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媒體報導,新竹市有11位民眾發生集體食物中毒案例,衛生局派人採集檢體化驗,食物當中並沒有分離出任何致病菌,但在廚房工作人員的糞便檢體中發現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因此,新竹市衛生局高度懷疑是人員個人衛生習慣不佳,才會造成食物受到腸炎弧菌汙染,引起食物中毒。
2018年媒體報導,一位60多歲長期喝酒、肝功能不好的漁民,工作時遭魚刺割傷右手,幾天後發展成壞死性筋膜炎,同時出現敗血症,這是因為傷口受到海洋弧菌(Vibrio vulnificus)感染的緣故,醫師給予抗生素治療,再搭配傷口清創手術,才將病情控制住。
類似的弧菌汙染事件,無論在國內外都層出不窮,但這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注意一些衛生原則,即可減少弧菌感染的機率。
弧菌疾病
弧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目前已知有超過20種以上的弧菌會造成人類疾病,弧菌感染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弧菌疾病(vibriosis),一為霍亂(cholera),無論是哪一種感染都會引起當地衛生主管機關的關注。
弧菌疾病是因為患者受到弧菌屬細菌的感染(不包括霍亂弧菌O1或O139)所產生的疾病,常見的病原菌為「腸炎弧菌」、「海洋弧菌」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等,臨床症狀主要是急性腸胃炎,但少數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會出現傷口感染、壞死性筋膜炎等。而霍亂則是因為霍亂弧菌O1或O139(Vibrio cholera O1 or O139)感染所導致的,是一種需要通報的法定傳染病。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統計資料,近幾年來腸炎弧菌是造成「細菌性食物中毒」原因的前幾名,由於腸炎弧菌本身會製造多種溶血物質,因此又被稱為副溶血弧菌,通常存在於溫暖沿海地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0到42度,於30到37度繁殖速度最快,由於弧菌不耐熱,高溫加熱即可將細菌殺死。因此,通常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是,民眾吃到腸炎弧菌汙染的未煮熟「海鮮」,尤其是「生蠔」。
弧菌疾病的嚴重合併症
大部分民眾若吃到受弧菌汙染的食物,通常會出現急性腸胃炎的症狀,並於3天後恢復,不會有後遺症。然而,對於少數的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如糖尿病、肝硬化、透析、愛滋病或化療中的腫瘤患者等,除了急性腸胃炎之外,也可能因傷口接觸到海洋弧菌汙染的海鮮或海水,出現傷口感染或蜂窩性組織炎,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治療,可能發展成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有截肢或死亡的風險。
弧菌疾病的預防
由於嚴重的弧菌疾病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因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於網站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可以降低民眾感染到弧菌的機率:
-
- 避免攝食未煮熟的海鮮,尤其是生蠔等貝類海鮮。
- 避免熟食與生的海鮮接觸,減少交叉汙染機率。
- 烹飪時,如果貝類海鮮已經打開,應直接丟棄不吃。
- 烹飪時,如果貝類海鮮一直未打開,建議直接丟棄不吃。
- 接觸貝殼類海鮮後,務必用肥皂水洗手。
- 建議戴手套處理海鮮,減少被割傷的機會。
- 避免傷口接觸到海水或未煮熟的海鮮。
- 如果傷口不小心接觸到海水或未煮熟的海鮮,務必用肥皂水清洗乾淨。
- 如果接觸到海水或未煮熟的海鮮之傷口有出現感染症狀,務必迅速就醫。
- 建議穿鞋到海邊玩,避免被貝類海鮮割傷。
生蠔受到很多人喜愛,網路上因此出現各種安全吃生蠔的傳言,例如,檸檬加生蠔可殺菌、辣椒加生蠔可殺菌、紅酒配生蠔可殺菌等。從醫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說法都是沒有根據的,若要避免弧菌疾病,建議按照上述的原則來處理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