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想法已經20年了。」廚房與餐廳之間有道窗檯,只要餐點一好,窗檯架上的手鈴與她的吆喝聲便響,「大家小心拿,這是湯年糕,筷子湯匙都在桌上!」共食屋內大家傳遞餐點,彼此聊天,如在家吃飯。

Wouli共食屋是人稱菊子姐的朱菊枝規畫負責,Wouli是她江浙家鄉話「屋裡」的意思,她以「菊子Wouli889」命名臉書粉絲專頁,作為共食屋的開始,希望延續父母的生活記憶與大陳風味。

Wouli共食屋創辦人朱菊枝

Wouli共食屋創辦人朱菊枝

在屏東的大陳島敘事

朱菊枝母親朱施桂鳳是浙江下大陳島竹嶼人,31歲隨軍隊撤退到基隆港。那是1955年,基於美國的策略,蔣經國親自登島勸說軍民「大撤退」,才將上下大陳島所有人遷至台灣安置,大陳列島常民文化也隨之在台灣落地生根。

朱菊枝說,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陳義胞」,更不知道大陳島在哪裡。根據母親及親戚的說法,大陳列島土地貧脊,只能種出番薯與少量的蔬菜,絕多數的物資都要靠台州地區運補,所以大陳飲食文化較多的是海鮮,其次就是將食物醃漬,較好保存,比如醃泥螺、鰻魚乾、薑片乾、番薯籤、魚麵。

臘肉是朱菊枝對媽媽手藝的一種記憶。她年輕時,每年過年前都要幫媽媽注意新聞氣象預報,只要提及隔日寒流報到,今天肯定就要準備肉條上架,「讓醃肉經歷寒流與日曬,這樣做出的臘肉才好吃。」

鰻鯗 大陳菜提鮮關鍵

2000年時,眼看著父親老了,自己在台北生活也夠了,朱菊枝雖然愛玩、到處出國,但是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總要面對這一天,「所以我決定回屏東。」

回屏東後,朱菊枝繼續接洽旅行社工作,在工作與安養院的母親之間調整生活步伐;她發現母親不喜歡外面的便當菜,就跟母親說:「妳教我。媽媽就在廚房指導我準備炒米粉、炒年糕。」

共食屋主餐以大陳年糕或麵疙瘩為主,「成立這個空間的目的很單純,就是每天我都要煮給媽媽吃,我們跟著她吃,而她現在只能吃年糕或麵疙瘩、米粉,所以現階段會以這幾道為主食,也可以凸顯大陳味道的本意。」

大陳年糕可分為帶湯汁的「湯年糕」或「乾炒年糕」,夏用大白菜、冬用芥菜,燴蛋絲、芹菜段、紅蘿蔔絲和黑木耳絲,能增添色彩。最重要的是,用鰻鯗(鰻魚乾)與鮮蝦提供湯頭鮮度,鰻鯗是大陳島重要的食材,無論是湯或麵都需要鰻鯗的鮮味。選購時要分辨肉厚的貴、薄肚部分便宜,口感與價錢都不同,「海鮮類乾貨都要用米酒嗆味,將以米酒浸泡切丁的鰻鯗備用,炒起來才會香。」

一條年糕稱「一舉」,一舉約兩人份,需將之切為拇指大小浸在水中「養年糕」。「泡在水裡養是一種習慣,沒冰箱的年代,過節的年糕都要泡在水中養著才不會壞,煮時才容易熟,不會炒糊了裡面還生硬。」朱菊枝還會在水中加鹽泡上半日,能讓年糕本體預先入味,口感更好。

「夾麵蝦」,大陳人如此稱麵疙瘩,因麵糰在兩根筷子間夾斷後,在水裡翻夾的模樣像是在夾蝦子。煮料與年糕大同小異,會先備好食材,炒時多帶些湯,夾麵蝦在湯料中煮熟,自然就帶芡汁。

