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小吃。通常小吃店的老闆都很有特色,有的看起來很嚴肅、有的講話嗓門特大,但他們更有人情味,最重要是東西便宜好吃,平民美食在台灣是獨樹一格,別有風味。
小時候在香港農村長大食麵的機會不多,能吃上一碗元朗家鄉「好到㡳麵店」的雲吞麺是一大享受。所以回香港有空隙的時間,必定去吃一碗,滿足小時吃不到的奢望。
在台北卻不一様,麵店很多,近年更增加不少日式拉麵店。但我最喜歡是陪太太到市場附近的小麵攤,平常自己最甲意的是魯肉攤的虱目魚飯丶豬腳腿庫飯。
東門市場羅媽媽米粉湯向前走右轉東門豆花和甘蔗汁對面小麵店,二十多年來到東門必吃的小吃,一碗乾拌黃油麵加上少許老闆調的辣醬,一盤嘴邊肉丶一盤豬腳和燙青菜,就是兩夫妻的美好日子。
最近經常去的是在迪化街的六十年「老麵店」。三代賣麵及小菜滷味,老麵店開了很久了,我也是行家介紹才知道的。否則哪會從古亭坐捷運到圓山站,走走摸摸要廿分鐘,才找到的小麵店吃碗乾麵,這種舉動常會被罵神經病。
回想第一次到「老麵店」,吃完,回家跟太太説:星期六帶你去迪化街吃乾麵。她心裡可能在想這個人又在起肖了!我的壞習慣是發現好吃的東西時,第一反應,通常晚上立刻帶太太去吃,一方面讓她分享到好吃的感覺,另外也是印證一下自己判斷是否正確。
現在週六休假去「老麵店」吃麵,我們都會不約而同齊步走去!老闆年紀雖大,但切小菜刀工仍是一流的,而且言談風趣,人潮多但他指揮若定,女兒煑麵、媳婦負責小菜,加上手腳俐落女幫手,生意興隆也有條不紊。
到「老麵店」吃碗乾麵、加碗肉骨湯是基本的動作,點小菜才是煩惱的事,因為小菜滷得很入味又不死鹽,種類也很多,一個人很難吃上太多種,第一次點了滷大腸,吃得飽飽才一百多元。
我和太太再來時,先點乾麺,太太吃起來說:麻醬麵味道不夠,其實她誤會了乾拌麵不是麻醬麵,「老麵店」調的醬料共有麻醬丶酢醬丶豬油蔥、鹽水四種原料混合而成的,味道有特色、麵Q好呷!吃麵時再根據自己喜好加點醋和辣椒,就更有自己的味道了!提醒大家辣椒醬有二種要弄清楚哪種是你喜歡的,通常大家拿來拿去重複加的就是我喜歡的,也比較受歡迎。有一次一對年輕情侶各點大碗乾麵並添加了不少次辣椒,全都吃光令我心生佩服,也發現好吃辣椒醬原來有兩款的。
除了乾麵,薑肉骨湯是必點的,好吃不用多說,餛飩湯也很讚。老麵店最大的重點是小菜,不要小看四個不繡鋼大盤上滷味,除了海帶、豆干外,豬耳朵、豬腳、嘴邊肉、豬心、大腸、生腸──整隻豬除了豬腦外都有賣,每樣小盤配麵剛剛好。耳朵、豬腳腿庫肉、大腸都很好吃!我最喜歡的卻是豬肚,不但滷得好,而且切得棒,細長細長嚼起來特別起勁。雖然此店晚上七點半才打烊,但要去不能太晚,否則小菜可選就不多了。
「老麵店」是一家氣氛和諧、人情味濃厚的老店,因為老客人特別多,現在多了一些遊客,馬來西亞、香港來的都給我遇上。
離開「老麵店」在延平北路另一端到延平南路22號中山堂附近,有一家滷豬腳飯超好吃的小店。這家店的店面普通,食客也是普羅大眾,標榜百元美食。住附近朋友說:有錢人都很低調,但要吃到愛吃的味道,就是這樣俗擱大碗又好呷的。鄭字標記六十年老店第二代經營的小吃,只賣三種飯,豬腳肉飯丶東坡肉飯丶虱目魚肚飯,外加幾様大腸、豆皮、豆干小菜,從中午到晚上八點,人來人往填飽不少人肚子。
一個便當100元,真的三個菜加上軟Q豬腳肉和滷汁,胃口大開,一口氣吃光光的人比比皆是。東坡肉不但好吃也好美,草繩綑綁得整塊完型不散,吃起鬆化軟口,膽固醇是最美味的障礙,偶而吃一塊人生也有亮點!
其實我想介紹給大家的是虱目魚肚,滷得入味,肉嫩肥美,除了魚鰭有些骨外,完全沒刺,很好配飯吃!在台南廟前吃虱目魚粥,平常吃虱目魚肚湯,都比不上這塊滷的虱目魚。
跟現在掌廚第二代老闆聊了一下,他説:傳承下來的功夫沒什麼了不起啦!要好吃,最重要是材料好。他們買的材料是別人不容易買到的,像虱目魚只買大支一些的,不但比較肥美,魚刺也好處理,客人吃到好吃的食物會有感受。
儘管是午餐的一盤虱目魚肚飯、一塊豬腳,卻是許多上班族工作能量的來源。所以在人潮不熱鬧的延平南路撫臺大樓的古蹟旁,這攤的人潮特別多更引人注意。正如鄭老闆說的,在台灣許多小生意就是如此認真的做,路邊攤也是一樣很有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