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當餐飲界的朋友收到《料理‧台灣》這本創刊號,來電的意見是我們工作同仁最窩心的禮物。當然,不是每字每句都在奉承與讚美,還有更多的字字箴言,是期待我們進步與修正的原動力。同仁們面對更多的壓力,都是來自同行的期許,不敢奢望這本餐飲雜誌立即完美,但卻能慢慢貼近讀者的需要。

吃是一種品味,一種文化想像,不再只是高檔食材的玩弄與追求。第二期的【特別企畫】我們選擇台灣正夯的的文創餐飲。當許多餐廳不斷的被複製成連鎖體系、以同樣的S.O.P來分割台灣這個年產值新台幣五百多億元的餐飲市場,卻有許多餐廳走向另類風格,透過文化元素與餐飲的結合,突顯其產品的差異性與特殊性。故宮晶華經由總監Mandy的巧手包裝,翠玉白菜與肉形石成為參觀者必點的文化佳餚;飲食的多元化讓原本是台灣人主食的稻米滯銷,而「掌生穀粒」卻重新賦予台灣米新的生命與新的契機;四四南村則應用了眷村文化的想像空間,提供西方Bagel的創意菜,讓東西方文化瞬間融合,成為年輕人的聚集之地。

楊惠姍是我從小就崇拜的女性演員,自從她轉行到琉璃的創作世界,我仍默默支持。我並沒有機會至上海一探她的第一個琉璃夢–透明思考,然而【品牌故事】中的「小山堂」,則是低調的將台灣土地與她的琉璃夢結合,少了中國宮殿式的華麗、多了台灣泥土的芬芳,我則是心甘情願一訪再訪。

餐飲人力市場的供需失衡一直以來是餐飲業者的痛楚。台灣餐飲教育所培育出來的眾多餐飲英才是否符合實際餐飲市場的需求?為何餐飲業所能提供的薪資水準與其他行業相比總是落在底部?這一期的【經營管理】自業者與媒體觀察的不同角度來檢視這個餐飲人力市場的問題。

塑化劑風波在去年已經告一段落,但你真的認識塑化劑嗎?台灣人每天外帶餐食的比例極高,外帶飲料更是一股泯滅不息的風潮,這些塑膠原料的包裝容器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如何與它們共存,是【餐飲知識+】在這一集所要關注。這一個知識專欄並自本期提供新詞新概念,food miles 和 food bank將帶領大家透過對食材運輸與食物的利用重新關懷地球。

菇蕈類食材一直給予大眾健康、抗癌的想像,【料理MIT】將帶領大家一同認識菇的世界,並看這些廚藝好手們如何透過細膩的思考,與大家分享他們的研發概念;而【甜點練工房】則由擅長法式甜點的李允中師傅打開macaroon的想像世界與加勒比風情的巧克力點心。

地方特產與美食近年來透過文化包裝、行銷地方文化得宜,成為觀光客新寵。且看古佳峻透過原民與客家文化意象來解析花蓮麻糬的文化行銷策略,解讀「地方特產」在文化意象包裝下所欲傳達之理念與商業契機。也明白揭示地方特產與地方文化元素的結合,能賦予消費者另類想像空間,增強消費動機。

最後,想與餐飲科系同學一同分享,餐飲工作絕非阿基師與吳寶春在螢光幕前的亮麗風采,而是這些廚師們在後場的廚房流汗打拼多年所結下的豐碩果實。兩位自餐飲學院制出身的年輕人,將在這一期的【餐飲教育】中述說自己的人生歷練。年輕人,只要耐操,便離成功不遠。

陳丞典1990年出生在台灣繁華的首都,從小在台北市長大,有一個妹妹,父親開早餐店,媽媽是上班族,國中時期愛玩不讀書,因此成績很差,畢業時想學一技之長,對餐飲有一點點的興趣和好奇,所以高中時選擇了開平餐飲學校,從此之後便一頭栽入了廚房的世界。

剛開始對餐飲一無所知,花了一年的時間摸索餐飲這塊領域,西餐、烘焙、中餐、餐飲服務,最後選擇西餐烹飪,世界各國的傳統料理和文化衝擊後產生的獨特菜餚,還有各種世界各地的食材香料吸引我,每天五點放學後就到學校的實習餐廳廚房見習,就連放假也不例外,因為我知道這就是服務業,在大家歡慶聖誕節、情人節時就是餐廳、飯店最忙的時候。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