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曾報導,有消費者吃了綠色的薯條後嘴巴發麻,經台中衛生局採樣查驗,發現該速食連鎖店所販賣的綠色薯條之龍葵鹼含量高達1496.79 ppm。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之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的報告指出,正常的馬鈴薯的配醣生物鹼(glycoalkaloid)含量為每公斤20到100 ppm,該薯條等於超過正常值的14倍。國內不時有綠薯條新聞出現,因此主管機關打算研議相關標準,希望可以為國內食安把關。
如何正確保存馬鈴薯
很多人都知道發芽的馬鈴薯不能食用,因此購買馬鈴薯回家後,須將其放置廚房陰涼處,避免直接曬到太陽。當馬鈴薯直接受到陽光曝曬,很容易就會發芽同時外皮變綠,這時候馬鈴薯中的龍葵鹼濃度就會偏高。雖然外皮變綠是判斷馬鈴薯龍葵鹼是否偏高的指標,但是綠色的外皮是葉綠素所造成的,而非龍葵鹼的顏色。
龍葵鹼的毒性
龍葵鹼是一種配醣生物鹼,配醣生物鹼是植物對於蟲害的天然防衛機制,具有殺蟲效果。發芽馬鈴薯中的配醣生物鹼有α-solanine(龍葵鹼)及α-chaconine二種成分。龍葵鹼會抑制乙醯膽鹼酵素(cholinesterase)的活性,造成大腦神經毒性,同時也會破壞消化道及其他器官的細胞膜,造成腸胃等器官毒性。研究指出,龍葵鹼並不具有致癌性,主要以急性中毒症狀為主。若誤食龍葵鹼的含量達到每公斤體重2到5毫克就會出現急性中毒症狀,而當誤食劑量達到每公斤3到6毫克就有可能致命。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成人,孩童是龍葵鹼中毒的敏感族群,中毒劑量可能更低。
龍葵鹼中毒的症狀通常是在誤食後8到12小時出現,多數以腸胃道不適及神經毒性為主。相關症狀包括喉嚨灼熱感、噁心、嘔吐、腸絞痛、腹瀉、頭痛、頭暈、出現幻覺等,嚴重中毒者會意識不清、心律不整、低血壓、抽蓄、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由於含有龍葵鹼的馬鈴薯會有苦味,一般人誤食後會馬上吐出,因此大量誤食導致嚴重中毒的案例相當少見。
國外醫療文獻也記載了多起龍葵鹼中毒的案例。例如,1948年英國British Medical Journal報導一位9歲女童因誤食含龍葵鹼的馬鈴薯而導致嘔吐、腸絞痛及呼吸困難等症狀,且治療無效導致死亡。另外,1979年一篇發表在英國QJM期刊的文章報導,倫敦市南方一所學校有78位男學生於誤食含龍葵鹼馬鈴薯後,出現腸胃道及神經方面症狀,嚴重者出現血壓降低及抽蓄,其中有17位孩童需要住院治療,並無死亡案例。
治療龍葵鹼中毒
臨床上,龍葵鹼中毒並沒有特殊解毒劑,治療主要是以支持性療法或症狀治療為主。如果病人只是單純的腸胃道不適或腹瀉,醫師可以提供靜脈體液注射並補充一些電解質。病人若出現抽蓄症狀,則要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若是心跳緩慢,則要給予藥物阿托品(atropine)治療。若是嚴重龍葵鹼中毒導致患者呼吸衰竭,則要緊急插管治療。
如何避免吃到有龍葵鹼的薯條
如何避免吃到馬鈴薯中的龍葵鹼,不單單引起消費者討論,也引起農民、食品業者及主管機關的重視。雖然馬鈴薯綠色的外皮是葉綠素所造成的,但其顏色變化是判斷馬鈴薯是否含龍葵鹼的重要指標,因此,消費者在選購馬鈴薯相關食品時,應注意其顏色外觀。
此外,買回家的馬鈴薯應妥善儲存,放置在廚房陰涼處,並避免太陽直接曝曬,才能減少馬鈴薯發芽產生龍葵鹼的機率。另外,馬鈴薯外皮的龍葵鹼含量會較馬鈴薯肉來的高,如果擔心有龍葵鹼的話,可將馬鈴薯剝皮食用。
建議訂定馬鈴薯龍葵鹼標準
2013年開始,國內即出現綠薯條事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訂立馬鈴薯中龍葵鹼含量不得超過200 ppm,其他國家也有訂立相關標準且各國標準不一,因此建議主管機關也應進行嚴格風險評估,招開專家會議,研議適合國人的馬鈴薯龍葵鹼標準,才能替民眾的食品安全把關,業者也有所遵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