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慶柴魚,鮮味如海浪般襲來。通透的展示櫃一路延伸至店鋪盡頭,比目魚骨、旗魚鬆、魷魚絲⋯⋯各種乾貨列隊迎接。開業以來坐鎮店內的刨柴魚機隆隆運轉,只見黝黑堅硬的柴魚舒展為粉嫩輕盈的花,店內的大海氣息,霎時又深濃了幾分。
台11 線公路餐 台東柴魚乾貨店歲月
海洋帶來豐盛的漁獲,也吸引慕名而來的觀光潮。台11 線開通以前,大慶柴魚前的中山路是南來北往必經之路。第二代店主王凱妮回顧家族當年為遊客供應鮮魚湯、生魚片等料理,母親在家族一起經營的店內增設販賣部,兼售海產零嘴。隨著販賣部生意興隆,父母便在1985 年自立門戶,經營乾貨專賣店「大慶柴魚」。
彼時柴魚作為成功鎮特產的光環正盛,同一條路上就有十多家乾貨店。如今鎮上僅剩兩家柴魚專賣店,大慶柴魚委託的工廠雖已外移至屏東東港,老師傅仍遵循古法以龍眼木燻製,雙方合作至今已三十五年。
自有記憶以來就與柴魚為伍,王凱妮常跟著母親到工廠,看著鰹魚上岸直送工廠,去頭尾、內臟,分切四片煮熟;去刺後移入小烘房的層架烘烤,將煙燻氣味逼入魚肉;兩天後移至大烘房焙乾,歷時二到三週才告完成。她深知來到店裡的每一塊柴魚,都經過許多時間與心力的淬煉。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