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媒體報導,新竹市有11位民眾發生集體食物中毒案例,衛生局派人採集檢體化驗,食物當中並沒有分離出任何致病菌,但在廚房工作人員的糞便檢體中發現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因此,新竹市衛生局高度懷疑是人員個人衛生習慣不佳,才會造成食物受到腸炎弧菌汙染,引起食物中毒。

2018年媒體報導,一位60多歲長期喝酒、肝功能不好的漁民,工作時遭魚刺割傷右手,幾天後發展成壞死性筋膜炎,同時出現敗血症,這是因為傷口受到海洋弧菌(Vibrio vulnificus)感染的緣故,醫師給予抗生素治療,再搭配傷口清創手術,才將病情控制住。

類似的弧菌汙染事件,無論在國內外都層出不窮,但這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注意一些衛生原則,即可減少弧菌感染的機率。

弧菌疾病

弧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目前已知有超過20種以上的弧菌會造成人類疾病,弧菌感染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弧菌疾病(vibriosis),一為霍亂(cholera),無論是哪一種感染都會引起當地衛生主管機關的關注。

弧菌疾病是因為患者受到弧菌屬細菌的感染(不包括霍亂弧菌O1或O139)所產生的疾病,常見的病原菌為「腸炎弧菌」、「海洋弧菌」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等,臨床症狀主要是急性腸胃炎,但少數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會出現傷口感染、壞死性筋膜炎等。而霍亂則是因為霍亂弧菌O1或O139(Vibrio cholera O1 or O139)感染所導致的,是一種需要通報的法定傳染病。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統計資料,近幾年來腸炎弧菌是造成「細菌性食物中毒」原因的前幾名,由於腸炎弧菌本身會製造多種溶血物質,因此又被稱為副溶血弧菌,通常存在於溫暖沿海地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0到42度,於30到37度繁殖速度最快,由於弧菌不耐熱,高溫加熱即可將細菌殺死。因此,通常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是,民眾吃到腸炎弧菌汙染的未煮熟「海鮮」,尤其是「生蠔」。

弧菌疾病的嚴重合併症

大部分民眾若吃到受弧菌汙染的食物,通常會出現急性腸胃炎的症狀,並於3天後恢復,不會有後遺症。然而,對於少數的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如糖尿病、肝硬化、透析、愛滋病或化療中的腫瘤患者等,除了急性腸胃炎之外,也可能因傷口接觸到海洋弧菌汙染的海鮮或海水,出現傷口感染或蜂窩性組織炎,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治療,可能發展成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有截肢或死亡的風險。

弧菌疾病的預防

由於嚴重的弧菌疾病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因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於網站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可以降低民眾感染到弧菌的機率:

    1. 避免攝食未煮熟的海鮮,尤其是生蠔等貝類海鮮。
    2. 避免熟食與生的海鮮接觸,減少交叉汙染機率。
    3. 烹飪時,如果貝類海鮮已經打開,應直接丟棄不吃。
    4. 烹飪時,如果貝類海鮮一直未打開,建議直接丟棄不吃。
    5. 接觸貝殼類海鮮後,務必用肥皂水洗手。
    6. 建議戴手套處理海鮮,減少被割傷的機會。
    7. 避免傷口接觸到海水或未煮熟的海鮮。
    8. 如果傷口不小心接觸到海水或未煮熟的海鮮,務必用肥皂水清洗乾淨。
    9. 如果接觸到海水或未煮熟的海鮮之傷口有出現感染症狀,務必迅速就醫。
    10. 建議穿鞋到海邊玩,避免被貝類海鮮割傷。

生蠔受到很多人喜愛,網路上因此出現各種安全吃生蠔的傳言,例如,檸檬加生蠔可殺菌、辣椒加生蠔可殺菌、紅酒配生蠔可殺菌等。從醫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說法都是沒有根據的,若要避免弧菌疾病,建議按照上述的原則來處理海鮮。

