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用的香料其實有差異性,像是只有越南生吃魚腥草與九層塔;泰國跟其他東南亞國家比,較常使用打拋與甲猜;印尼,則較常用肉豆蔻與丁香。但是斑蘭、香茅、薑黃、檸檬葉,幾乎所有東南亞國家都有使用。
王瑞閔(胖胖樹)從研究東南亞植物到研究東南亞飲食,他帶著我們逛台中東協市場,邊逛邊解說,同樣是入菜的香料植物,東南亞各國在使用時,還是有非常細膩的差異。
而即使同一個國家,地區不同使用的香料也會不一樣,有次王瑞閔去北越店家找香料,沒想到店家一問三不知,後來到南越人開的店才找到。他才發現,即使是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香料使用習慣。
台中東協廣場是東南亞新住民與勞工假日放鬆的地方,他們可以在這買到家鄉的物品、吃到熟悉的食物,除了東協廣場內的超市,周圍的菜攤與餐廳集合起來就像是一個縮小的東南亞,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蔬菜與香料。這裡幾乎聽不到中文,進入耳朵的幾乎是越南話、印尼話、泰語,在這裡,彷彿我們才是外來客。
王瑞閔今年出版《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喜歡東南亞料理的他,做研究時一個禮拜至少來三次東協廣場,一邊買菜一邊與店家搏感情。今天由他帶路,以東協廣場為起點,往附近的菜攤與餐廳前進,最後進入東協廣場的大樓,逛逛販售東南亞商品的兩間超市。
「泰國的雜貨店與小吃店算是最早進入這個地區,再來才是菲律賓、越南、與印尼的商家;印尼穆斯林因為須選擇hala food,食物不能被汙染,因此餐廳集中在東協廣場外圍。」在逛之前,王瑞閔先大致解說周邊環境,
如果要找在台灣一般菜市場找不到的東南亞香料,可以來東協廣場試試。王瑞閔,在東南亞,尤其是越南,料理時一定使用新鮮香料;但是在台灣超市,香料幾乎都已經放冷藏保存,新住民只能到桃園或是台中才能買到新鮮香料。
越南:叻沙葉是去腥聖品
從東協廣場右邊的巷子走進去,會看到騎樓兩旁都是商家;大致區分,右邊是菜攤、左邊是餐廳。離巷子口最近的菜攤在東協廣場旁已三年,規模算是這裡最大的,也是胖胖樹最常光顧的商家。王瑞閔說:「早期要買到新鮮香料很難,現在因為新住民多,加上許多東南亞料理蓬勃發展,有足夠的消費者這些攤家才能撐起來。」
菜攤上幾乎都是翠綠色的蔬菜,像是水薄荷、越南香菜,以及在台灣菜市場很難買到的新鮮羅洛胡椒、魚腥草。王瑞閔拿起叻沙葉說,叻沙葉是越南吃「鴨仔蛋」時會搭配的香料,在煮較腥的海鮮時放叻沙葉能去腥,也適合拌炒肉類。
越南薄荷耐熱,又稱「越南九層塔」,在台灣較少人種植;羅望子則是泰國、越南都常用的香料,可以直接食用。幼果較酸、熟果較甜,兩者都可以在市場看到。
南越飲食習慣跟柬埔寨類似,菜攤上所見的幾乎都是南越使用的香料,北越用的香料反而較少,王瑞閔解釋,南越因為天氣較熱,不像北越冬天很冷;所以南越會在料理中加香料提味,比較好入口。
泰國:不能走音的打拋味
東協廣場旁有一間招牌直接寫著「泰國超市」的店家,門口放置著泰國常用的檸檬葉等各式香料與蔬菜。門口還有一包一包小螃蟹,通常要東南亞的移民夠多的地方才會販售。這包螃蟹泰國人不是直接吃,而是搗碎後加泰國菜常見的涼拌青木瓜,藉此增加鮮甜味。
泰國口味也因地而異,在台灣比較流行泰國中部菜系或北部「蘭納菜系」,東北菜又叫「依善菜」,比較不容易嚐到,但是東協廣場就有一攤賣依善菜的店家。提到泰國菜,一般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打拋豬。泰國超市能買到一包才25元的打拋葉,但王瑞閔說,打拋葉早期比較少、較貴,味道較淡,台灣人吃了覺得沒味道。所以大部分的泰式料理餐廳在製作時會用九層塔取代。但曾有泰國人跟他說,用九層塔做的打拋,就像唱歌走音。
菲律賓:用胭脂子妝點
走到王瑞閔大力推薦的一間菲律賓餐廳,老闆是菲律賓人,一到假日吃飯時間,客人總是大排長龍,也是許多菲律賓人一解鄉愁的地方。菲律賓的鹹食與台灣差異不大,在這邊能看到類似紅燒蘿蔔、燉豬肉等菲律賓菜。
