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黃宣衛教授和家人為了翻譯《華人靈魂料理:流傳全球的客家食譜》(Linda Lau Anusasananan 原著),發想寫了另外一本《華人靈魂料理:客家飲食的寰宇分佈》(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南天書局,2024),為的是補足前書重食譜收集,而輕客家飲食社會的文化脈絡的缺憾。

我曾為《流傳全球的客家食譜》寫過介紹書評,結論是客家菜走天涯,菜名雷同,基本肉類食材八九不離十,作法也熟識,但因香料不同,吃起來的味道也有所不同,可謂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而讀完後續出版的《客家飲食的寰宇分佈》之後,發現作者們經由文獻整理,網路搜尋和部分田野調查,所謂客家菜的寰宇分佈和特色,也的確與前本書書評中綜合結論相呼應:客家菜在四大洲各有特色,異同參半的現象,可道是客家飲食的「全球化」和「在地化」兩大經驗顯現無遺。

特別的是,《客家飲食的寰宇分佈》對不同國度的客家菜,有一些很有意義的發現。譬如北美的客家餐館一般說來可分為台式和中式兩大系統,加拿大更出現所謂的「印度客家餐廳」分支,各自的特色完全反映了來自不同地區客家移民風格,及其所謂熟知的「道地」客家菜色和作法,其中印度客家菜便以結合印度料理的香料和華式料理的方法、食材而出名。

在牙買加和千里達的客家家庭,則會同時食用當地料理和客家料理,但兩者似乎沒有融合。秘魯的客家餐廳則出現Chifa(西班牙語,源自廣東吃飯發音,指祕魯中餐)料理,那是混合祕魯菜、客家菜和粵菜而成的在地料理。這種Chifa 菜甚至出現在美國的祕魯餐館菜單上。同樣的,在大溪地,也可發現原住民傳統飲食和客家移民飲食相互「揉雜」的現象,創造了一道名為「唐人魚生」(法語為poisson cru à la chinoise,生魚片)的客家菜。

來到非洲的模里西斯,客家人的春節團聚是大事,享用的也是一些家常的客家菜如鹹菜豬肉、紅麴與酒燉煮的五花肉和芙蓉蛋等。有趣的是,一些客家菜名如肉丸、鹹菜、麵也已經變為當地語言的一部分。而東南亞的客家菜色更顯得多采多姿,且在面對融入主流華人飲食文化的潮流下,仍保有一定的客家飲食主體性。馬來西亞甚至舉辦「河婆擂茶節」活動,印尼客家家庭會準備豐盛的客家年菜,以示不忘本。印度出現的「印度客家料理」,更自成一種新興的菜系。

《客家飲食的寰宇分佈》展現世界各地客家菜的全球化擴張,以及在地化的生根與變貌。因此,所謂「道地客家菜」,變得愈來愈不容易去界定,都是因地制宜的「道地」客家菜。

姨母說:「我的家常菜是跟電視裡的傅培梅學的。」

從小吃慣她煮的菜,不疑有他,以為每位得要持家的婦女彷彿天生就自帶廚藝,懂得去除豌豆梗上相連的纖維,懂得撈湯上的渣沫保持湯色澄澈,也明白節慶時吃的餃子、粽子或潤餅該是什麼樣子。

在義大利慢食大學留學的日子裡,「飲食歷史學」的教授指派一項作業,要我們挑選不同年代的食譜書,從文字的語氣、料理插圖或攝影的風格,去追尋其背後的時代痕跡。當時想起姨母書櫃上有過成套精裝的《培梅食譜》,各路菜系一連幾百道,豐沛(phong-phài)得不得了。

經求證後,姨母說,她也曾是「傅培梅時間」的忠實觀眾,在那個還沒有網路、沒有YouTube 影片的年代,有多少願於學習料理的家庭廚藝新手,一週五天就這樣守著節目,跟著傅培梅親切且毫無距離感的示範,一招一式揀著點學。

料理人新樣貌

如今,喜愛料理的人越來越多了。相應地,接觸料理的方式也早已不限於餐廳。有的人從YouTube 上學會煎牛排的技巧,趁著週末,細細準備,買塊帶骨牛排,邀上三五好友,在廚房裡小試身手;也有人走得更遠,參加由幾位料理人聯手舉辦的山林季節餐會,從空間、器皿到料理本身,細細體會食物為生活帶來的啟發與力量。

各式各樣的媒介也催生出不同型態的料理人,如「大象發福廚房」的大象主廚,廚師出身的他始終以最詳盡卻簡易的料理步驟,在Instagram 上手把手地帶著廚房新手,一步步建構出自己的家常菜地圖;幾十載的時光始終鑽研蔬食料理的王培仁老師,從家庭記憶裡挑選出別具份量的食譜集結出版《培仁家》一書,透過與當年責任編輯吳偉民的對談,分別從料理家與編輯的角度思考,如何能完成一本可以在時代潮流裡終不褪色的食譜書。

王培仁將家庭記憶中的菜餚寫成《培仁家》一書

王培仁將家庭記憶中的菜餚寫成《培仁家》一書

海外料理人創新詮釋家鄉味

本期專題也跨海連線,分頭前往紐約與日本兩地:在紐約經營台灣食材選物店「雲海嚴選」的 Lisa(鄭衍莉),近期推出了一系列以「蒸」為主題的YouTube 食譜影片。她以紅色的大同電鍋,變化出多道台式料理,搭配流暢的英語解說,讓台灣味得以跨越語言與地域,走向海外。而在日本,料理人的概念比台灣發展得更早、更分眾,各自都擁有不同的支持者。以九州熊本的泰勝寺為據點,開展各式料理活動的細川亞衣,曾受義大利料理文化的薰陶,在乎風土、在乎食材的時序,在被自然環繞的寺院裡,她以餐會或料理課程等形式,帶領人們重新感知料理的力量。

直到離家獨立、能夠張羅出三餐時,才察覺自己在舉手投足間,早已融入了姨母做菜的身影。那一刻,也想起了那些深深喜愛的料理人。他們未必經歷過專業廚房的淬鍊,也未必營運過餐廳,但正是他們傾注一生的熱忱與分享,讓料理得以在時間的長河中,航向更遠、更深的地方。(作者為雜誌編輯,曾赴義大利慢食大學攻讀飲食研究。)

經營「雲海嚴選」的 Lisa 在YouTube 示範高麗菜飯,藉此推廣台灣飲食文化。

經營「雲海嚴選」的 Lisa 在YouTube 示範高麗菜飯,藉此推廣台灣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