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下午五點, 採訪告一個段落,夕陽西斜。樂沐(Le Moût)西點主廚平塚牧人忽然從沙發上站起來、走到窗前,端起手機捕捉夕陽穿透落地窗,灑在薄紗窗簾上的光影變化。

神情如此專注,動作如此自然。生活中的「美」對他而言,彷彿呼吸般。

「食材都是我的演員,可能有資深資淺,但沒有誰好誰壞。」平塚牧人的甜點盤就是舞台,他就是導演。

 

我不是複刻莫內睡蓮

平塚牧人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道甜點是「現代主義之乳酪蛋糕:發想自蒙德里安與密斯凡德羅」。是那種甜點一端上桌,識者立刻就能「指認」出:對!這就是荷蘭畫家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畫風-水平、垂直線條,以及格子狀色塊。

只是平塚牧人加進了德國現代主義建築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概念,讓蒙德里安平面睡蓮 玉的畫作,立體了起來。

我們或許常驚豔於甜點主廚作品的造型、美感,與創意;但是讚許一位甜點主廚:「有學院派藝術史底子」的機會並不多。或許,這就是平塚牧人教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但我的甜點『睡蓮』,並不是照著莫內的畫作睡蓮而做。」平塚牧人談到自己的招牌甜點時,相當堅持原創初衷。

 

2005年,平塚牧人在莫內故居看到了莫內寫生的蓮池,十年後他來到台中樂沐,在主廚陳嵐舒放手讓他發揮的愉快氣氛中,花了半個月創作出招牌甜點「睡蓮」,荷葉、花朵、池水,栩栩如生。

平塚牧人解釋,自己與莫內雖然看到的都是同一座蓮池,不過相較於複刻莫內印象派的畫作,「親眼所見的蓮池更有生命力」,而且不只蓮池本身,周遭的庭院、花朵等莫內沒有入畫的題材,他也都納入自己的甜點作品。

「莫內是用畫筆,我則是用甜點呈現這片景色。」平塚牧人鬈髮、絡腮鬍,圓臉、圓眼鏡框,人物線條十分柔和,但該堅持的想法毫不含糊。

然而,他的甜點會不斷調整變化。像是原本的「睡蓮」,演化成「睡蓮 玉」:「池塘」裡多了日本柚子凍、抹茶蕨餅等和風食材,「池水」也從原本的茉莉花茶、白毫銀針,換成了「宇治玉露」。

 

與台灣前輩畫家的親近感

故事要從今年5月,時任文化部次長的楊子葆與平塚牧人前往國立台灣美術館,欣賞前輩畫家林玉山的國寶畫作「蓮池」說起。因為楊子葆認為平塚牧人的甜點「睡蓮」,與其說像莫內的作品,不如說更像林玉山的膠彩畫「蓮池」。

「我覺得跟林玉山有一種親近感。」看過林玉山「蓮池」真跡,瞭解林玉山的生平,平塚牧人有這種感觸。林玉山離鄉赴日本學畫,以及從創作中逐漸找到屬於自己風格的探索,都讓今年40歲的平塚牧人想到自己這一路走來。

平塚牧人基於兩人共同的日本經驗,在甜點「睡蓮 玉」中加進許多日本元素;也由於林玉山蓮池的池水呈金黃色,平塚牧人設計在玉露茶湯裡滴上帶有金箔的培茶油致敬。

日本出生、美國成長、歐洲學甜點。在美國自由的教育風氣下,平塚牧人高中時就涉獵許多與藝術相關的領域,包括繪畫、陶藝、攝影等,滋養了他後來的甜點創作。而在西班牙習藝、工作,Paco Torreblanca、Jordi Roca等甜點主廚不拘泥於傳統框架、鼓勵創新的開明想法,則啟發平塚牧人最多。

然而,平塚牧人的美學啟蒙,卻是住在日本宮城縣日和山旁,既是花道老師,也擅繪畫的外婆。他回憶,外婆92歲高齡過世後,留給他一個悉心保留了半世紀的漆器盤,「我的目光立刻為漆器迷人的光澤所吸引而無法自拔」,他心想:「我的甜點一定要呈現在這個有半世紀歲月的盤子上。」這就是甜點NIPPONIA NIPPON的創作緣由。

 

鄉愁?可以說是吧!