麥油煎 大陳版春卷

「一頭栽入,就得不斷翻新」是她給自己創造料理的憧憬,「我還有好多要學習,台北有個大舅媽,她會做清糕、糖心糕,會做很多大陳的道地家鄉菜。」朱菊枝口中的大舅媽是住在新北市永和的施陳鳳妹。

大陳話的「麥油煎」就是春卷,炒六、七道菜夾入餅皮內,蛋絲、豬肉豆乾、洋蔥炒芹菜、紅蘿蔔絲炒醜豆、炒豆芽、蝦仁炒韮黃、酸菜炒米粉,「會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或節令蔬菜多寡而變化,不過酸菜米粉肯定是大陳春卷必要有的特色。」朱菊枝調味僅以鹽、醬油、米酒入味。

大陳話的「麥油煎」就是春捲

大陳話的「麥油煎」就是春捲

「薑茶」料理是大陳人補身體的一種選擇,以曬乾的薑片煮茶湯拌米麵(粉),連鹽都不放,是坐月子婦女最佳補氣食品。而鹹食吃多了,會換上「薑茶糙米飯」的甜品換口味,「以圓糙米為主,在鍋中以文火細炒為焦麥色,即可保存起來。」要煮薑茶飯的時候,以水、紅糖、乾薑片熬煮成湯飯,米粒漸破,香氣沁起,就可以起鍋。

共食餐桌上,曾在最冷的十二月、一月提供這款甜點,暖了不少人的胃,也了解薑茶在大陳海島上的冬季需求和坐月子必備的原因。

朱菊枝隨時能融入共食餐桌與大家話家常,讓大家因吃飯而聚在一起。她只是「剛好」有個跟媽媽一起吃飯的烹飪動機,希望在外食習慣盛行的此刻,為大家煮一桌富健康概念的餐點,並帶入大陳文化的故事,推行不剩食、不隔夜食的理想,「我有時間買菜做飯、他願意提供食材,你願意出錢、張嘴吃飯,就這樣子互惠,省時、省力、省錢,大家相互配合各取所需,豈不美事一樁!」

菊子Wouli889呈現的菜餚不過度烹調、不過分調味及反覆燉煮,還原食物本色。目前僅提供臉書粉絲專頁私訊預約。朱菊枝希望大陳的家鄉味能在屏東持續推動,喚回這段逐漸銷聲的過往,重新以美食體驗、認識那些年、那座島上的風雨生活。

Wouli共食屋的共食場景

Wouli共食屋的共食場景

大陳菜食譜

一、湯年糕(4人份)

大陳人年節主食,通常自製「條年糕」,養在水中以防酸壞。食用前切成條狀,再與家常備料燴炒。

  • 食材

大陳年糕2條、鰻鯗0.5量杯、鮮蝦8隻、大白菜適量、胡蘿蔔適量、黑木耳適量、雪菜1.5量杯;米酒、鹽、水、油適量。

  • 備用材料
  1. 鰻鯗切丁後加入少許米酒。
  2. 大陳年糕切成小拇指長寬並浸泡於水中,加入一茶匙鹽。
  3. 煎蛋,切成蛋絲。
  4. 大白菜切小塊,分為莖與葉兩部分。胡蘿蔔與黑木耳切絲。芹菜切為4公分左右芹段。
  • 作法
  1. 油鍋預熱,放入胡蘿蔔絲、黑木耳絲、年糕、雪菜、鰻鯗、大白菜(莖)、適量鹽、適量水一起燴炒至水滾。
  2. 放入適量米酒、大白菜(葉)、鮮蝦,燴炒後蓋鍋燜煮5分鐘,水滾後即可掀蓋。
  3. 加入芹段燴炒,水滾後加入蛋絲燴拌,即可起鍋。

Wouli共食屋的湯年糕

湯年糕

二、麥油煎(8人份)

大陳人端午節應景菜,又名「食餅筒」、「錫餅」。相傳明朝戚繼光打倭寇,地方民眾將餅皮包裹家鄉菜料慰勞士軍。可以油煎,方便切段分食,或留一邊不封口,方便入口而不覺皮厚。

