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飲食習慣西化,台灣人吃的米越來越少。雖然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長年維持在三成左右,但是與過去不同的是:米從「不夠吃」到開始「剩下來」。
宜蘭三星中福酒廠用行動回應這個農產過剩的問題,每年接收約二十噸的稻榖,用時間與技藝,將這些剩米釀成酒。不靠通路、不走批發,只透過直營接待,卻吸引超過一半的客人成為回頭客。
產學研究為起點 中福成為宜蘭首家民間合法酒廠
時光拉回到2002 年,台灣加入WTO,低價外國農產品開放進口,造成台灣農業崩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一個產學研究案嘗試以優質菌株搭配台中糯七十號和吉野一號兩款米種,期望透過釀造的方式,增加台灣農產品的價值。
中福酒廠創辦人馬何增回憶,之所以這麼快設廠、切入製酒,是因為同年爆發假酒事件。初衷是想透過製酒去回應農業崩盤的問題,假酒事件的發生更給予另一個動機,中福酒廠從第一天開始就標榜「絕不添加任何食用酒精」。
但假酒事件也使得申請執照的過程中頻頻碰壁,馬何增說,當時沒有前例可以參考,是「用血汗去碰觸法規」,才拿到宜蘭第一間民間合法酒廠的執照。
基於幫助農友的初心,之後也開啟了中福酒廠與農友之間的默契合作,而逐步在當地形成一條穩定的釀酒鏈。他說:「你的農產品有困難,何止米,水果也可以,你有困難就找中福酒廠就對了。」
馬何增細數展示櫃裡的非賣品,一邊笑說:「中福酒廠襯托的花朵,是在這些農民身上。」從不老部落的小米酒、賴青松的米酒,還有香檬酒、馬告酒等都是農產共釀的成果。
並非一帆風順 轉釀米酒應對市場現實
中福酒廠早期是以研究清酒為主,發展卻斷斷續續,一方面缺乏穩定的酒米來源,一方面也面臨銷售困境。馬何增坦言,當時釀的清酒,有九成九是賣不掉的,後來只好拿去蒸餾,像架上那瓶燒酒「磨耐閤」就是其中一例。那段時間雖然無奈,但「沒有機會的時候,就是等熟成。」
面對市場現實,中福酒廠轉向發展米酒,只因這是最能有效消耗剩米的方式。雖然米酒市場因稅負問題幾度震盪,但純釀造的「蘭陽米酒」以自然米香與溫順口感,逐漸在市場上站穩腳步。
客人從一瓶兩瓶買到一箱兩箱,某次有一對夫妻分別來買酒,馬何增好奇問對方是不是家裡開伙變多,沒想到對方笑說:「兩瓶放廚房,其它冰起來直接喝。如果不說,還以為是日本清酒。」
雖然蘭陽米酒價格不高,但對中福酒廠而言,是酒廠技藝的核心象徵。也因此,中福酒廠希望以蘭陽米酒作為進軍國際市場的起點。(作者曾為飲食編輯,在科技產業行銷領域也擁有豐富經驗,擅長SEO 內容行銷,對飲食文化充滿熱情。)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