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我最愛的大象布偶,不停吃、不停發胖」,大象發福廚房@e.g.kitchen在Instagram 的帳號就此誕生,近六十萬位粉絲追蹤。幾乎「日更」家常食譜,從Instagram 社群食譜,到實體食譜書《會開瓦斯就會煮》系列,都只神秘地署名「大象主廚」,卻有種莫名魔力,讓人看完食指大動的菜色照片,不自覺就會想跟著做看看。

經營Instagram 帳號將近8 年,大象主廚過去曾在西餐廳工作、陪同師傅跑過私廚,平時會去書店翻食譜書,還報名高餐進修,只要台灣有任何地方開設有趣的烹飪課程,他都願意不辭千里取經。點開Instagram 介面,食譜型態隨著社群習慣轉變,提到他的處女作,就是那道「賽螃蟹」了吧?那時排版還有點陽春,六個步驟,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拆解上海名菜的繁複工序,順帶一提與慈禧太后的歷史典故,是帳號最初的樣子。

接著好一段時間,更新一道道食譜貼文,紹興醉雞、滑蛋蝦仁、梅干扣肉、蒜蓉蒸蝦、臘味煲仔飯、紹興醉蝦、避風塘炒蟹以及咖哩螃蟹,大象主廚用九宮格概述起步的2017 年,看得出並未特別設定版型,單純想記錄食譜筆記,身邊人都知道他在經營社群帳號,沒想到竟開始有粉絲與追蹤者(Followers)。

直到往上累積4 萬、5 萬追蹤數,大象主廚才意識到「原來有人看我的食譜」,於是逐漸講究排版,從盤皿碗碟、擺盤、空間採光、背景到拍攝角度,慢慢摸索出一致的風格,再到崛起流行的短影音,彷彿也見證一場社群變遷。

化繁為簡 靠「圖像」優化食譜

如果要用一句話描述大象發福廚房的做菜風格,大象主廚認為是「化繁為簡」。

「現代人看食譜,都是圖像記憶,清楚的步驟圖,勝過千言萬語!」所以他習慣將文字精練再精練,優化食譜、控制在3 個步驟內,直接在照片壓上步驟字卡,利用圖像記憶法,把菜端上餐桌。

為貼近粉絲受眾,大象發福廚房通常做簡易家常菜,例如近期更新上架的馬鈴薯燉肉,使用的是隨手可得的食材,沒有刁鑽難尋的香料。又比如蟹黃豆腐煲,雞蛋豆腐先煎炸再煨煮,這步驟對普通家庭來說,失敗率很高,油鍋也不好處理,不如直接入鍋煨煮。

哪怕只是平凡無奇的家常菜,也會多講究些小撇步(phiat-pōo),像是如何控制炒牛肉熟度、將義大利麵體炒到真正乳化,或用蝦殼好好煉出一鍋蝦湯。

早期粉絲追蹤數還不算多,粉絲互動頻繁、黏著度高,按照食譜試做菜後,會在IG限時動態標註回饋心得,或者私訊提問,像是義大利麵炒不入味,怎麼辦?大象主廚會請粉絲傳成品照,通常能找到答案。麵太多,就建議粉絲用「10 元硬幣大小」拿捏份量,醬汁太少就分享乳化步驟。

也經常會有粉絲詢問,白酒蛤蜊義大利麵能不加白酒嗎?能用米酒取代白酒嗎?以前或許會堅持不行,現在他會說:「也可以,但味道會不同。」

萬用食譜 該堅持的細節

「做菜,並非全部下鍋就好。」不同食材,有它該有的熟度、熟成時間。在大象主廚的食譜邏輯中,料理手法、食材、調味料都能替換,唯獨下鍋順序、火候大小,不能含糊帶過,「必須在正確的時間點,讓正確的食材下鍋。」