菜料以酸菜米粉鋪底,可吸收油脂及湯水,餅皮因此較不易濕破。

  • 食材

潤餅皮32張、雞蛋6顆、吻仔魚300g、蝦仁300g、豬肉600g、胡蘿蔔1支、醜豆600g、洋蔥1.5顆、綠豆芽900g、豆乾6片、蝦菅(乾)0.5量杯、酸菜頭1.5顆、純米米粉300g、韭黃600g、芹菜300g、薑末適量;米酒、醬油、鹽、水、油適量。

  • 備用材料
  1. 煎蛋,切成蛋絲。
  2. 純米米粉過水後用剪刀切段;若使用炊粉,則須先泡水至軟後以剪刀切段。
  3. 蝦乾清洗後,以米酒泡開,切成丁。新鮮蝦仁切段。
  4. 豆芽去頭尾成銀芽。
  5. 胡蘿蔔、洋蔥、豬肉切絲,韭黃、芹菜、豆干、醜豆切段,酸菜頭切丁。
  • 作法
  1. 黃金蛋絲:將蛋液煎成蛋皮後切絲。
  2. 蘿蔔炒豆:胡蘿蔔絲炒醜豆段,加入2茶匙鹽、少許水,燜煮至軟後即可。
  3. 肉絲豆乾:肉絲以米酒、醬油拌勻,於油鍋中拌炒,加入豆乾段、少許薑末、2匙鹽、少許米酒、醬油、水,熟後起鍋。
  4. 燴蔥肉絲:以燴炒豬肉的醬汁炒洋蔥絲,加入2茶匙鹽、少許醬油。
  5. 炒銀芽絲:油鍋預熱後放入銀芽,加入少許紅蘿蔔絲、芹段、2茶匙鹽,熟後起鍋。
  6. 酸菜米粉:些許油熱鍋,加入酸菜丁與米粉,燴炒後斟酌添入油及少許鹽,以鍋鏟切斷米粉並拌勻配料。
  7. 韭黃鮮味:熱鍋中炒韭黃段,加入2茶匙鹽;再將蝦乾丁、蝦仁段與吻仔魚、少許醬油加入其中,燴炒至熟。
  8. 以潤餅皮將以上七物包裹其中。

Wouli共食屋的麥油煎

麥油煎

三、薑茶糙米飯

薑茶能讓產婦補氣、健胃暖身、收縮子宮、去除產後惡露,而薑茶糙米飯為應用料理之一。炒焙過的糙米方便儲存、增添香氣,料理成甜食能增加產婦胃口。

  • 食材

大陳薑片0.6量杯、焙糙米1.2量杯、紅糖5量杯、水1000cc.。

  • 備用材料
  1. 糙米以文火炒出香氣,呈麥褐色。
  2. 大陳薑片為曬乾後的薑片,可在產期將薑切片,曬乾備用。
  3. 將大陳薑片與焙糙米過水,洗去灰塵。
  • 作法
  1. 鍋中放入水與焙糙米,小火溫煮,至米粒開始破裂時放入大陳薑片。
  2. 小火熬煮,放入紅糖,煮至湯水略微濃稠,且米粒迸裂、薑味四溢即可。

Wouli共食屋的薑茶糙米飯

薑茶糙米飯

餐飲消息

台灣冬夜的街景之一,就是人們坐在戶外,圍著炭爐吃薑母鴨,身體很快便暖了起來。不過也不這麼絕對,我也曾經在攝氏32度的高雄冬天,跟著當地人一邊吹著強力電風扇一邊吃薑母鴨,吃得汗流浹背。2005年前後正是薑母鴨的全盛時期,全台約有一千多家店,我想不管是氣候還是距離,從沒能阻撓台灣人的食慾。

台灣薑母鴨必備元素是:公的紅面番鴨、麻油、老薑、米酒、中藥,再加上一只砂鍋與旺火就色香味俱全了。一吃是將鴨肉沾著豆瓣醬、豆腐乳醬吃,等到酒味揮發後就當火鍋吃,二吃可以逐步放入各種火鍋料,尤其是高麗菜,菜葉吸附湯汁是鮮上加甜。

