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飲食習慣西化,台灣人吃的米越來越少。雖然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長年維持在三成左右,但是與過去不同的是:米從「不夠吃」到開始「剩下來」。

宜蘭三星中福酒廠用行動回應這個農產過剩的問題,每年接收約二十噸的稻榖,用時間與技藝,將這些剩米釀成酒。不靠通路、不走批發,只透過直營接待,卻吸引超過一半的客人成為回頭客。

產學研究為起點 中福成為宜蘭首家民間合法酒廠

時光拉回到2002 年,台灣加入WTO,低價外國農產品開放進口,造成台灣農業崩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一個產學研究案嘗試以優質菌株搭配台中糯七十號和吉野一號兩款米種,期望透過釀造的方式,增加台灣農產品的價值。

中福酒廠創辦人馬何增回憶,之所以這麼快設廠、切入製酒,是因為同年爆發假酒事件。初衷是想透過製酒去回應農業崩盤的問題,假酒事件的發生更給予另一個動機,中福酒廠從第一天開始就標榜「絕不添加任何食用酒精」。

但假酒事件也使得申請執照的過程中頻頻碰壁,馬何增說,當時沒有前例可以參考,是「用血汗去碰觸法規」,才拿到宜蘭第一間民間合法酒廠的執照。

基於幫助農友的初心,之後也開啟了中福酒廠與農友之間的默契合作,而逐步在當地形成一條穩定的釀酒鏈。他說:「你的農產品有困難,何止米,水果也可以,你有困難就找中福酒廠就對了。」

馬何增細數展示櫃裡的非賣品,一邊笑說:「中福酒廠襯托的花朵,是在這些農民身上。」從不老部落的小米酒、賴青松的米酒,還有香檬酒、馬告酒等都是農產共釀的成果。

展示櫃中陳列著中福酒廠與農友共釀的成果,是中福酒廠二十餘年走來的縮影,也是農產轉化的故事結晶。

展示櫃中陳列著中福酒廠與農友共釀的成果,是中福酒廠二十餘年走來的縮影,也是農產轉化的故事結晶。

並非一帆風順 轉釀米酒應對市場現實

中福酒廠早期是以研究清酒為主,發展卻斷斷續續,一方面缺乏穩定的酒米來源,一方面也面臨銷售困境。馬何增坦言,當時釀的清酒,有九成九是賣不掉的,後來只好拿去蒸餾,像架上那瓶燒酒「磨耐閤」就是其中一例。那段時間雖然無奈,但「沒有機會的時候,就是等熟成。」

面對市場現實,中福酒廠轉向發展米酒,只因這是最能有效消耗剩米的方式。雖然米酒市場因稅負問題幾度震盪,但純釀造的「蘭陽米酒」以自然米香與溫順口感,逐漸在市場上站穩腳步。

客人從一瓶兩瓶買到一箱兩箱,某次有一對夫妻分別來買酒,馬何增好奇問對方是不是家裡開伙變多,沒想到對方笑說:「兩瓶放廚房,其它冰起來直接喝。如果不說,還以為是日本清酒。」

雖然蘭陽米酒價格不高,但對中福酒廠而言,是酒廠技藝的核心象徵。也因此,中福酒廠希望以蘭陽米酒作為進軍國際市場的起點。(作者曾為飲食編輯,在科技產業行銷領域也擁有豐富經驗,擅長SEO 內容行銷,對飲食文化充滿熱情。)

中福酒廠舉辦的餐酒會,由在地青年廚師料理搭配酒廠精選酒款。

中福酒廠舉辦的餐酒會,由在地青年廚師料理搭配酒廠精選酒款。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餐飲消息

埔里的紅甘蔗是遠近馳名的農特產,紅甘蔗又稱秀貴甘蔗(學名Saccharum officinarum),亦是1908 年台糖試驗所引入台灣的芭蒂拉(Badila)品種,進入埔里大約在1930 年代,由台南佳里引進品種,在地有「佳里種」稱呼。紅甘蔗外皮是墨紫紅韻的色澤,皮薄甜度低,牙囓外皮一拉便可撕下,咀嚼甘蔗肉,吸取甘蜜後,唾去蔗渣。與糖廠製糖的竹蔗、白甘蔗(學名Saccharum sinense)不同,在過去「糖」受到管制的年代,紅甘蔗受到一般民眾歡迎,過去埔里的籃城、水尾、水頭、四角城、牛眠等區域都有相當栽植面積。

埔里種植的紅甘蔗,是老一輩人心中甜蜜的回憶。

埔里種植的紅甘蔗,是老一輩人心中甜蜜的回憶。

紅甘蔗敘事 埔里先民開墾記憶

「第一憨,種甘蔗予會社磅(Tē-it gōng, tsìng kam-tsià hōo huē-siā pōng)」是日治時期因台灣製糖產業所衍生的民間俚語,農人投入栽植甘蔗的付出與最後製糖會社斤兩換算根本有損無利,埔里在1906 年設糖廍生產黑糖,1909 至1912 年期間由埔里社製糖株式會社、併入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及正式以「埔里社製糖所」營運生產。「採收甘蔗只能靠人力,外公當時就是負責採收甘蔗,曾聽他說,住在這裡的平埔族也都會被要求到糖廠工作協助採收!」南投在地青年林智馨談著埔里紅甘蔗時眼睛有神。

林智馨表示這些見證歷史的產業地景都已不存在,「糖廠原址距離住家不遠,現在都成了國民住宅,像眼前的區域原本都是甘蔗田。」林智馨與丈夫詹明璋住在埔里鎮大城里,位在過去埔里社街旁,曾是「大肚城庄」住著來自台中的拍瀑拉族(Papora)移民。老房子結構特殊,過去是多元族群的共同生活圈,詹明璋說,「房子是當時日本人帶著台灣人建造的米倉,自己長輩就一直住在這,我們將前面大埕(tuā-tiânn,空地)搭上鐵皮,之前作為加工廠,現在則是推行鄉土教育的場域。」

甘蔗在台灣的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無論是製糖史或飲食文化皆有甘蔗的蹤跡。

甘蔗在台灣的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無論是製糖史或飲食文化皆有甘蔗的蹤跡。

倒吃甘蔗 大城里懷舊圓夢計畫

「我一直感覺,過去的人很厲害,紅甘蔗全株都有作用,從頭到尾都有應用的可能性!」返鄉青年林智馨從台北回到埔里,在2020 年COVID-19 疫情期間常無法外出,卻讓她思索家鄉文化與生存危機。於是說服丈夫,找來廖枝德司阜(sai-hū,師傅)學生郭定軒老師來製作大灶(tuā-tsàu,磚土、石塊砌成用來生火烹飪的設備)。

林智馨深信柴火燒製的料理有封存食材氣味的功能,「我要讓現在的孩子親近祖先的智慧,大灶用永續概念的天然材質製造,包含窯烤爐也都採用黏土與無毒稻梗製作,希望從紅甘蔗議題出發,衍生不同的家鄉料理!」(作者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研究總中心助理研究員)

如今已相當罕見的柴燒大灶,控制火候需要一定的技術。

如今已相當罕見的柴燒大灶,控制火候需要一定的技術。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