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宣衛教授和家人為了翻譯《華人靈魂料理:流傳全球的客家食譜》(Linda Lau Anusasananan 原著),發想寫了另外一本《華人靈魂料理:客家飲食的寰宇分佈》(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南天書局,2024),為的是補足前書重食譜收集,而輕客家飲食社會的文化脈絡的缺憾。
我曾為《流傳全球的客家食譜》寫過介紹書評,結論是客家菜走天涯,菜名雷同,基本肉類食材八九不離十,作法也熟識,但因香料不同,吃起來的味道也有所不同,可謂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而讀完後續出版的《客家飲食的寰宇分佈》之後,發現作者們經由文獻整理,網路搜尋和部分田野調查,所謂客家菜的寰宇分佈和特色,也的確與前本書書評中綜合結論相呼應:客家菜在四大洲各有特色,異同參半的現象,可道是客家飲食的「全球化」和「在地化」兩大經驗顯現無遺。
特別的是,《客家飲食的寰宇分佈》對不同國度的客家菜,有一些很有意義的發現。譬如北美的客家餐館一般說來可分為台式和中式兩大系統,加拿大更出現所謂的「印度客家餐廳」分支,各自的特色完全反映了來自不同地區客家移民風格,及其所謂熟知的「道地」客家菜色和作法,其中印度客家菜便以結合印度料理的香料和華式料理的方法、食材而出名。
在牙買加和千里達的客家家庭,則會同時食用當地料理和客家料理,但兩者似乎沒有融合。秘魯的客家餐廳則出現Chifa(西班牙語,源自廣東吃飯發音,指祕魯中餐)料理,那是混合祕魯菜、客家菜和粵菜而成的在地料理。這種Chifa 菜甚至出現在美國的祕魯餐館菜單上。同樣的,在大溪地,也可發現原住民傳統飲食和客家移民飲食相互「揉雜」的現象,創造了一道名為「唐人魚生」(法語為poisson cru à la chinoise,生魚片)的客家菜。
來到非洲的模里西斯,客家人的春節團聚是大事,享用的也是一些家常的客家菜如鹹菜豬肉、紅麴與酒燉煮的五花肉和芙蓉蛋等。有趣的是,一些客家菜名如肉丸、鹹菜、麵也已經變為當地語言的一部分。而東南亞的客家菜色更顯得多采多姿,且在面對融入主流華人飲食文化的潮流下,仍保有一定的客家飲食主體性。馬來西亞甚至舉辦「河婆擂茶節」活動,印尼客家家庭會準備豐盛的客家年菜,以示不忘本。印度出現的「印度客家料理」,更自成一種新興的菜系。
《客家飲食的寰宇分佈》展現世界各地客家菜的全球化擴張,以及在地化的生根與變貌。因此,所謂「道地客家菜」,變得愈來愈不容易去界定,都是因地制宜的「道地」客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