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是穿梭魚市場的承銷人,夜晚則化身私廚料理人,王序宏的雙重身分即將邁入第七年。每晚只收一組客人的有間小店,端出的料理總是無法預期,從兩百公克到兩百公斤的魚,在這裡都有可能吃得到。

鰹魚的極限美味 魚商料理人隨性與堅持

中午抵達成功魚市場,正值漁船進港。漁獲在地上一字排開,承銷人紛紛靠攏,拍賣員吆喝喊價,外行人看熱鬧的場面。而因王序宏在旁解說,多懂了一點門道。

雖自幼目送父親出海捕魚,熟悉漁家事,但王序宏坦言買賣魚貨又是另一回事。他到魚市場觀摩魚販殺魚,用金錢與經驗慢慢堆疊買魚的眼光。從事魚商生意十八年,如今解魚是基本,料理是興趣。

一尾圓花鰹在他手中拆解為三道料理:用甜橙、鳳梨、蘋果涼拌生魚丁,酸甜鹹辣融為一盤;醬燒的鹹甜調味中和了鰹魚略帶的酸,風味十足;炙燒生魚片可沾醬油品嘗,或裹海苔變換口感。王序宏的手法看似隨性,實有豐富的魚貨知識為基底:「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鰹魚很不顯眼,其實不顯眼的食材也可以做得很顯眼。」料理可以單純,也可以複雜,只要一尾新鮮的魚,和多道提升食感的工序。

當地人的冰箱裡,總有鰹魚存在,「沒有吃覺得還好,但很久沒有吃的時候就會想念。」這是王序宏對鰹魚的真摯告白。到他手裡的鰹魚,不是像今天這樣快速上桌,就是自行燻製為柴魚,少了焙乾步驟無法刨花,通常會剝碎熬湯,試吃了一塊,肉質緊實耐嚼,適合來杯啤酒。

綠島魚粽將魚煎過、炒散後,與糯米與餡料包入月桂葉再入水煮熟。

綠島魚粽將魚煎過、炒散後,與糯米與餡料包入月桂葉再入水煮熟。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餐飲消息

1997 年至2012 年出生的Z 世代,正逐步影響全球消費市場,改變當代用餐哲學。食物不再只是營養來源,更是自我表達媒介、價值觀載體,以及社群互動工具。從選擇有機食材展現環保意識,到透過異國料理彰顯開放心態,每一口都在述說著個人故事。

英國市場研究機構 Attest 於2025 年發佈的《Gen Z Food Trends》報告,Z 世代不僅消費潛力強大,更展現出特定飲食偏好。每一次用餐被視為價值觀的實踐,從健康、環保永續、社會價值與自我認同,餐桌上的每一項選擇,都承載著文化、信念與個人風格。由Z 世代主導的飲食趨勢,正在顛覆傳統餐飲業的產品設計、品牌行銷與服務模式。

植物性飲食 從邊緣到主流

植物性飲食,在Z 世代中的接受度顯著提升。根據 Attest 調查,13.7% 的Z 世代自認為是素食者、純素者或彈性素者(Flexitarians)。更重要的是,相較於上一個世代對素食的刻板印象-清淡、無趣、選擇少,Z 世代的蔬食觀念更趨多元且正向,認為是環保意識的體現、是創意料理的展現、更是一種生活風格的宣示。

這股趨勢的影響力正在擴散。根據彭博社(Bloomberg)預測,全球植物性飲食市場,預計在2030 年達到1,620 億美元規模。餐飲巨頭紛紛響應:2021 年麥當勞在英國推出McPlant 漢堡系列,雖然銷量不彰,但仍舊反應了餐飲業對於素食的重視。

理性飲酒 清醒社交的新美學

「選擇性飲酒」或「減量飲酒」的態度,正成為Z 世代的主流文化。根據英國《The Sun》報導,68% 的Z 世代飲酒者偏好低酒精飲品,另有超過48% 的人正在刻意減少飲酒頻率。

這股趨勢催生了「斑馬式飲酒(Zebra Striping)」的新型社交文化,在飲酒聚會中主動選擇穿插無酒精調飲(mocktail),保持清醒但不失參與感。這不僅是健康考量,更是自我掌控、避免社交焦慮,與隔日宿醉的實用策略。

市場快速回應這個需求,Heineken 0.0、Lyre's 無酒精烈酒系列,在全球市場的銷量逐年攀升;高級餐廳也開始設計無酒精飲品配餐(mocktail pairing)服務。

Z世代用餐時重視「選擇權」與「探索感」,偏好Tapas、韓式拼盤、港式點心、壽司小卷等多樣且可分享的食物形式。一次品嘗更多種類,滿足好奇心,也增加社交互動。

《The Scottish Sun》報導,高達75% 的Z 世代消費者表示偏好共享式、小份量餐點,因為這樣的用餐過程不僅更有趣,也更適合社群分享。對餐飲業者而言,這意味著餐點設計需更具視覺吸引力,菜單項目需靈活且有主題感。

社群驅動力 新飲食文化的引擎

社群平台是Z 世代的「飲食啟蒙地」,TikTok、Instagram 等探索餐廳、學做菜或發掘新品。社交平台已不只是記錄工具,而是「決策入口」與「價值放大器」。

在TikTok 抖音上爆紅的料理風潮,在短時間內就能帶動特定食材、口味或調味品的銷售熱潮。連鎖超市與餐飲品牌甚至會主動與社群創作者合作,推出限時聯名商品或主題餐點,形成一個由內容創作驅動的全新商業生態圈。

社群驅動的飲食文化,最大特色為「參與感」的提升。Z 世代不滿足被動接收美食資訊,更傾向於親自嘗試、改良並分享自己的版本。一道在網路上走紅的料理,往往會衍生出數百種創意變化,每個人都能成為這場飲食風潮的共同創作者。

社群平台也改變了用餐的儀式感,對Z 世代而言,一頓飯的完整體驗,包括事前在平台上搜尋靈感、用餐過程中的拍攝記錄、以及餐後的心得分享與互動。「全程社群化」的用餐模式,讓食物消費從個人行為,轉變為集體參與的文化活動。

更值得關注的是,社群平台的演算法也無形中塑造Z 世代的味蕾偏好。大數據分析用戶的觀看習慣和互動行為,平台能精準推送符合個人喜好的美食內容,進而影響實際的消費選擇。這種「演算法導向」的飲食探索,正在創造前所未有的個人化美食體驗,同時也讓飲食趨勢的傳播速度和影響範圍達到史無前例的規模。

Z 世代的飲食文化,並非一時的流行偏好,而是一種根植於價值觀、生活態度與社群文化的深層轉變。他們透過「吃」實踐永續理念、選擇健康生活、建立社群連結,也藉由每一頓餐點表達個人立場與信念。對餐飲產業而言,這不只是改菜單這麼簡單,而是要重新思考「為誰做菜」、「如何說故事」、「如何參與社群對話」。

這場由Z 世代引領的飲食革命,正在重新定義什麼是「好食物」,也重新詮釋了餐桌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作者為專業生活電商記者)

受Z 世代喜歡的朱雀咖喱研究室,在年輕人的社群間流行。

受Z 世代喜歡的朱雀咖喱研究室,在年輕人的社群間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