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台灣為稻作區,盛產的米穀除當作主食外,因取得的便利性,在異於平日的節慶飲食中,最常被用來製作營造特殊氛圍的節慶食品。尤其在國人最重視的「三元之日」—新年正旦。一歲節氣,此為之首。所以,除備辦豐盛的應景年菜外,米製的各式甜、鹹年糕、發糕,也是家家戶戶都會自製或外購的食物。小時候朗朗上口的台灣俗諺:「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菜頭粿吃點心。」把過年時的米製糕點種類及其蘊含的意義作了傳神的詮釋。糕與「高」同音,在新春與舊歲交替時,祈求步步高升歲歲平安富足的共同心願中,糕點在年節飲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製作鹹口味的傳統糕點時,大多以不黏糯的「在來米」為主要原料,新年食用的鹹年糕會加入白蘿蔔,除了是善加應用當季盛產作物的飲食智慧外,蘿蔔的台語叫「菜頭」寓意「好采頭」,更是台灣人過年愛吃蘿蔔糕的主要原因。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記得小時候,除夕當天的晚餐總是特別豐富,媽媽會把餐桌擺的滿滿都是菜。但她總是指著「烏魚子」強調:「這道菜最貴了,日本人都很喜歡。」沒錯,記憶中好像只有在過年,餐桌上才會出現「烏魚子」。對小孩子而言,烏魚子有股莫名其妙的腥味,我們並不喜歡。但看著爸爸滿足地將烏魚子一片片搭配著“蒜仔”、還有白蘿蔔片送進口中,當時的我只是好奇:為什麼大人總喜歡吃既昂貴、又不好吃的食物。後來見了世面,多念了一點書,終於知道這道菜的來龍去脈,也開始學習品嚐它的味道。

烏魚的歷史

原來,台灣的捕烏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荷蘭時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曹永和 (1979) 在《臺灣早期歷史研究》中即指出在1650年有一位名叫Struys至台灣的見聞錄中有提到有關烏魚捕獲的記載:「在台灣可捕獲很豐富的魚類,而烏魚(harders)特別多。」而日本的中村教授則根據1633年出版的《大員商館日誌》描述荷據時期台灣的漁業發展,他說:當時的打狗(今高雄)、堯港(今茄萣鄉興達港)、下淡水(今高屏溪)等南部地方是漁業的中心地區,其中以烏魚最多,而漁期是在十二月到二月之間。當時漁船捕撈烏魚是要繳「鯔魚稅」給荷蘭人,此稅是獨立出來的,並與一般的魚類分開,可見當時此烏魚稅的重要性。另外,Pickering在1898年的Pioneering in Formosa中也提到在冬季的台灣有很多的烏魚。他說:「在十二月和一月兩個月裡,海水裡面充滿了烏魚,一種大灰鯔魚,每當這些魚從日本海游到這裡來產卵的時候,本地人總是很熱切地期待著;漁夫們的網常常被魚撐破了,他們的筏型船也都滿裝滿載。」也因為台灣具有這樣豐富漁場,根據此份日誌指出,當時有許多的商船多自廈門出發,前往這幾個漁場來進行烏魚的捕獲,並自台灣載回鹿肉、烏魚、魚卵等貨品。《臺灣志略》則提到這些漁民最初僅是季節性的到台灣短暫停留,在明鄭時期至清康熙年間,明寧靖王朱術桂率民開墾竹滬地區,及追隨鄭成功者分散開墾彌陀、永安、湖內、茄萣一帶,便有居民選擇移民到台灣,以捕魚為主,並在台灣落地生根。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