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本地飲食(Locavore)是美國牛津字典(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在2007年的年度選字,2005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時,舊金山灣區的Jessica Prentice提出了這個字(有些地區拼成localvore),是以local(本地的)這個字與-vore這個字根(如:草食動物herbivore、肉食動物carnivore)結合而成。意指一種新的飲食趨勢及運動,強調所食用的食物皆是種植或採收自鄰近半徑100英哩內地區,目的在降低食物因製作處理及遠距運輸所製造的碳排放量。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採訪中餐廳,我喜歡問師傅用不用味精。大多的回答是:「喔!本店不用味精。」

再追問:那用不用雞粉呢?「是的,您放心,本店使用雞粉。」

有時候狠一點,要求參觀廚房,往往發現味精與雞粉都擱在調味架上,為什麼使用雞粉光明正大,使用味精就見不得人?雞粉含有味精與鹽巴,業界皆知,五十步與百步之距,難道有差嗎!

民國五、六0年代從大陸到台灣的中菜廚師,因移民或應聘的因素,大批前往美國、歐洲、日本等地掌杓,中國菜逐漸流行了起來,但外國人吃了卻感到噁心、頭痛、反胃,經研究發現是味精作祟,因此冠以「中國餐廳症候群」進行相關討論。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