菲律賓幾乎每道菜都會放很多香料,Bulalo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湯看起來很清澈的Bulalo其實加了香茅、蔥、洋蔥等香料,至少要熬煮一天。王瑞閔提到「菲律賓酸湯」(sinigang),酸味主要來自檸檬或是金桔。另外,越南跟柬埔寨也有酸魚湯,原本也是要加入羅望子,台灣很多人都不習慣羅望子的味道,所以多半用檸檬取代。
「最會做甜點的就是菲律賓人。」王瑞閔解釋,可能是受西化的影響,菲律賓有很多做甜點的小技巧,菲律賓常用胭脂子做椰絲糯米糕,雖然胭脂子沒有明顯的味道,卻有顯色作用,不只甜點,像是炸鳥蛋、炒麵、米粉都會用胭脂子染色。
東南亞各國都喜灣吃炸鳥蛋,各有不同的吃法,像是菲律賓喜歡用炸的,再沾魚露;越南是水煮後剝殼直接吃;印尼則是會把鳥蛋加入咖哩。
印尼:黑果讓牛肉湯添香
「印尼自助餐可以看到很多香料的屍體。」王瑞閔說完這句話後帶我們來到一家印尼自助餐店,午餐時間幾乎是滿座,除了自己可以隨意夾菜,還可以直接點幾道特色料理。看到一整排的菜餚,因為加了很多香料,色澤有黑又有紅,繽紛又誘人。
點了印尼雞湯(soto ayam)與爪哇牛肉湯(Rawon sapi),印尼雞湯加了油蔥與檸檬葉等至少十種香料,湯的黃色來自薑黃,而黑嚕嚕的爪哇牛肉湯外表很嚇人,但香料散發的香味卻引人入勝。
聽了王瑞閔的介紹,才知道原來是爪哇牛肉湯加了印尼黑果才變類似當歸湯的黑色,在台灣海邊還可以撿到它的種子,要注意的是新鮮的黑果具有毒性不能食用,要發酵40天後才能食用。印尼使用的香料種費非常多,在餐廳開業前都得花非常多的時間準備各種香料。。
提到斑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新加坡的特產綠蛋糕,但這次王瑞閔要介紹的是馬來西亞與印尼常吃的點心—斑蘭丸子,我們尋尋覓覓終於在一家印尼餐廳買到,斑蘭讓丸子有了綠色的外表,還有淡淡的香氣,口感有點像麻糬,在當天吃到的是包黑糖;但王瑞閔說,在當地都是放椰糖較多,而印尼的傳統甜品「珍多冰(Cendol)」也是混合斑蘭汁後,有像浩克的綠色。
東南亞超市
東協廣場這棟大樓,除了各國餐廳外,還有兩間東南亞超市。在二樓的CLC Mart是按照商品分類放置,同一層的Big King Shopping Center則是以國家來區分,你可以聽著越南流行樂,一邊挑選越南的咖啡、罐頭、香料罐與各式炸餅乾,簡直是個藏寶庫。
王瑞閔帶我們來看新鮮分袋裝好的香料。他拿一包印尼月桂說:「與一般我們知道的月桂葉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植物。」雖都叫月桂,但並不是月桂樹的葉子,而是另一種植物,又叫做沙蘭葉,在印尼十分常用於烹煮各種食材。
在這裡可以看到東南亞運用香料的範圍之廣,像是販售班蘭葉、薄荷等香料的飲料。令人訝異還有用荖葉做的衛生棉。荖葉較廣為人知的用途是包檳榔,因具有辛辣味可作辛香料使用;因有抗蟲殺菌的效果,除了衛生棉,東南亞還拿它來做牙膏、婦潔液、沐浴乳等商品。
超市有販售磨香料的石臼,早上都可以看到東南亞餐廳用石臼磨香料備料。印尼是磨香料,而泰國則是將香料搗碎,在磨或搗碎後讓香氣散發出來,更添滋味,因此石臼是東南亞家家戶戶的必備品。
東南亞與原住民香料
原住民熟知許多植物的用途,有些能作為香料,除了現在的人氣王馬告外,他們還會使用刺蔥、山肉桂為料理添加風味。由於台灣與東南亞高度相似,有些香料新住民會吃、原住民也會吃。
王瑞閔說:「台灣原住民用的馬告(山胡椒),在東南亞不是沒有哦,在植物學是同一種植物,在中藥店用叫畢橙茄」。同一種植物不同地方生長會有差異,以畢橙茄來說,雖然有與馬告同樣有香味,但兩者吃起來卻不太一樣。
東南亞與原住民的飲食習慣接近,像是阿美族與泰國對苦情有獨鍾,在越南菜攤看到的水薄荷台灣也有很類似的植物;越南與印尼都會吃木鱉果,而原住民不只吃果實、也會吃葉子。王瑞閔也發現住在美濃、花蓮的新住民與原住民還會互相交流,他曾看到東大門夜市的照片,以為是在東南亞拍攝的,原來現在那裡也會販售東南亞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