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若有機會,可隨著農人透早出巡鳳梨田時,學著現採、現削、現吃,一嘗帶有冷冽晨露滋味的鳳梨香。

嗊哩(kām-lì),明鄭時期曾是當今台南關廟新光社區所在的一處聚落,由新港社西拉雅人及漢人組成。語源上,嗊哩在西拉雅語中是「充滿蚯蚓的肥沃土地」之意。

而「關廟三寶」:鳳梨、竹筍、關廟麵,在新光社區依季節、依品種,這些在地食材就可變化出十多道豐盛的古早味菜色,十足一幅美好的「慢食」風景。

新光社區雖因人口外移而漸趨老化,卻也因家屋彩繪運動而博得「彩繪村」的美譽。同時,社區推動的生態保育運動,各界佳評如潮,因此獲頒國家環境教育優等獎及環保署清淨家園獎。位處偏鄉的新光社區,她的再度美麗,幕後推手是一群「囝仔」。

 

囝仔人組成社區發展協會

說是囝仔,其實他們都已是四、五十歲的中古年紀了。「在這個社區,跟大部分七、八十歲長輩比起來,我們真的只是囝仔。」人稱「寶哥」的新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吳宗寶,細數新光的歷史轉變時,仍不忘自我解嘲。

為因應大批外來訪客,位處社區心臟地帶的活動中心,不僅成了接待用的客廳,更成為不折不扣的食堂。只見接近中午時分,一群五、六人組成的團隊在活動中心與隔壁的廚房間,忙進忙出遞送美味佳餚。吳宗寶說,食堂不僅因風味餐而聞名,它還兼具社區共食功能:定期提供午餐給不便炊事的社區長輩們。

以「關廟三寶」變化出十多道豐盛的古早味風味餐,甚至可接受預約,利用關廟早期盛產的竹製品做餐飾搭配,升級成有復古創意風的「長竹宴」。「新光食堂」能有此驚人能耐,背後的這群團隊,其實都不是專業廚師,而是踏實的農人。他們自己種的鳳梨、竹筍等食材,就是食堂餐桌菜餚的來源。

 

領略嗊哩味的方式

在新光社區,在地、當季的慢食美學畫面不絕於目。在其對外宣稱的十道風味菜中,較常見者如鳳梨炒木耳、關廟炒麵、鮮筍炒鮮菇、筍乾焢肉、醬筍吳郭魚及鳳梨水果盤等,雖不外當地的鳳梨、竹筍,但因產季不同,光是鳳梨,就有土種、金鑽、蜜寶、甜蜜蜜等不同品種,就連生長期較長的竹筍,也有綠竹筍、麻竹筍之分。

而深度領略「嗊哩味」的最佳方式,除餐桌上用吃的美食佳餚,還可造訪社區周邊許多「看得到、摸得到」的鳳梨園、竹筍園。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常常聽到很多人說,思鄉、想家,念的就是在家的菜餚。難怪有人會說,遊子回家一定要吃某道菜,才算真正回到家。每個家都有自己的味道;不同家鄉當然也有不同味蕾的記憶。這個記憶可以隨著每個家鄉的一份子,走到天涯海角。

因此,任何人一旦離家,難免會想家、想家人,也想家常菜。台灣人到國外會想家鄉味。在台灣的東南亞新移民(工)當然更會想他們的家鄉味。想解鄉愁,就做家鄉菜來吃,最好還要與其他姊妹和弟兄一起用舌尖回憶家鄉。

幾年前,我做過在台越南女性配偶所開小吃店的田調研究,就發現這些越配透過經營越南小吃店的料理,不但可以解鄉愁,還創造經濟自立,更可以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和網絡,進一步融入台灣這個將長期客居的新故鄉。

近日我讀了一本「南洋台灣姐妹會」寫的新書,由25位東南亞新移民親口說、親手做的家鄉菜食譜和她們的味蕾回憶及台灣經驗。每一位姊妹就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鄉愁,更有一段欲言又止的台灣新家情,還有一道勾起她們想念家人的家鄉菜。

看完這25個感人故事之後,心情確實是有一些起伏,唯一想到的是祝福她們在台灣也能找到回家和有家的感覺和幸福。

書的後面63頁,介紹了上述來自南洋6個國家的25位姊妹、31道素人食譜。我看著菜色和照片,想著它的味道,心情也頓時恢復平靜和輕鬆。下面就是這6國的31道菜:

 

柬埔寨:柬式蒸玉米點心、醃黃瓜、柬式豬排飯、香茅魚湯米線

越南:鮮蝦春捲、法越羹湯、酸魚湯、黃薑煎餅、越南粽子、炸春捲

緬甸:涼拌茶葉、梅干扣肉、緬式醃魚

印尼:印尼辣醬、巴東牛肉、印尼辣鳳梨、雞肉湯、薑黃飯、印尼海鮮炒麵、蔬菜餅、斑斕糯米丸子

泰國:泰式白切雞、打拋豬、泰式湯圓、涼拌豬肉、泰式酸辣湯、涼拌青木瓜

菲律賓:Tinola chicken(紅燒番茄雞塊*)、Pinakbet(苦瓜蝦醬豬肉*)、Cebu Puklay(宿霧煨牛雜*)、Pancit Palabok(蝦子豬肉拌冬粉*)

*是本文作者依據書中食譜(食材和作法)所加的菜名翻譯。

 

在餐桌上的這31道菜,其實也是她們心中的家鄉。上面這些菜,或許在泰國、越南、印尼和其他南洋餐廳也吃得到,但我相信這些姊妹自己下廚做的家鄉味,感情一定比較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