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的江浙菜館也可以吃到北京烤鴨?」「為什麼台灣客家菜講究的重鹹重油,與中國大陸客家原鄉講究原味的傳統不同?」「為什麼台灣年輕世代的主食,麵粉類逐漸取代米食?」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上個月舉辦「台灣菜文化深耕暨推廣策略論壇」,除了有高餐廚藝學院院長楊昭景、臺陽文史研究學會秘書長陳曉怡,以及高雄師大客家研究所所長洪馨蘭講述台灣菜建構過程,也邀集產官學媒四個領域學者專家討論台灣菜文化如何在國際上推廣行銷。
「台灣菜」這個概念是經由不斷建構、再建構的過程。楊昭景認為,「台灣菜」的內涵應是多元、包容、尊重各族群文化,「創新但又不忘文化底蘊」。對於台灣菜未來如何在國際舞台上推廣,產官學媒各領域均認為,政府應責成一專責單位,建構整合各領域資源的平台,串連起台灣菜產業上下游,甚至透過娛樂媒體產業,團結台灣菜的各方力量,到國際舞台上「打世界盃」。
尋找台灣菜「葉問」
高餐研發長張明旭綜合產業界代表的意見,認為台灣菜的國際推廣行銷,需要政府的力量將產業資源結合起來,發掘台灣固有的飲食文化傳統,讓大家吃得到「媽媽的味道」,甚至「媽媽的媽媽的味道」。
產業界也提出一個思考點:尋找台灣菜的葉問。詠春拳在過去並非家喻戶曉,但經過電影「葉問」的宣傳,詠春拳在國際上變得非常知名。由此發想,台灣菜是否也應該找出「明星」,以打開在國際上的知名度?
循此脈絡,學術組代表也觀察,近年韓國因影視產業蓬勃,在國際娛樂圈形成一股「韓流」,韓食藉由韓國影視娛樂產業,在亞洲「潛移默化」。以今年韓國真人實境綜藝節目「尹食堂」為例,內容是關於幾位韓國明星到印尼峇里島開設韓國餐廳的故事。
這些藝人都是「料理素人」,並非專業廚師,但透過詼諧的學藝過程、經營餐廳甘苦,將韓國食物如烤肉飯、泡菜湯,透過綜藝節目的方式在國際上傳播。
政觀推打造國際推廣平台
飲食文化作家徐仲則認為,現在是「自媒體」的時代,媒體人都是「會說故事的人」,但媒體界代表討論後認為,若要將「台灣菜」在國際上推廣行銷,主事的政府單位必須先給定一個台灣菜的內涵與推廣目標,媒體人才能以此為根據,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表現方式,在國際舞台上「講出台灣菜動人的故事」。
高餐副校長劉喜臨曾任觀光局副局長,他直指,大家都認同台灣菜是一種「life style」(生活方式),必須以此在國際上推廣,然而由哪個政府單位來專責推廣?好像都沒有人願意一肩承擔。
他認為,在國際上行銷推廣台灣菜,必須整合從食材、廚師、餐廳飯店,到行銷宣傳,相關政府單位包括觀光局、經濟部、農委會、外貿協會,甚至社會企業,需要有一整合的平台,他建議由交通部觀光局向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提案。
高餐師生端出好菜
對台灣菜的行銷推廣,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包羅萬象,然而對台灣菜的可口魅力,卻是口徑一致喊讚。高餐為論壇的午宴準備了從五福拼盤到原住民烤魚、梅干筍封肉、魷魚螺肉蒜、八寶芋泥,以及台灣糕餅伴手禮等台灣菜代表菜,主要由高餐的老師帶領學生一手包辦內外場。台灣菜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在這場午宴中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