工作只要超過午夜12點,杜師傅一定會先讓團隊放下手邊工作,寧可明日提早一小時上班,也要讓團隊成員早點回家休息、養精蓄銳。每年顧客包的紅包,也一定捐出來給大家當尾牙聚餐的經費。這些小細節,或許就是杜師傅能在競爭激烈的五星級宴會餐飲中獨占鰲頭的原因。未來也計畫將道地的粵菜廚藝傳承給台灣的年輕師傅,希望粵菜能繼續在台灣發光發熱。

樂在其中、充實自我

「請叫我Ricky」,初次見面習慣以英文名自我介紹、親切又不生疏的打招呼方式,是很多人對香港人的第一印象,杜師傅也不例外,即使年過半百,仍保有年輕人的活力與衝勁。休假時間,杜師傅喜歡看海、到咖啡廳構思新菜色。他說只要離開辦公室,很多原本想不透的難題都能迎刃而解,休假後再上班,就能馬上大刀闊斧擬出令顧客滿意的菜單。為了隨時接收新資訊,除了不定期翻閱國內外餐飲雜誌之外,杜師傅也會請在香港的家人定期訂閱香港雜誌《飲食男女》,只要他回香港都會把重要的餐飲資訊撕下來帶回台灣,再跟工作團隊討論適合台灣人口味的新菜餚。如何在一家公司任職超過二十年、又能求新求變?杜師傅笑著說:「樂在其中,就能做得久、做得好」。

從見面到訪談結束,短短二小時,杜師傅展現侃侃而談、引人入勝的說故事能力,就如同台灣樂壇教父李宗盛先生曾說的:「香港能說的事情太多,如果你認為沒有話可說了,那你就差勁了」。在香港師傅們的身上不難發現,除了口條佳、有說故事的能力之外,聰穎主動、求新求變、勇於接受挑戰、外語能力較佳、求知慾強,也是他們共有的特質。若干年後,這些在台灣的香港大廚即將交棒給下一代台灣年輕師傅,在這個專業與業餘相互競爭、人人都能透過數位媒體為自己發聲宣傳的e世代,台灣師傅你還在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