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我一直以為百年糕餅老店是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它既是民俗文化的結晶,也是歷史社會的縮影。在傳統社會的生活圈、信仰圈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更難得的是往往內聚歲時節慶、生命禮俗、諸神佛誕與日常生活糕餅於一店,成為糕餅文化的展示櫥窗。不過,就我們的了解,大多以傳統糕餅為主,能涵藏多元糕餅譜系則頗為罕見。這裡特別以嘉義「新台灣餅舖」為例,解析其洋、和、台餅類的獨特風味。

 
 
 
 
 
「新台灣餅舖」的故事
 
(一)日向屋
  盧福(1922~1989),嘉義人。出身寒微,日治時代,公學校畢業後,當過送報伕。 
  明治三十年(1897),日人吉田秀太郎在嘉義市生活圈的中央噴水池旁,建造一棟日式木造平房,名為「日向屋」,專賣日式饅頭、羊羹、奶油泡芙、最中、餅果子,是嘉義地區最早的糕餅麵包店。1939年,盧福十七歲進入由吉田氏外甥小林幸太郎接手的「日向屋」,負責配達業務。他的勤奮誠懇深獲店家的器重。1948年,與埤仔頭劉桂英結婚,育有六子。  
  1945年,終戰,日人回國,盧福向政府租下「日向屋」一樓,並改名為「新台灣餅舖」,延續餅店生意。為了符應本地信仰圈的需要,他聘請傳統糕餅師傅製作台式月餅、喜餅與節慶、禮俗相關的糕餅。並且特別請知名畫家李秋禾(國畫大師林玉山的門生)題字並設計福喜神與蝙蝠商標,打造人文形象。盧昆常回憶說:「當時餅舖業務發達,父親曾透過日本掬水軒老闆,買進一顆大氣球,上面寫這『新台灣餅舖  中秋月餅』幾個大字高掛在隔壁第一信用合作社的樓上,成為地標,市民都遠遠地看到這顆廣告大氣球。而餅舖門前則是大排長龍的購買人潮。」 
  1963年,盧福向政府買下「日向屋」,這是一棟兩層樓木造巴洛克式建築,一樓是餅舖,二樓為上海菜的「中央餐廳」。1964年1月18日發生白河大地震,「中央餐廳」失火,整棟建築燬於一旦。
 
(二)新台灣餅舖第一代 
  那時年關將屆,準備的年貨都被燒燬了。盧福在廢墟上搭蓋臨時帳棚營運,一些供貨廠商也鼎力相助,供應貨源,幫他度過難關。1966年,盧福率領餅舖的師傅飛往大阪,參加第三屆日本「全國菓子工藝大品評會」,現場製作台式喜餅、羊羹與鳳梨酥等糕點,榮獲「優秀技能賞」,為本舖取得一張珍貴的國際認證。1968年,他開始籌畫興建一棟六層大樓,三年後竣工,一樓為「新台灣餅舖」,二至六樓則是高檔的「福樂大飯店」,當時到阿里山觀光的日人都會選擇在此過夜。 
  1970年,盧福擔任嘉義棒球委員會主委,延續KANO精神,並栽培五兒盧瑞圖打少棒,獲得全國總冠軍,後來加入七虎少年棒球隊,代表國家赴美參加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獲得亞軍。1971年,盧福出資在嘉義市中山公園棒球場(今嘉義市立棒球場),舉辦「七虎盃全國少棒錦標賽」,因此,大家稱他為「七虎之父」。昆常追述:「父親發揮業務的本領,引進鮑魚、螺肉罐頭、烏魚子、金華火腿、臘肉、板鴨等國內外年貨,獨門生意,門庭若市。」 
  這期間,盧福關懷地方,熱心公益,曾擔任嘉義城隍廟、地藏庵管理委員會委員,分擔祭祀圈的工作。 
  1974年,他引進日本Rheon自動包餡機生產月餅、麻糬、鳳梨酥等,不僅提升品質,也帶來更大的商機。昆常回憶說,當時「新台灣餅舖」內含三大系列產品,加上高檔國內外貨的販賣,生意「強強滾」,日日見人潮。父親負責外務,內場則靠母親一人,她誠懇待人,心思細密,以簡御繁,真是一位「勤家」的好典範。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一進阿嬤的家門,一股芋頭香撲鼻而來。走到廚房,電鍋正冒著煙,還有阿嬤忙碌備料的身影。

 
  楊吳淑婉阿嬤雖已至耄耋之齡,但於料理之時,還順手整理鍋碗瓢盆,手腳仍俐落;喜愛作菜,更愛自己打扮美美地。「我自年輕時,就喜愛打扮,常看雜誌,也喜歡看漂亮姑娘。」淑婉嬤不諱言自己超級愛美的個性。在訪談時,她身穿紅色毛衣,襯托著好氣色,且絲毫未見龍鍾老態,反而精神矍鑠地作著自己超過一甲子的手路菜。
 
 
農家女兒 廚藝養成術
 
  楊阿嬤在風華正茂之齡,透過三姐夫作媒,嫁至同為農家的楊姓大家族,與妯娌們開始輪流打理每日三餐,以滿足眾多口腹;早期以工換工的農業時代,來到誰家幫忙務農,那個家庭就要負責所有幫工的餐點,然而其中就屬淑婉阿嬤所煮的菜飯,最受到讚賞與歡迎,所以當時大家都喜歡到楊家來幫忙。
 
  在阿嬤那個年代,要說如何開始下廚、如何喜歡作菜,其實大都沒有肯定的答案,只能言於農業社會女孩子自然而然就得知道如何下廚、負責全家人的三餐,再來嫁作人婦,與妯娌間在廚藝上切磋琢磨,鑽研烹飪技巧,經年累月練就了一手可以辦桌的工夫。
 
  阿嬤生長在務農的大家庭,家裡卻是信奉基督教,與台灣一般農家信仰迥然不同。她也感謝夫家能理解她的信仰,逢年過節只要準備好拜拜所需的菜餚,剩下的事情由妯娌與媳婦打理即可。從小到大,阿嬤都習慣在大家族裡煮飯,由於農家勞動甚耗體力,因此阿嬤端出來的如:炒米粉、小排燉豬腸、打魯菜等都是份量十足,鹹香飽腹。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