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中秋節,立刻期待農曆新年到來,也就是說吃完月餅很快就有臘肉、臘腸可以吃。這是五十年前的想法。
當時年紀小,生活水準很低,小孩子都希望年節到,有一口好吃的東西,快樂的日子早點到,最好是天天過節。現在卻希望日子慢一點,能夠好好享受每一天,更懷念過往可以「嚼味」的日子。
中秋節,出生香港的我和台灣友人共同的愛好:吃月餅就是榮華。
父母原本在汕頭生活,為逃避共產黨的解放而移居香港,後來在香港的農村元朗靠養雞賺錢。我在元朗出生,是典型的香港「鄉下人」。但從我懂事時就知道榮華酒樓,也知道中秋月餅,因為這些都在元朗而且跟吃有關。
父親每逢出售雞隻,結帳回家時通常都會帶叉燒包、糯米雞等一兩樣酒樓點心,兄弟姐妹一人分一點,我最壞,常常先偷吃然後溜走。榮華就是我認識的第一家茶樓。茶樓的點心從凌晨三點就開始準備,清早在墟市買賣的商人、農夫,有賺到錢的會到茶樓吃點心,後來假日早上六點多就有人喝早茶聚會,七、八點就要排隊搶位子。
最早期的榮華酒樓共有四層,已經是非常大的食肆,也是元朗最老牌的酒樓,現在則靠著月餅聞名。
目前各地華人的中秋月餅,白蓮蓉廣受歡迎。白蓮蓉月餅是榮華在1963年首創並生產。現在在台北衡陽路及各大百貨都可以買到榮華月餅禮盒,但價格昂貴。月餅一直是貴的東西,小時候更是如此,所以小時媽媽就會用零存整付跟會的方式買月餅,叫做「月餅會」。現在榮華、恒香、奇華、大同等老店仍然保有這個傳統,不過參加月餅會的,只有少數老派的長輩。
月餅會,在五十年前出現,當時香港大多數居民還是窮人,中秋過節買月餅一次花幾十元甚至上百元,並不容易。首創月餅會的是位於香港島西營盤的中秋月茶座,月餅會推出後反應熱烈,各店家爭相仿效。
能經營月餅會的,是有規模的酒樓或公認品質上乘的老牌餅家;顧客先付款後取貨,卻不擔心店家「爛尾」。以月餅會買餅,客人大約可省兩成費用,店家生產也可以預先了解市場需求,做好原料進貨及月餅出貨預算,週轉營運更好掌控。
分期付款參加月餅會,可以一份計,也可以半份,一般一份數量為月餅十盒,半份是五盒。1970年代是月餅會的鼎盛時期,月餅供不應求,人人爭著參加月餅會,以取得優先取貨保障。
顧客每個月到店付款一次,店員在月餅會卡上蓋個印;付滿12期,就可以在中秋節前憑卡領取月餅。旺角彌敦道歷史悠久的茶樓瓊華(已結業)以前是餅王(月餅會之冠),有錢未必就能參加,通常要相熟的人介紹才能參加。一到中秋,瓊華酒樓燈影下人擠人,非常熱鬧。時光流逝,此情此景已不復見。
早期月餅會皆提供五款月餅,包括雙黃蓮蓉月、叉燒金腿月、蛋黃蓮蓉月、欖仁蓮蓉月、純正蓮蓉月;到了80年代,市民口味改變,雙黃蓮蓉月一枝獨秀,其他口味並不太受歡迎。
但好吃的滋味卻是老人家永遠的記憶,瓊華紅豆沙月最好味,榮華白蓮蓉、龍鳳叉燒月,奇華的椰絲月、金華火腿,還有雞油荳蓉更是香味四溢。伍仁火腿月餅,小時候最討厭,隨著年齡增長卻愈來愈喜歡,但現在會做的餅家已經不多了。
榮華的蓮蓉柔滑不膩,鹹蛋黃新鮮出油,深得我心。近年美心月餅聲勢浩大,品質也很好,但味道就是無法超越榮華,所以說,固執、偏好是存在的。由於榮華的臘腸品質也優,所以除了月餅會,還有「臘味會」,歲末拿臘肉、臘鴨、臘腸回家。
所以到中秋,心中必然想到榮華和兒時的點點提滴,現在仍然會買一盒雙黃蓮蓉月跟朋友分享。接著是買一點臘腸等待冬天做煲仔飯。美味,也就如此串連了豐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