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和食,因地理環境與歷史脈絡,融合多方面文化而逐漸形成現今面貌。在《和食古早味》書中,作者胡川安認為,和食文化是「一邊以稻米這條主線為核心,一邊攝取從各國流入的物產以及烹調技術,最後漸漸形成的料理體系。」
「以稻米為主軸」的和食餐桌,有米飯握成的壽司,有炸豬排搭配的丼飯。搭配以稻米為主的和食,莫過於以米為原料釀造的清酒。
別讓不對的溫度 浪費好酒
台北美福大飯店晴山日本料理唎酒師黃子華,根據實際觀察表示,八成客人吃日本料理,還是會選日本酒。清酒的特色,在於可透過溫度變化來操控香氣與味道,所以在佐餐時更富變化。
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前,未能進口日本各地酒款,清酒普遍品質不佳;飲用時習慣加熱去除苦澀味,造成「清酒須加熱喝」的習慣與印象。固然有如純米酒這種適合加熱飲用,提升旨味與甜味的酒款;但強調花果香氣的大吟釀及吟釀,則適合低溫飲用,酒溫愈低愈能增加花果香氣,溫度升高香氣反而會散發盡失,浪費掉一瓶好酒。
日本料理味道強調循序漸進,從前菜到刺身,口味都偏淡、鹽分少,直到烤物、燒物出現後,料理味道才會加重。黃子華建議,前菜可選擇二次發酵的氣泡清酒,利用香檳杯來享受氣泡口感,酸香氣又具有開胃效果,且酒精濃度低,約13%。
紅肉刺身 用純米酒來搭
清酒可去除魚貝類腥臭,帶有果香的吟釀款適合搭配刺身。刺身又可細分為白肉與紅肉,像白身魚、軟絲、蝦蟹貝這類白肉魚款,黃子華推薦搭配花果香明顯的純米大吟釀,但台灣師傅在刺身組合上多紅肉魚,如鮪魚肉搭配清酒易有鐵鏽味,則比較適合酒精感較重,酒體厚實的純米酒。
黃子華有一套和食搭酒的建議秘訣:「依人數來建議,並詢問飲酒習慣。若用餐人數少,選擇性少時,可以選用一支純米酒當整套日本料理的佐餐搭配。」原來純米酒的適飲溫度彈性大,從冰著喝到熱著喝都有不同風味。
她也建議,純米酒從冰飲開始搭配前菜、刺身,在室溫底下慢慢回溫,則可以配合接續的主菜;最後才加熱搭配口味較重的燒烤類,如炭烤美國極黑和牛,以不易起煙的備長炭烘烤,58度的溫度能讓牛排熟度一致。旨味四溢的熱純米酒和燒烤牛肉非常合拍。
巧妙利用一支純米酒的酒溫高低,變化不同味道來搭配整套菜色。黃子華表示,客人常聽到「米酒」兩字就認為是比較差的清酒,讓純米酒一直被小看,但現在愈來愈多客人懂得要喝純米酒,像日本料理最後的土鍋飯也適合熱的純米酒,能夠有效提出米粒的香氣與甜度。
高雄餐旅大學餐飲管理系助理教授陳千浩給予日本料理搭配葡萄酒的建議,日本料理常出現的刺身,適合帶有酸度的葡萄酒,可選擇不經橡木桶熟成的夏多內(Chardonnay),擁有足夠酸度,就像吃魚時需要擠點檸檬去腥、提升鮮味,寒冷產區不甜的麗絲玲(Riesling)也很適合搭配刺身。
若是烤魚類可以搭配酒體中等的紅酒,例如隆河的格納希(Grenache);帶有甜味的照燒料理,則搭配南隆河不甜的白格納希(Grenache Blanc)。
綜觀以上餐酒搭配,他表示「日本料理口味比較多變化,若只能搭配一支葡萄酒,則會選擇白酒,特別推薦南隆河谷地的夏多內(Chardonnay) 。」
清酒四大類 薰爽醇熟
SSI機構(日本酒侍酒研究會)將清酒分為四大類:薰酒、熟酒、爽酒、醇酒。這四類酒分別有不同口感與適合搭配的料理:
- 薰酒:有大吟釀與吟釀系列,入口偏甜、香氣重、口感薄。適合低溫飲用,約為8到15度,味道帶果香,口感較纖細,適合清淡料理,例如生魚片、蝦蟹類、前菜。
- 爽酒:有生酒、本釀造酒,特徵是入口清爽、香氣淡、口感薄。適飲溫度在5到10度,口感清新爽快,適合調味單純的料理,例如豆腐、白肉魚刺身、蕎麥麵。不過也因為有輕爽的酒體,搭配重口味料理時可去除口中味道。
- 醇酒:多指純米酒、生酛系與山廃系酒類,入口旨味明顯、香氣淡、口感重。適飲溫度約在15到18度,或是加熱至稍微燙口約40度來飲用。酒體醇厚,適合搭配較鹹的下酒菜或味道較濃郁的料理,例如燉煮、燒烤類或是高油脂油炸料理。
- 熟酒:經過3年或以上熟成的古酒、祕藏酒,酒色最黃,香氣重、口感重,味道濃醇複雜。適飲溫度約15到25度或是加熱至微溫35度。適合香辛料的料理,例如麻婆豆腐、烤鴨或是浦燒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