甜點創作包括「嵐山春櫻」、「嵐山竹庵」,以及「秋嵐」等相當具有京都情懷的嵐山系列,但平塚牧人卻告訴我:「根本沒去過嵐山,此生在京都也只待過兩天。」

「或許是因為根本沒去過,所以作品中的嵐山,是一種『理想中的京都』。」平塚牧人面對我的驚詫,給了這樣的答案。

「這算是一種對出生地日本的鄉愁嗎?」其甜點作品中充滿了和風與禪味,讓我不禁好奇地問。

「可以說是吧!」平塚牧人想了想,回答。

 

能在各種文化生存的柔軟身段

我很好奇他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間的認同問題,他回答得舉重若輕。

平塚牧人成長於西方社會,他認為,在西方人眼中,自己就是一個「亞洲人」,很難再被細分為「亞洲的哪一國人」;因此他把自己的甜點風格定位為「亞洲甜點」:特色是「具有Q彈口感」,諸如招牌甜點「睡蓮」裡的抹茶蕨餅、「腐草為螢」裡的寒天粉條。

「跨文化的生命經驗,對你的甜點創作是一種優勢嗎?」平塚牧人應該並不同意我這個問題,因為他的回答是:「這種生命經驗是讓我身段柔軟,能夠在各種文化環境下生存的原動力。」

相當沉重的答案。

 

創作 都是生命經驗的累積

影響他日後創作的幼年經驗,除了來自通曉藝術的外婆,還有一段在菲律賓馬尼拉的經歷。

其實,甜點「睡蓮」中的重要元素,在平塚牧人四歲時就已成形。

四歲時的小平塚牧人,因父親工作的關係,旅居菲律賓馬尼拉。「馬尼拉街頭,常會有大叔挑著扁擔,一桶裝著豆花、一桶裝著糖水。」平塚牧人回憶著全家人都愛的這種東方小吃,「跟台灣一樣,菲律賓大叔會用一支扁平的勺子舀豆花,讓後盛進客人自己帶來的碗裡。」

這是平塚牧人全家人一段難忘的回憶。因此,當他來到台灣,看到街邊賣的豆花,觸發了這幕童年回憶,於是在創作夏季甜點「睡蓮」時,將豆花設計為主要元素。

「我的創作,都是生命經驗的累積。」平塚牧人如此總結。

 

味道,就是故事

「解構、哲學、宛如命定、無可替代的回憶⋯⋯」平塚牧人在描述自己創作過程時,用辭非常深刻、強烈。

他形容自己的甜點不是要「追求和諧」,而是「具有層次、變化、個性,而且有故事性」。他的甜點會讓人瞬間感到酸、瞬間感到苦,感受性很強烈。「味道,就是故事。」平塚牧人透過每個人的味覺,說著一個又一個故事。

他認為,藝術與美感,連結的是每個人腦中的回憶與想法,「所以我不喜歡做平常的、跟人相似的東西。」也因此,他常和徒弟說,廚師不只要多吃,還要多看、多感受,增加自己的深度。平塚牧人說,自己的甜點創作必須做的功課,包括調查歷史、人物、在地特產食材等。

他觀察台灣的年輕甜點師傅,「出來得太快了,可以再沉潛、鍛鍊」,「你不覺得在台灣街頭的甜點店裡,看到太多的檸檬塔嗎?」

然而他也坦言,台灣不像巴黎或東京這些國際大都會,有非常多一流的餐廳,以及各種一流的美術藏品可以欣賞學習。但現在是網路時代,「只要有心,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趣味或知識。」

不過他也笑著說,現在的網路資訊對自己而言實在太多了,IG上各種甜點美食照片,都讓平塚牧人時時警惕自己:「我不要做得跟他一樣,我要維持自己的風格。」

餐飲圈裡總是求新求變,當中菜西吃走向精緻套餐形式,中菜還能有什麼新玩法?

