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每天用的東西,也可以很值得被珍惜。」,這是「HH 健康於筷」筷編黃智義對品牌價值的定義。黃智義的家族經營傳統塑膠射出工廠,從年輕時便吸收著家業的專業成長。加上後來於大學時代進修設計專長,更進一步的奠定了他對健康於筷品牌的產品概念,「在這樣多樣的製造經驗中,逐漸意識到好的餐具,不只是耐用,更講究細節與體驗。」就像看似最不起眼、最常用的東西(筷子),卻也是最貼近日常生活而不可或缺的存在。

一雙筷子該是什麼樣子?最日常的用品反而更該注重細節。

一雙筷子該是什麼樣子?最日常的用品反而更該注重細節。

鼎泰豐指定合作 技術接合成就品牌開端

最讓黃智義印象深刻的合作對象,是「世界十大美食餐廳」之一的鼎泰豐。雖然那時他尚未正式參與公司營運,整個合作過程主要由父親與工廠內的師傅們負責,但這段故事卻常在家中被提起,深深影響了他。

當時鼎泰豐為了找到一雙合乎食品安全標準、手感溫潤適中的筷子,並提升不鏽鋼與樹脂接合處的穩定性與安全性,不僅特別要求「全程台灣製造」,也跳脫傳統使用黏著劑的做法,找上了具有塑膠射出專業技術的父親與其團隊,改以射出成型的方式提升耐用度與食品安全性。

這樣的創舉不僅改變了餐具異材質接合的框架,更讓筷子可以自由地客製其長度、比例、重量,甚至是不鏽鋼材質選擇與握感、觸感等,且無黏著縫隙亦可避免藏汙納垢或因高溫洗烘碗機洗滌時產生的變形。這段寶貴的經驗也讓黃智義意識到:「一雙筷子,其實可以承載很多技術與文化的細節。」這也成為他後來創立健康於筷的重要養分。

餐桌美學逐漸成為台灣人在意的事情

餐桌美學逐漸成為台灣人在意的事情

嚴選食品級材質 健康於筷堅持台灣製造

在產品選料的安全性上,黃智義延續塑膠射出公司專業背景,嚴選日本食品級SPS 樹脂與台灣304 不鏽鋼作為主要材料,並堅持台灣製造。這樣的組合讓筷子兼具耐熱、防霉、耐用等特性,適用於一般坊間各種類型的飲食型態,亦兼具市場可售價值。而隨著全球環境永續意識抬頭,黃智義也提到將持續評估更環保、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材質,持續創造兼具永續與美感的新餐具品項。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餐飲消息

楊梅火車站附近的首烏客家海鮮餐廳裡面,一名身材健碩,頭戴耳機、身穿黑圍裙的廚師,在蒸騰鑊氣中炒出薑絲大腸、蒜苗豬頭肉、酸菜炒飯……,道道令人驚豔的料理。

這是「貓人」主廚廖政竑,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月光·廚火·貓人」,粉專名稱也暗藏玄機,客家意象強烈的「月光」,也象徵他敬愛而刺在胸口上的月亮,有他擅長駕馭的中式熱炒的「廚火」,更有自己做為貓奴的「貓人」身分。

貓人主廚廖政竑,習慣戴著耳機心無旁鶩沉浸在炒菜、料理過程中。

貓人主廚廖政竑,習慣戴著耳機心無旁鶩沉浸在炒菜、料理過程中。

首烏海鮮餐廳二代 游擊兵式客家料理思維

廖政竑在廚房習慣戴著全罩耳機,聽著喜愛的爵士樂〈Prologue〉、〈Soil & "Pimp" Sessions〉,專心在料理細節。

頭家阿仔(teuˇ gaˊ aˊ ziì,老闆兒子)並沒有想像中風光,即便打過綜合格鬥、不切實際想過應聘傭兵,回歸現實,只能想著「先幫家裡」。更由小學徒從頭紮實的學起,站過配菜、油鍋、麵疙瘩、殺魚,磨練廚藝基本功。

徬徨少年時,廖政竑曾與家裡餐廳招聘的小邱師傅搭班。小邱師傅帶著不過十五歲的貓人上山採羊奶根,或去熟識的餐廳跑前跑後。路上聊過些什麼大道理?如今也忘了,只是記得看著老大哥的背影,心裡大概有個方向。

是什麼方向?廖政竑認為單純往前衝就好,像古巴革命英雄切‧ 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撰寫的《論游擊戰》,他想像自己是游擊兵,在四維空間的餐飲路上,想存活便必須不斷保持移動,一旦留在原地必死無疑,「所以我讓自己保持在不斷思考、進食的狀態。」

首烏客家海鮮餐廳位於楊梅火車站附近,步行約10 分鐘,是當地人鍾愛的地方餐廳。

首烏客家海鮮餐廳位於楊梅火車站附近,步行約十分鐘,是當地人鍾愛的地方餐廳。

夜間限量十二人私廚 重構貓人客家菜風格

三十六歲的貓人主廚廖政竑,投入餐飲界的時間,超過三分之二的生命線,幾乎是一輩子。而曾經的少年被現實洗禮後,卻依舊不願妥協,在家傳的首烏客家海鮮餐廳搞起私廚。陳皮紹興雞、薑爆肥腸、客家大炒、鍋包肉、黑白反沙,一道道貓人私廚招牌菜,只在晚上七點後營業,必須先和貓人預約,最多十二人,一樣入席首烏客家海鮮餐廳包廂。

吃Fine dining 則是貓人私廚的重要養分,「追求,一定是向上追求。」貓人會看風頭浪尖的主廚們現在玩些什麼,將經驗內化,為自己所用。他深信《快思慢想》,在Fine dining 的直覺性體驗累積後,慢慢咀嚼、不斷反芻,某天就會懂了。

進食知識與成長 走得更遠的廚藝之路

對於如今的廖政竑來說,他心心念念的是讓菜走向更極致境界。是否會離最熟悉的客家菜越來越遠?廖政竑說:「我的菜,就是想到什麼做什麼,屬於我的菜。」

首烏客家海鮮餐廳裡的客家小炒,在廖政竑的料理下升級為「客家大炒」。將豆干、瓜蒲、松阪肉切成薄片,過油會變得脆口,剛上桌猶如在廚火中,鑊氣驚人的明顯。就連薑爆肥腸、蔥爆牛肉,他也精準地看見斷點、留白的轉換,將簡單步驟拆解成細節配件。將法國料理醬料、配菜、主菜獨立組合的概念,轉化後融合在客家熱炒的熱鍋中。

客家小炒在廖政竑的料理下升級為「客家大炒」

客家小炒在廖政竑的料理下升級為「客家大炒」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