這些與粉絲討論料理的過程,像朋友一樣,才有經營社群的感覺。畢竟,大象主廚非餐飲科班出身,單純愛做菜,才愛分享,而分享欲要靠社群裡的熱情互動回應來延續。

多數長期追蹤的大象發福「資深老粉」,應該都見識過他不放過細節的「叮嚀」,就算只是一個問句,也會收到「躼躼長」( lò-lòtng)的答覆。「大概是個性使然,不是什麼網路人設,我在Instagram 的樣子,就是我最真實的樣子。」其實與大象主廚實際對話,不難看出他是「細節控」。

「我實在很擔心,粉絲看著食譜卻不會做。所以想盡可能詳細回答。」這和他的食譜一貫的簡潔精練有點不同,但再仔細想想,都是認真對待料理的方式,只是換種方式表達。回想起疫情那段日子,窩在家煮菜的人們,訊息提問如雪片般湧入,他每天回覆三四百則留言,熬到凌晨三、四點才睡,由此不難發現他的狂熱執著。

瘋狂︑但不累嗎?只要粉絲「試菜成功」,就是大象主廚經營帳號的成就感。他猶記得,粉絲追蹤破萬時,他開放留言回饋「最喜歡的菜」,細細讀著五百多則留言,讓他感動得快哭,從未想過能因為大象的「食譜」,參與這麼多人的生活圈。

轉戰「實體食譜」初心 我懂新手的不懂

在Instagram 社群靠食譜起步,短影音創作以「秒」高速洗版,很容易被刷新取代。因此大象主廚從2020 年以來,才陸續出版《會開瓦斯就會煮》等三本系列實體食譜,預計今年底會再出版新食譜書。

「直到出版實體食譜,才真正踏實,覺得在這條路上站穩腳步。」他想起,以前還是個「廚房新手」,會在書店買幾本食譜書,想好好鑽研,結果翻來翻去,一張大圖配一堆文字,或步驟圖不連貫,調味佐料還總是寫著「適量」,新手經常摸不著頭緒。

於是他暗自在書店發誓,「總有一天我要出自己的食譜書!」聽起來太狂妄嗎?但大象主廚身為過來人,他自認知道新手的烹飪盲點在哪。當他累積一定的食譜撰寫經驗,找機會主動跟出版社請纓「我想出書」,溝通排版邏輯時,強硬要求必須「全步驟圖」,否則寧願不出版。

「幸好出版社非常尊重作者的個人風格。」大象主廚笑說,也因此詳盡呈現每一個步驟圖的食譜書才能誕生,讓讀者與粉絲得以親身參與烹飪的樂趣與成就感。

刈包、蚵仔煎、珍珠奶茶來自哪裡?對許多美國人來說,這些美食可能被歸類為中式或日式料理,這也凸顯出台灣料理在國際舞台上的模糊身分。

新一代台裔美籍主廚在紐約為台灣料理版圖打拼,努力翻轉美國饕客對台菜的印象與加深對台灣料理的認知。像是曼哈頓知名台菜餐廳 886 的主廚Eric Sze,以新潮的台式捲餅與臭豆腐打破台菜傳統印象的界限;布魯克林的盈成餐廳主廚顧文宇與夥伴 Trigg Brown,則將街邊小吃與熱炒美食結合美式風格,把新潮蛋餅、滷肉飯、餛飩等餐點端上桌。

來自美國、擁有台裔背景的「雲海嚴選YUNHAI Selection」創辦人鄭衍莉(Lisa)注意到這樣趨勢,透過選物店、YouTube,讓美國觀眾輕鬆踏上認識台灣飲食文化的旅程,同時幫助大眾建立起對台灣料理的「身分認同」。

用味蕾尋根 打造精緻台灣選物店

位於紐約的台灣食材專門店「雲海嚴選」,不僅引進各式台灣特色水果乾、醬料,更販售讓無數留學生建立起做菜信心的大同電鍋,成為異鄉遊子找尋家鄉味的天堂,也成為外國人認識台灣料理的重要渠道。而這間如此接地氣的選物店,正是由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台裔二代Lisa 創立。

