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工整如棋盤的街道、現代化的港口設施,舊稱「新港」的台東成功鎮,處處可見日治時期的痕跡。糕餅老舖裡的麻糬以日式揉拌技巧製作,各家小吃攤皆可點上一盤生魚片,從湯品到小菜都有柴魚在上面跳舞,歷史脈絡早已根植於地方日常。這座曾是台灣柴魚主要產地的港口小鎮,如今加工廠的生腥味不再,飲食裡的柴魚底蘊,依然在當地人的血液裡湧動。

從日本到台灣的旨味 一解柴魚身世

柴魚不是一種魚,而是一種保存方式,取其質地、色澤皆如柴薪的形象,也隱含柴燒燻製的獨特風味。這項源自日本的食品原名「鰹節」,因含水量不同與品質等級,而有荒節、裸節、枯節、本枯節等稱呼,不同製程階段有不同的名稱。台灣常見的是完成焙乾的「荒節」,原料包括白腹鯖、黃鰭鮪、東方齒鰆、正鰹等,其中成功人稱「卓鯤(toh-kùn)」的正鰹,製作出來的正鰹節最為正統。

太平洋黑潮帶來豐富的洄游魚種,成功鎮漁業發展甚早,日治時期「新港」建港更吸引外來人口至此討海為生,當地主要漁獲為鰹魚、旗魚、鬼頭刀、鮪魚等。製作柴魚的鰹魚,因富含鐵質的容易氧化腐敗,過去漁民多以鹽漬或曬乾保存,是市場價值較低的魚種。1920 年代日本政府在台灣推展鰹節產業,引進捕撈漁法與加工技術,鰹魚自此成為發展新港地方產業的重要資源。

新鮮柴魚刨片後,香氣濃郁撲鼻,顏色為淡淡的粉紅色。

新鮮柴魚刨片後,香氣濃郁撲鼻,顏色為淡淡的粉紅色。

曾經的產業榮景 今日的飲食文化

日治時期的新港,鰹節製造場林立,鰹魚從漁港上岸便直送加工,鰹節則經由基隆外銷至日本。戰後僅餘島內市場,柴魚銷量不若以往,鎮上僅存兩家由綠島移民開設的柴魚工廠。

成功的柴魚產業隨著時代浪潮浮沉,1970 年前後日本曾向台灣採購鰹節,柴魚工廠一度再開設增加至八家,卻只是曇花一現;1980 年代國內旅行興盛,當地業者積極追著遊覽車兜售產品,成功柴魚成為遊客人手一包的伴手禮,奠定其台東特產的地位。

隨著鰹魚數量日減,2021 年成功鎮最後一家柴魚工廠熄燈,曾經風光一時的柴魚產業已成歷史記憶。即使如此,如今成功漁港仍日日有鰹魚上岸,柴魚轉為以小店製作,乾貨專賣店仍日日刨著柴魚花。柴魚依然無所不在,在湯麵上,在涼菜盤裡,在木盒便當角落,在沈文程的歌詞裡。這項物產在台東成功的地方餐桌上,持續長出新的樣貌。(作者為住在台東的彰化人,現為自由工作者,文字散見於《地味手帖》、《鹽分地帶文學》、《Zoom in Taitung》等刊物。)

捕獲上岸的巴鰹經濟價值高,又稱三點鰹,可加工成柴魚或罐頭,也可一般料理食用。

捕獲上岸的巴鰹經濟價值高,又稱三點鰹,可加工成柴魚或罐頭,也可一般料理食用。

餐飲消息

一口咬下福和成的「花現柴魚手工麻糬」,柴魚的煙燻味破浪而來,花生香氣隨後跟上,彷彿被海水浸濕的沙灘,細碎的質地在口中變得綿密,交融出獨到的鹹甜滋味。這家在成功鎮屹立近百年的老店,每天手工製作的傳統糕餅看似樸素,包藏的內餡卻是充滿驚喜。

傳承三代的技藝 以新的面貌延續台東味

糕餅老舖承載三代人的心血,三代人際遇各不相同。創始人洪錫柳1931 年從南投遷徙至此,在日本人經營的和菓子店擔任學徒。而後頂下店舖創立福和成,為符合市場需求,改賣台式糕餅。第二代洪忠和白天製餅、晚上捕魚,與妻子推著攤車沿街叫賣,或騎單車追遊覽車兜售,胼手胝足撐起家業。

從小耳濡目染的盡是麵粉與糖,第三代店主洪曉龍離鄉漂泊一大圈,二十九歲那年決定繼承家業。先是在台北犁記學習,而後在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進修,三年學成歸鄉,他戲稱自己歷經「十年革命」。洪曉龍將傳統手藝標準化並導入現代化設備,將每日現做品項簡化為封仔餅(hiong-á-piánn,條狀、串狀包裝的餅)、麻糬、草仔粿(tsháu-á-kué)三項,確保商品品質與產能,並持續開拓新的販售通路。

2019 年,福和成在台11 線上擴點。滿懷日式風情的外觀,復刻祖輩當年習藝的店舖,以新的空間乘載舊日情懷。傳統老店不只空間變得明亮,也因擦亮品牌價值而熠熠生輝。

由左至右為福和成招牌商品的草仔粿、封仔餅與花現柴魚手工麻糬。

由左至右為福和成招牌商品的草仔粿、封仔餅與花現柴魚手工麻糬。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