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慶柴魚,鮮味如海浪般襲來。通透的展示櫃一路延伸至店鋪盡頭,比目魚骨、旗魚鬆、魷魚絲⋯⋯各種乾貨列隊迎接。開業以來坐鎮店內的刨柴魚機隆隆運轉,只見黝黑堅硬的柴魚舒展為粉嫩輕盈的花,店內的大海氣息,霎時又深濃了幾分。

台11 線公路餐 台東柴魚乾貨店歲月

海洋帶來豐盛的漁獲,也吸引慕名而來的觀光潮。台11 線開通以前,大慶柴魚前的中山路是南來北往必經之路。第二代店主王凱妮回顧家族當年為遊客供應鮮魚湯、生魚片等料理,母親在家族一起經營的店內增設販賣部,兼售海產零嘴。隨著販賣部生意興隆,父母便在1985 年自立門戶,經營乾貨專賣店「大慶柴魚」。

彼時柴魚作為成功鎮特產的光環正盛,同一條路上就有十多家乾貨店。如今鎮上僅剩兩家柴魚專賣店,大慶柴魚委託的工廠雖已外移至屏東東港,老師傅仍遵循古法以龍眼木燻製,雙方合作至今已三十五年。

自有記憶以來就與柴魚為伍,王凱妮常跟著母親到工廠,看著鰹魚上岸直送工廠,去頭尾、內臟,分切四片煮熟;去刺後移入小烘房的層架烘烤,將煙燻氣味逼入魚肉;兩天後移至大烘房焙乾,歷時二到三週才告完成。她深知來到店裡的每一塊柴魚,都經過許多時間與心力的淬煉。

大慶柴魚合作老師傅遵循古法以龍眼木燻製,外皮燻黑的魚肉稱荒節。

大慶柴魚合作老師傅遵循古法以龍眼木燻製,外皮燻黑的魚肉稱荒節。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餐飲消息

前身為土地銀行的老建築,有著水泥色塊拼貼的立面,端坐在井然有序的街道上。2022 年華麗轉身為「成功海銀行」,內裝可見鏢旗魚竿、漁船燈等物件,展間陳列著海女工具與醃漬螺貝,處處暗示著這是一個靠海吃飯的所在(sóo-tsāi)。

無所不在的柴魚 味覺的地方故事

創辦成功海銀行的巫祈睿與董修慈,原本東漂從事地方文化相關的企劃工作。二人租下這座老建築,發想一個全新的企劃推廣地方漁業與故事。歷時一年田野調查,而後串連餐飲友人設計菜單-船長套餐,在旗魚生魚片撒滿柴魚花,柔軟厚實與脆韌輕薄的口感並存,增添品嘗樂趣;海女套餐有一尾飛魚橫亙碗中,海味豐足的湯頭搖曳著柴魚花。返鄉主廚郭美秀的加入,更進一步將在地日常口味轉化為展現地方特色的新滋味。

柴魚,可說是成功海銀行的開頭。房東阿姨的家族曾是「山頂頭家」(suann-tíngthâu-ke,即不出海的船東),在鎮上經營柴魚工廠,也在家門口炒柴魚酥。她在開幕當天現身指導大家製作蜜柴魚酥,重現這個街區曾有的鹹甜空氣。

「因為柴魚酥,才發現原來柴魚不只是提味的配角,也可以是料理的主角。」柴魚巴斯克於焉誕生。綴著鮮奶油的焦糖巴斯克,有日式甜醬油與蕎麥傍身,最後隨性撒上一把柴魚花。大地色系的呈盤看來樸實,然而當所有元素一起入口,迸發令人驚豔的味蕾經驗。

海女潮間帶套餐為柴魚湯頭配拉麵,豪邁放上一整隻烤飛魚。

海女潮間帶套餐為柴魚湯頭配拉麵,豪邁放上一整隻烤飛魚。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