Lisa 靠著味蕾開啟了自己對台灣文化的探索,並透過與親人的廚藝交流、多次回台體驗台灣料理之美,逐漸深化對「台灣味」的體悟,更進一步有了對台灣歷史、文化的理解。從滷肉飯、牛肉麵、蚵仔煎等經典國民美食,到阿嬤床底下自製的客家菜脯。而在她心中最具台灣意義的一道菜,是在友人陪同下初次嘗到的虱目魚湯,不僅打動她的味蕾,也成為與朋友攜手創業的起點。

大學畢業不久後,Lisa 搬到小城鎮居住,想吃台灣菜都必須自己動手做。她也因此發現要買到對味的黑醋、醬油等台灣醬料簡直難如登天。她進而意識到,自己要成為那個填補空白的人。她將在知名丹麥家具品牌所學得的經驗應用在經營上,不僅建構零售通路,更專注打通密集的分銷渠道,成功讓雲海嚴選在美國被看見。

用蒸煮料理 打開台菜新世界

蒸蛋、紅燒肉、包子等對台灣人來說稀鬆平常,但在美國人眼中卻往往是令人望而卻步的料理。這與台灣人在料理台灣菜時鮮少使用烤箱的習慣相似,因此「電鍋」這個在台灣家家戶戶都有的料理神器,到了異鄉反而無法施展拳腳,在美國鮮少有人能懂其奧秘。

Lisa 認為,電鍋的價值應被更多人認識,COVID-19 疫情蔓延下反而迎來轉機。她的親友在此時亟欲轉型,於是成立了攝影公司,並提出可以用較低成本協助拍攝頻道影片的構想,點燃Lisa 多年來的夢想:拍出如電視料理秀等級的教學影片,讓每個人在家都能輕鬆做出台灣家常菜,降低從零開始學習台灣料理的門檻,猶如她在影片中開場那句親切的「食飽未?」(tsiah-pá-buē),讓人感受到像台灣朋友親自為你煮飯的熱情。

「好蒸氣」(Cooking with Steam) 系列影片從最簡單的料理出發,每一集食譜都以「台式家常菜」為核心,食譜設計簡單、食材容易取得,讓人可以天天做,真正讓台菜融入日常生活。這一系列影片集結八人的攝影造型專業團隊,與「雲海嚴選」充滿創造力的營運團隊共同打造,內容講解清晰、畫面精緻、配樂精巧,讓「好蒸氣」迅速在YouTube 上大受歡迎。

料理娛樂化 降低學習門檻

在影音社群媒體的浪潮下,料理不再是專屬大廚的技藝,而是人人皆可分享的生活趣味。Lisa 利用自己在美國長大的優勢,熟悉當地文化背景與媒體操作模式,在系列影片上線後獲得熱烈反響。她相信,「好蒸氣」系列不只能提供台灣料理食譜,更是一種文化交流的媒介,即使觀眾不下廚,也能從中認識台灣文化與精神。

在影音化浪潮崛起的同時,儘管線上影音社群為無數的料理人提供最佳展示自己記憶與鑽研成果的空間,Lisa 對此也有著她的擔憂,隨著影片數量激增與 AI 技術進步,為求速度與方便,查證流程被大幅壓縮,錯誤的食譜資訊也日益增加。觀眾的資訊判讀能力將面臨更大挑戰,她也在進行創作時,時刻警惕著自己須謹慎小心地應對。

但不可否認的是,透過影音社群平台傳遞台菜魅力,是目前最快速、也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Lisa 目前正著手籌備「好蒸氣」第二季,預計今年 6 月與觀眾見面。她也希望藉由這波熱潮,未來能邀請知名台灣主廚擔任雲海嚴選的客座主廚,促進台美料理人的交流,分享台菜料理手法與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