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的黃曾彩娥阿嬤在青春年少時,便嫁進黃家,如同一般農家媳婦,又是養魚、又是種田;為要捕捉更多的螃蟹貼補家用,兩隻腳長期浸泡在海水中,冬寒夏冷,早已是黝黑亮金、風霜滿佈。拍照時,阿嬤的笑容帶著生澀與純樸,眼睛則瞇成彎彎的兩個下弦月。
彩娥阿嬤是土生土長的台南北門三寮灣人,養殖虱目魚已逾30年,二甲大的養殖池閃耀粼粼波光,白蝦、虱目魚游悠其間,以其自養、無毒而自傲。
身形高挑的彩娥嬤,穿著紅色花衫,一襲俐落的七分褲,未掩其樸素之姿,在店裡忙碌穿梭,身邊有著貼心女兒、孫女幫忙廚房大小事。
家常手藝硬功夫
阿嬤家以自產的虱目魚與家常手藝開設了長盈海味屋,手工製作的粉粿是店裡重要角色。菜單上貼著黑糖「昏跪」的牌子,出自恬靜文雅的長孫女之手,以國語讀音標其台語名稱,諧音雙關,具神來之筆。傳統粉粿製作方式,就是先將地瓜粉加入冷開水,充分攪拌均勻,再備一口大鍋子,將粉水倒進,繼而開火加熱,由小火轉大火,過程仍要不時攪拌,直至呈現透明糊狀。此時重點在於攪拌,而且要不停地攪拌,成為透明糊狀後,攪拌的力道越要加大,當液狀粉水受熱成糊狀幾近於凝固時,空氣中散發淡淡地瓜香。
每日大約要煮將近四大鍋粉粿,才足以應付顧客須要,「整隻手臂都受到職業性的傷害」,阿嬤指著手臂、肩、胛等部位,笑笑說著:「現在每周固定時間要去看醫生。」女兒看著廚房內置放一旁的大型攪拌機,心疼地表示,「若是早知道有這台攪拌機,爸媽和我就不用常常去看醫生了。」二碗黑糖漿加入的時機,是在地瓜粉水煮熟成為糊狀、凝固後倒入,使之呈現淺淺的咖啡色澤。活潑俏麗的小孫女,在一旁幫阿嬤大力攪動熱鍋中即將成形的黑糖粉粿。
市面上所看到的粉粿大部分是黃色,傳統作法是使用黃梔子熬煮,有利於消暑解熱,而今為要降低製作時間與成本,大部分使用色素。阿嬤慇懃地接待我們,如同招待老朋友般,又是遞七層塔熬煮的青草茶,又拿出仙草蒟蒻,還端出二大碗黑糖粉粿剉冰。軟Q的粉粿在舌尖彈跳著,四溢的黑糖香氣瀰漫在味蕾間,頓時暑氣全消。
「現撈」一池新鮮
接近中午時,黃阿公更熱心地要我們一同前去魚塭捕捉虱目魚。魚塭就在不遠處,走路僅須數分鐘,黃阿公使用由塑膠水管架成的篩網,豪邁地將篩網撒到魚池內,瞬間三條銀白閃閃的虱目魚即刻活跳跳地落入網內,隨後又在池子裡撈了些白蝦。活跳跳的魚蝦就在眼前,真正是「現撈」。
現撈虱目魚新鮮不用說,阿嬤備了一鍋熱水,準備煮魚,又走到戶外,摘取新鮮九層塔及小巧可愛的胖辣椒。鹽滷虱目魚做法相當簡單,阿嬤看顧著滿鍋水煮的虱目魚,順道拿起料理台上的鹽巴,肴下三大匙,撒在裡面,接著就等著煮熟、煮滾即可盛盤。
簡單滋味在心頭
這麼簡單?虱目魚居然不用費盡力氣,去除內臟、刮除魚鱗,如此美味,瞬間便能品嚐。「目前這些虱目魚還不夠肥美,每尾大約僅重一斤。因為最近雨水不夠多,若等到八月左右,那時虱目魚才會又大又肥美。」只見阿嬤拿著筷子夾起長形瓷盤上的鮮嫩魚肉,而小孫女和女兒都忙著解說食用虱目魚最美味的時節。吃虱目魚最大的麻煩,在於它本身有許多細小的魚刺,黃阿公及阿嬤則告訴我們如何避免吃到魚刺。中午時分,店外下起傾盆大雨,而在店內的我們則享受了「虱目魚三吃」—煎、煮、炒,有著充滿台南味的純樸。
看著兩位乖巧孫女忙進忙出,黃阿嬤及阿公的欣慰,在黝黑的臉上表露無遺;從阿嬤做粉粿的身影、阿公捕撈虱目魚的舉止體會得到:古早味的料理,通常不需要太多的點綴,做法也毋須太過繁複,反而需要長時間的醞釀,方能細細品味其中滋味與美感。
古早味黑糖粉粿
- 材料:黑糖漿400C.C.、地瓜粉1公斤、冷水8000C.C.
- 作法:
-
- 將冷水全數倒入地瓜粉內,充份攪拌均勻,成為地瓜粉水。
- 再把拌勻的地瓜粉水,放置爐上以小火加熱至3-5分鐘後,轉為中火,熬煮約2小時。
- 熬煮過程,須不斷使用鏟匙攪拌,至呈透明、凝固狀,再倒入黑糖漿。
- 倒入黑糖漿後,仍須要不停地攪拌,使透明、逐漸濃稠的地瓜粉水完全變色為黑糖色澤。
- 黑糖粉粿倒入鐵盤內,等待冷卻後即可切塊食用。
- 小叮嚀:
-
- 不可太早倒入黑糖漿,否則香味未能完全發揮。
- 黑糖漿製作:使用6公斤手工黑糖,放在乾鍋內翻炒,至糖受熱溶出汁液,再加入適量水,將黑糖完全溶解成濃稠狀即可。
鹽滷虱目魚
- 材料:虱目魚1尾(約1斤)、鹽、水。
- 作法:
-
- 備一鍋水,煮滾。
- 將虱目魚放入滾水中,再倒入3大匙鹽巴。
- 大約20分鐘後,即可盛盤上桌。
- 小叮嚀:
-
- 自家養殖的虱目魚,不需要去除內臟和魚鱗。
- 虱目魚煮熟的時間,端視魚的重量與大小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