黑白兩派薑母鴨

我原以為這是台灣食物,沒想到在中國大陸也遇上了薑母鴨,而且不僅跟台灣味道、烹調方式不同,還分成了黑白兩派。

走在廈門鬧區街道上,幾乎逃不開薑母鴨逼人的氣味,氣味太霸氣而將其他小吃的氣味全壓蓋下去,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跟當地朋友說想嘗嘗,他們告訴我一個難以相信的答案:「只能外帶,不能坐下來吃。」什麼?!薑母鴨帶回家不就冷掉了,火侯不對了怎麼會好吃?補充一下,廈門還是有坐下來吃的薑母鴨,不過那是賣給觀光客的廈門風味菜館,並非只攻一味的專門店。

廈門薑母鴨是吃乾的,老薑片、麻油、料酒、香料跟鴨肉一起燜煮,直到醬汁收乾,看起來黑亮亮,像瓦煲薑母鴨,味道有點像三杯雞。鴨胗、鴨心還會另行烹製,做成薑母鴨味的鴨胗串、鴨心串,像滷味那樣單賣外帶。

鹽鴨 vs. 薑母鴨

接下來,我便開始了一段薑母鴨的尋味之旅。有很多外地人聚集到廈門討生活,其中多來自於廈門的周邊城鎮。廈門人普遍認為是周邊城鎮的人把飲食習慣帶到廈門,因此想吃原味薑母鴨要到同安去。我到了同安的薑母鴨名店「阿呆」,發現同安的薑母鴨作法與風味跟廈門一致,但招牌上寫著「鹽鴨」而不是薑母鴨,但當地人認定兩種是相同的食物。同安人又說,同安直到1958年才劃歸廈門,在此之前都歸屬泉州,同安的薑母鴨應該是源自泉州。

為此,我又到了泉州,泉州的招牌上也寫鹽鴨,當地人也同樣認為兩種是相同的食物,我造訪了開業25年的忠記鹽鴨店,只用老薑、水與大量的鹽覆蓋鴨身,以炭火慢燉兩到三小時,烹製出來的鴨子只消筷子挑動就能骨肉分離、鴨油滲流、香氣噴發,然因鹽多重鹹而須配白飯食用。這鴨子不上醬色,我將其歸為白派,以便與廈門的黑派區隔。

正當想細問時,泉州人又告訴我,薑母鴨據說是台灣傳去的,一時之間不覺莞爾,繞了一圈又回到台灣。回到台灣後,從論文《臺灣薑母鴨及其產業之研究》與歷史報章中發現,薑母鴨原是在家裡吃的冬令進補食物,作法與風味正是我吃到的泉州版。

福建同安阿呆鹽鴨店

福建同安阿呆鹽鴨店

台灣薑母鴨風潮

1980年代,帝王食補薑母鴨創辦人田正德,帶動台灣薑母鴨風潮,在他的改良下,加入了麻油、米酒、中藥配方,這也是目前坊間薑母鴨的第一代原型。台商陳村金於 1993 年至中國漳州設立薑母鴨專賣店,這個第一代原型,與我在廈門吃到的風味相似,只是台版是湯的、廈門版是乾的。

1998年前後,台灣在消費者要求下,薑母鴨開始加入火鍋料選單,吃法更多樣,也因為這些前因後果而使得一個薑母鴨有湯、有乾、有黑、有白,台灣、廈門、同安、泉州各自表述。

根據廈門市旅遊發展委員會發布的旅遊數據顯示,廈門市2018年共接待遊客8900萬人次。我在廈門沒見到台灣薑母鴨餐廳,倒是看到許多「廈門」薑母鴨土產店,針對遊客開發了真空包,並提供宅配服務。真空包突破地域限制,透過寄送親友達到放射式的宣傳效果,廈門成功嫁接了台灣薑母鴨,並長出自己樣子,成了城市行銷的利器,如今觀光客到廈門必吃沙茶麵與薑母鴨。而台灣薑母鴨的下一步呢?

廈門薑母鴨

廈門薑母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