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陽光的熱就如窯烤爐的溫度讓人難以忍受,一位位披薩好手齊聚圓山花博公園,角逐台灣拿坡里披薩冠軍,並取得七月前往義大利競爭世界冠軍的機會。
製作拿坡里披薩這項技藝在201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有APN認證檢視每位職人所做的披薩,由麵粉廠商Antimo Caputo Flour贊助、每年舉辦的「CAPUTO盃世界披薩職人錦標賽」(Campionato Mondiale del pizzaiuol o)更是一年一度的披薩盛事,目的是為了向世界傳播真正的拿坡里披薩文化,在台灣也已舉辦至第五屆。
今年STG組的冠軍是Banco店長李品儀,也是台灣第一位獲得冠軍的女生。念設計出身的她,學生時期因想要零用錢,跑到拿坡里打工了四年,喜歡上餐飲,雖短暫回到本業,但最後仍投入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並在Banco新開幕時加入,從頭學習備料及手藝。
從美式披薩轉行到義式披薩,雖然都是披薩,但製作過程差很多。黃品儀說:「美式披薩在製作時,一半是由機器負責,但義式披薩從捏麵團到進烤爐都須親自來。」
2017年暑假,李品儀曾到日本受訓,學習打麵團的方法等技術,尤其是鏟麵團的動作,一不小心就會壓掉空氣,或是形狀跑掉;有時一天遭糾正好幾次,得鏟七、八百個披薩,只為了將基本功練得更純熟。
難以掌握的比賽
今年不是李品儀第一次參加CAPUTO盃,去年六月,她在公司鼓勵下就曾赴義大利比賽,當時是以一張白紙的狀態參加,對當地的氣候、設備、工具都一無所知。
在比賽現場面臨許多問題,除了烤披薩的鏟子尺寸不一樣,最驚慌的就是窯烤爐洞口位置與台灣常使用的不同。李品儀形容:「就如叫右撇子用左手寫字,相當不習慣,而氣溫更是難以控制的變數。」
黃品儀回憶,麵團適合低溫發酵,但當時義大利天氣太熱導致麵團過發,較濕、較黏,現場沒有冰箱只能克難地放在冷氣房內。而麵團愈軟氣體愈多,氣體愈多愈難控制,外圍就很容易烤焦;黏的話,手就須沾很多麵粉揉壓麵團,讓評審吃進太多粉,反而會扣分。
雖然義大利的比賽未獲獎,但李品儀在台灣參賽者中獲得最高分。這次的經驗也讓她看到義大利人對披薩的執著與認真。
90秒定勝負的比賽
有了義大利比賽的經驗,李品儀再度挑戰今年的CAPUTO盃。
比賽前,每一片披薩都是練習的機會,如果顧問從日本來指導,黃品儀會仔細觀察他的手部動作。「很多人認為披薩學兩年就好,但我覺得一直學都學不完。」她在平常出餐時,都會檢視自己披薩,將狀態調整到最好,「經驗的累積很重要,因為拿坡里披薩比賽不可控因素太多了。」
CAPUTO盃有三個項目:STG組、創意組、炸披薩組,其中只有STG組獲得冠軍才能去義大利比賽,今年共有51位參加,選手只能做水牛瑪格麗特披薩,每個人麵團的重量都相同,能夠評量的就是選手的技術。
每一位選手要面對四位評審,STG組的評審重點為番茄、起司與羅勒的比例是否適當、外形是否美觀、口感的好壞。其中起司一定要分布得好看,尤其水牛起司含水量較高,烤的溫度會讓起司生水,擺放前需擰乾,考驗到製作者能否適當地擺放起司,起司才會分散的較平均。
披薩進爐到出爐僅90秒,短短90秒就決定了披薩的口感與外觀,窯烤爐不像烤箱可以定時、定溫,爐口的大小、進窯爐的時間與溫度都是影響因素,而台灣炎熱的氣候是隱形的敵人,比賽當天竟遇到四月最高溫。
高溫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怕麵團過發,尤其在戶外,通常回溫要三小時,那天一個半小時就發完。再來就是烤爐溫度,平常是400度上下當天飆到450度,除了要控制精準避免烤焦,進烤爐的順序也是關鍵。
第一個進烤爐的披薩就可能因火溫太大烤焦;最後一個因火溫變弱,反而烤不熟,進烤爐的順序是運氣,但如何讓披薩完美均勻受熱則考驗參賽者的技術。黃品儀比賽當時是第十個使用烤爐,算是很前面的順序,她只能憑經驗,以及用手去測溫度,來找到烤披薩的最佳位置。
黃品儀克服了許多困難獲得冠軍,評審稱讚她的麵團發的時間點恰到好處,麵團來自Banco日本顧問的配方,發酵的時間點關係到口感與厚度,尤其是披薩外圍那道聳起的高牆,蓬鬆處不是麵粉而是空氣,要高得漂亮,麵團必須要發酵得剛好,加上製作者的好技術才能達到這個效果。
李品儀得獎後,大家以更高規格檢視她,壓力反而更大。去年五月升上店長,如何帶領下面的人與管理店面?她的哲學是:「永遠把自己當作最菜的那個。」認真學習新的事物,不會不懂硬要做,習慣後再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拿坡里披薩大眾認知度高嗎?李品儀認為,大多消費者不太認識拿坡里披薩,因為口味偏鹹,有些人沒辦法接受,周圍那一層牆,也常被客人誤認為是烤焦。她也說明正確的吃法:拿坡里的披薩較濕潤,如果像美式披薩的拿法,料都會掉下來,最佳吃法是將披薩捲起,同時享用餅皮與起司、番茄醬,不會有只吃到皮卻沒料的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