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咬下福和成的「花現柴魚手工麻糬」,柴魚的煙燻味破浪而來,花生香氣隨後跟上,彷彿被海水浸濕的沙灘,細碎的質地在口中變得綿密,交融出獨到的鹹甜滋味。這家在成功鎮屹立近百年的老店,每天手工製作的傳統糕餅看似樸素,包藏的內餡卻是充滿驚喜。

傳承三代的技藝 以新的面貌延續台東味

糕餅老舖承載三代人的心血,三代人際遇各不相同。創始人洪錫柳1931 年從南投遷徙至此,在日本人經營的和菓子店擔任學徒。而後頂下店舖創立福和成,為符合市場需求,改賣台式糕餅。第二代洪忠和白天製餅、晚上捕魚,與妻子推著攤車沿街叫賣,或騎單車追遊覽車兜售,胼手胝足撐起家業。

從小耳濡目染的盡是麵粉與糖,第三代店主洪曉龍離鄉漂泊一大圈,二十九歲那年決定繼承家業。先是在台北犁記學習,而後在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進修,三年學成歸鄉,他戲稱自己歷經「十年革命」。洪曉龍將傳統手藝標準化並導入現代化設備,將每日現做品項簡化為封仔餅(hiong-á-piánn,條狀、串狀包裝的餅)、麻糬、草仔粿(tsháu-á-kué)三項,確保商品品質與產能,並持續開拓新的販售通路。

2019 年,福和成在台11 線上擴點。滿懷日式風情的外觀,復刻祖輩當年習藝的店舖,以新的空間乘載舊日情懷。傳統老店不只空間變得明亮,也因擦亮品牌價值而熠熠生輝。

由左至右為福和成招牌商品的草仔粿、封仔餅與花現柴魚手工麻糬。

由左至右為福和成招牌商品的草仔粿、封仔餅與花現柴魚手工麻糬。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餐飲消息

走進大慶柴魚,鮮味如海浪般襲來。通透的展示櫃一路延伸至店鋪盡頭,比目魚骨、旗魚鬆、魷魚絲⋯⋯各種乾貨列隊迎接。開業以來坐鎮店內的刨柴魚機隆隆運轉,只見黝黑堅硬的柴魚舒展為粉嫩輕盈的花,店內的大海氣息,霎時又深濃了幾分。

台11 線公路餐 台東柴魚乾貨店歲月

海洋帶來豐盛的漁獲,也吸引慕名而來的觀光潮。台11 線開通以前,大慶柴魚前的中山路是南來北往必經之路。第二代店主王凱妮回顧家族當年為遊客供應鮮魚湯、生魚片等料理,母親在家族一起經營的店內增設販賣部,兼售海產零嘴。隨著販賣部生意興隆,父母便在1985 年自立門戶,經營乾貨專賣店「大慶柴魚」。

彼時柴魚作為成功鎮特產的光環正盛,同一條路上就有十多家乾貨店。如今鎮上僅剩兩家柴魚專賣店,大慶柴魚委託的工廠雖已外移至屏東東港,老師傅仍遵循古法以龍眼木燻製,雙方合作至今已三十五年。

自有記憶以來就與柴魚為伍,王凱妮常跟著母親到工廠,看著鰹魚上岸直送工廠,去頭尾、內臟,分切四片煮熟;去刺後移入小烘房的層架烘烤,將煙燻氣味逼入魚肉;兩天後移至大烘房焙乾,歷時二到三週才告完成。她深知來到店裡的每一塊柴魚,都經過許多時間與心力的淬煉。

大慶柴魚合作老師傅遵循古法以龍眼木燻製,外皮燻黑的魚肉稱荒節。

大慶柴魚合作老師傅遵循古法以龍眼木燻製,外皮燻黑的魚肉稱荒節。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