餐飲消息

夏天天氣酷熱,來碗四果剉冰、喝杯沁涼的手搖飲,令人心情暢快!但這些冰品或飲料中也可能暗藏令人腸胃不適的陷阱。

以涼麵店家為例,宜選擇生意好(販賣商品流動速度快)、少量製備,或現點現做者為佳。因為食品於室溫放置的時間會影響其細菌的繁殖,溫度愈高繁殖愈快。購買的飲料也要盡快喝完,尤其是營養豐富的奶製品。

一般而言,細菌量在20分鐘內就會呈倍數成長,三小時後甚至可高達原先菌數的五百倍。因此隨著溫度節節飆升,衛生局對於飲料店及小攤販的衛生稽查也就更頻繁。

店家的環境衛生,除了可透過肉眼觀察餐廳與廚房環境,亦可藉由產品內的微生物來判斷,包括「生菌數」、「大腸桿菌群」以及單指「大腸桿菌」。政府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十七條,針對一般食品與冰類之微生物限量訂有相關衛生標準。若檢驗的數值超過此標準,則視為不符合規定。

生菌數及大腸桿菌群

生菌數:可用於判斷食物加工過程是否衛生以及食材是否新鮮。數字超標表示食物在製作過程中有大量微生物滋生,或在不當的溫度下放置過久。

大腸桿菌群:為大腸桿菌、檸檬酸桿菌、腸桿菌等菌種的統稱。數值可用於判斷食物受污染的狀況,如烹調時未洗手、盛裝器具殺菌不當、食物包裝運送過程,皆可能造成汙染。此類細菌通常不耐高溫,因此較常在生冷食物中驗出。此外,生熟食交互感染(共用砧板刀具)、水源及冰塊污染、烹調溫度不夠,亦可能造成熟食的污染。

其實,我們無須對大腸桿菌過於恐慌。每個人腸道中都有一定數量的大腸桿菌,90%以上的大腸桿菌對人體並無影響,甚至具有好處,因為當這類中性菌株或一些好菌數量充足時,可以抵禦壞菌病原菌的入侵。

但極少種類可引發食物中毒,造成腸胃疾病或泌尿道感染等症狀,例如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因此食物或飲水受到糞便的汙染,就有較高造成食物中毒的機會。因此除了大腸桿菌,我們應該更擔心其他菌種的汙染,因為他們可能才是造成我們上吐下瀉腸胃炎的主因。

造成食物中毒、腹瀉問題的實際菌種非常的多樣化,例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仙人掌菌、諾羅病毒等,衛生局不可能逐一檢驗,因此會優先檢驗總生菌量以及大腸桿菌作為代表警示指標,檢測較為簡便。當此兩項指標超標時,其餘細菌或病毒滋生的機會也大幅提升。

有時候,吃了同樣的食物,有人腹瀉有人卻平安無事。這與個人體質、免疫力都有關。腸胃的不適也可能與衛生無關:例如有人乳糖不耐喝了牛奶也容易脹氣腹瀉。有人消化功能較差、大量吃冷食冷飲也可能造成腸胃較大的刺激。

平時飲食均衡、腸道好菌較多、免疫力佳者,就算不小心吃到生菌數較多的食物,也可能仰賴自身抵抗力,將壞菌順利排出,不造成影響。因此,除了定期注意食安新聞、衛生指標外,調節自身體質也很重要。

幾個夏日腸胃保平安的注意要點如下:

    1. 關注食安新聞,避開食品衛生檢驗不合格店家。
    2. 剛回家、用餐前、手部會觸碰口鼻前,勤洗手並使用抗菌肥皂、抗菌沐浴乳。
    3. 生食更容易有衛生問題,因此,應暫時避開路邊攤賣的生魚片、涼麵、冰品等,選擇較大店家。
    4. 腸胃不好的人,熟食比生食安全。半熟蛋、生菜沙拉、五分熟牛排、舒肥雞肉或豬肉,都屬於風險較高的食物。

不管是手搖飲還是一般瓶裝飲料,有些人會喝幾口後,放到冰箱明天再喝。口腔細菌其實也會造成飲料汙染,隔天依然有變質可能。因此,飲料不要貪便宜就買太大杯,以一小時內能喝完的量為佳。

(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