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原本Hybrid Food是指不同植物交配育種雜交產生的作物,現在也可指稱「混搭食物」,只咬一口,卻能同時嘗到兩種食物。

混搭食物,是將兩種以上不同的食物融合,轉變為一道獨一無二的美食。從cronuts(可頌甜甜圈)到美味的waffogato(將鬆餅狀的冰淇淋浸泡在義式咖啡中),這些美食創作令饕客開心又嘖嘖稱奇。

2013年,一群好奇的紐約人在麵包店Dominique Ansel前排隊等候第一口「cronuts」,將可頌與甜甜圈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全新的食物。它代表著一個新食品潮流的開始,帶起了美國混搭食物的風潮。

其實早在2010年,肯德基就在加拿大推出混搭食物「Double Down」,他們用兩塊厚厚、經過調味的炸雞塊代替麵包,中間夾上燻肉、起司和秘製醬料做成三明治,雖然當時因為超高熱量引起大眾譁然,但成功引起話題性。

只要你有創意,隨時都可以搭上這波混搭熱潮,以下就介紹幾種來自世界各地的混搭食物:

1.Cragel 可頌貝果

Cragel是來自紐約近郊Williamsburg的一間貝果店,它將可頌與貝果完美融合。為了製作可頌貝果,麵包師須將可頌麵團做成貝果的大小,再放入爐內烘烤。你可以用cragel配義式臘腸、起司和酸黃瓜作為午餐;如果想吃點甜的,就改搭冰淇淋。

2.Poutine Pizza肉汁起司薯條披薩

Poutine(肉汁起司薯條)有「全世界最好吃的垃圾食物」之稱,其實它做法相當簡單:在炸薯條上放上起司並淋上肉汁,是加拿大人一早起床最渴望的食物。加拿大的必勝客以此為靈感,結合poutine與披薩,把整個起司薯條放在披薩餅上,只是它不淋肉汁,而是將切碎的牛肉放上去。

3.Waffle Taco鬆餅塔克

為了掌握龐大的早餐商機,美國連鎖快餐店Taco Bell曾推出新型早餐「鬆餅塔克」,在傳統墨西哥夾餅(taco)的基礎上變化,以油炸的鬆餅取代堅硬的玉米餅,在其中包裹炒蛋和香腸後,再淋上糖漿。

對有選擇障礙的人來說,混搭食物說不定是個很好的選擇。

 

今年一月《商業周刊》報導:「拒米其林評鑑!點水樓陳飛龍的逆思考」,內容寫到,有米其林密探上點水樓餐廳用餐後,要求進廚房訪談主廚,因我交代餐廳負責人,不加入米其林評鑑,是以當場禮貌婉拒。三月的《新新聞》雜誌,亦以「拒絕米其林評鑑的陳飛龍」為題,寫到:我說不參加米其林評鑑,是因米其林著重特色菜,跟本人對美食的想法不同。「飲食文化是傳承,米其林則是給外國人初次到台灣旅遊的指南,跟文化較無關。」

這兩篇報導引起許多好友關注,三月中我受邀至中廣錄製「超級美食家」節目,主持人王瑞瑤小姐見到我便問︰「聽說你讓米其林的密探不要來(點水樓)喔?」我當下的回應是:「我對米其林沒有意見,出國時也會找當地米其林餐廳吃吃看。對於餐飲,個人有個人的想法,大家信念不一樣、對開餐廳的使命感不一樣,所以各走各的路。」

我因為對米其林有些了解,知道自己經營餐廳的標準與米其林的標準並不一樣。比如,他們重視廚房衛生、廚師的空間,而點水樓的廚房更是提升到可以讓客人一眼看清楚,各店廚房大多隔著玻璃就可直接透視;米其林對廚師很在意,我們更重視廚師。不只在意廚師能不能做出好料理,更在於能不能培養人才、帶領團隊。

點水樓在台灣有八家店,主廚都由自己內訓而來;再來,我們盡量採用本地食材,不光是著眼於哪種食材可表現什麼菜。我也希望食材能充分使用,比如西湖醋魚,一整條魚都能給消費者食用。最後,我開餐廳還有一點飲食文化傳承的使命。如前陣子元宵節,我發現很多人分不清楚湯圓與元宵,我們就在店裡搖元宵。我跟師傅說,雖然累了點,但我們要有個責任,不要把社會上的習俗中斷了。現在點水樓賣酒釀湯圓也賣炸元宵,讓大家好記得。這些都是我重視的事情,與米其林所重視的不一樣,只能分道揚鑣。

隨著台北米其林的名單出爐,相信能提升台灣觀光的國際能見度,為台灣美食加值,也能增加摘星餐廳的業績,這些都不是壞事。

我在前兩期專欄寫到「李登輝前總統的和牛與米其林來台 談台灣觀光資源」及「新竹純米粉申請世界無形文化遺產」,是對國家餐飲政策的建議,也是提升台灣餐飲業的長期可行作法,可謂與台北米其林頒星是一體兩面。加強介紹台灣特色料理,如用甲魚等台灣在地食材做菜,來代表中華傳統廚藝的發揚光大,也是一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