主廚楊光宗在今年奪得台北米其林指南一星餐廳的亞都麗緻天香樓,擁有25年資歷。他說:「我在天香樓總會胡思亂想,所謂的胡思亂想是指有不一樣的想法,或是玩看看。」用「玩」這個字,楊光宗認為可以讓人比較沒壓力,不會侷限自己。

「玩」其實就是廚師無限創意的來源,平時做菜靈感都來自於生活經驗的楊光宗,曾在腦中迸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吃中菜、喝茶,不能像西餐一樣做餐酒搭配?」楊光宗在想做餐茶搭配之前,先了解各種茶,去喝茶、深入了解茶的味道;他也不侷限中國茶、西方茶或是香料茶,以酒搭餐的想法為出發點,「只要搭配得宜,相信都可以創造出意想不到的風味。」

 

茶飲的勾兌

很早以前楊光宗就開始學習做勾兌酒,「勾兌」是一門獨特的技藝,使用不同比例的基礎酒重新組合、調味,讓酒的風味更出色。當勾兌酒玩出興趣後,楊光宗又把這個做法套入中餐不可或缺的茶飲,使用不同茶種來勾兌。

這個玩茶的方法能讓茶飲更具層次感,更與眾不同。他認為「只要了解菜的淵源跟特性,就能把餐茶融合。」

在特定套餐中,天香樓都會在餐前與餐後提供勾兌茶,天香樓的迎賓茶「香檸沁陽開胃飲」,以西餐提供的迎賓飲料發想,使用三種不同比例的東方美人、文山包種、高山烏龍茶葉沖泡,再加上氣泡水與檸檬。金黃明亮的茶湯倒入香檳杯中,外觀像極了一般泡泡直衝向頂的香檳;但客人喝下卻會感覺到無比驚奇,因為這正是一款擁有綜合茶香,又充滿綿密氣泡的無酒精迎賓飲料,可以搭配開胃前菜、上湯鮮龍蝦、鮑魚等清淡海鮮菜餚。

另一款「天香茗果八寶茶」,使用普洱茶王、炭焙鐵觀音、紅玉紅茶三種不同茶勾兌,再加上月桂葉和丁香兩款香料,並放入蔓越莓、桔餅、葡萄乾、酸梅、桂圓、蜜蓮子等乾果。不同茶沖泡都有技巧,例如八寶茶就需要沖兩次,共三分鐘,第一次是為了讓茶葉舒展,第二次才能真正將果香引出。這款帶有煙燻、薄荷、酸甜等多層次風味的特殊茶飲,會在客人飯後端上搭配甜點飲用。

平時勾兌的茶種不限於東方茶,楊光宗更曾把丁香、八角、孜然等香料與台茶18號和西方的大葉種紅茶放在一起玩看看,沒想到這種中西合併又帶著印度風的飲品,拿來和天香樓的招牌鍋餅和蘿蔔絲酥餅搭配,都能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杭州菜的餐茶搭配

講求清淡口味的杭州菜是天香樓的招牌,輕油輕醬,透過減少油及調料,來引出食材原味。天香樓更利用茶飲替原本菜餚增添風味與延續尾韻。

杭州名菜「龍井蝦仁」除了搭配龍井茶,楊光宗也特別推薦青心烏龍與台茶18號,選用台茶18號是因為其不像東方美人擁有濃厚蜜香,但茶的甘甜又能引出清炒白蝦的鮮味。

長寬各5公分正方的五花肉,用藺草十字型綁著,放進印有天香樓字樣的小陶甕燉煮,是入味不鹹、肥而不膩,擁有濃濃酒香的天香樓招牌菜「東坡肉」。楊光宗建議,若要提升東坡肉滋味與韻味,可以搭配鐵觀音和普洱。他解釋,鐵觀音和普洱屬於重發酵茶,鐵觀音的焙火香氣則可以呼應東坡肉的香料味,且濃茶有去油解膩效果。

不少中菜會加醋來提鮮添香,像口味帶有酸香和花香味的左宗棠雞,楊光宗認為適合與茉莉花茶或桂花烏龍等花茶類呼應,「反而是料理拉抬飲料的味道。」而西湖醋魚也可以搭配花茶來平衡酸度,讓酸香更柔和。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