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在大學之前不曾吃過所謂的東南亞料理;大學時期初嘗東南亞美食,從此愛上這種酸辣、消暑的好滋味,甚至常為了可以一嘗美味的南洋料理,中午跟晚上只吃一餐。

當時台北公館便有泰式、越南、印尼料理,以及各具特色的餐廳。從公館為起點,在美食雜誌介紹和同學口耳相傳下,陸續探訪台北各地許多異國美食,埋下我研究東南亞美食與文化的遠因;開始從報章雜誌等媒體介紹,以及店家的口述歷史,追尋這些東南亞餐廳的在台發展史。

仔細探究不難發現,台灣可以吃到的東南亞美食非常多樣,包含了清淡爽口且使用大量新鮮香草的越南菜;酸辣鹹甜苦並重的泰國菜;香料層次最多的印尼菜;顏色鮮豔且甜蜜蜜的菲律賓菜;夾在泰國與印度之間的緬甸菜;與娘惹交織的馬來西亞料理,甚至還有微微酸微微辣且水產豐富的柬埔寨料理。它們各具特色,但也能見到各地相互影響的痕跡。

 

滇、泰、緬料理先來

台灣是座移民之島,從東北亞到東南亞,甚至南亞,各國道地美食在島上開枝散葉。這都得感謝各時期來自各地的移民,讓台灣擁有如此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

就食材來看,從原住民時期、荷西時代、明鄭清領時期,便從南洋引進或進口諸多熱帶水果與香料。大家熟悉的薑、薑黃、南薑、丁香、肉豆蔻、胡椒、蓮霧、椰子、芒果、檳榔等,故鄉都在熱帶亞洲。「南洋味」很多時候大家並不陌生,甚至太過熟悉,已經忘記了這些味道的源頭。不過,如果把範圍縮小到東南亞料理,那的確是這幾十年內才有的舶來品,而來源則又可以細分數個階段。

1954年、1961年,原本滯留在泰緬金三角的孤軍兩度撤退來台,帶來了泰國、緬甸,或是雲南的擺夷料理。1960年代,台灣當局跟泰國交流熱絡,也吸引了一些泰國華僑到台灣發展,進一步帶進了泰式料理。這些大概是台灣最早可以品嘗到東南亞風味的濫觴,也是滇、泰、緬料理常被混淆的原因。不過當時這些東南亞風味多半只是家傳手藝,只有少數發展成商業模式。

 

關照僑民 台灣人樂於捧場

另外,因為緬甸排華事件,部分緬甸華僑遷移到中和華新街一帶,將緬甸南部的料理引進。自1960年代起,中和南勢角華新街一帶逐漸發展成緬甸街,緬甸奶茶、茶葉沙拉、魚湯麵飄香數十年,至今全台仍舊只有該處可以一窺伊洛瓦底江的堂奧。

1970年代末期,台灣當局跟泰國斷交,加上南北越統一,導致許多東南亞華僑移入台灣。台北一些老字號的越南餐廳、泰國餐廳,差不多就是這時候開始經營。其中又以台北公館、內湖與木柵最為集中。這些店家的主要客群是僑生與僑民。此外,因為體諒這些僑民離鄉背井,來台生活不易,台灣民眾總是願意主動到這些東南亞餐廳捧場。

1990年代,滯留在泰國美斯樂的泰緬孤軍生活艱困,引起了一波救援活動,意外帶起了泰式料理風潮。加上國際交流日趨便利,許多早期來到台灣的各國僑民也陸續加入東南亞餐廳或雜貨經營的行列。市面上可以嘗到或買到的東南亞美食、香料,愈來愈豐富。

 

開放移工 異國美食湧入

此外,1989年開放東南亞移工,1990年代東南亞籍新住民陸續遠嫁台灣,帶進更多的東南亞美食與香料。特別是2000年後,移工與新住民人數不斷攀升,穩定的東南亞裔客源漸漸在各大火車站或工業區周邊,形成大小不一的東南亞商圈或市集,帶來更多更道地的東南亞美食。隨著時間推移,現今台灣各大小鄉鎮幾乎都可以看到東南亞雜貨店、越南小吃店、印尼小吃店。

這些是大家熟悉的東南亞料理在台發展過程。經營者可能是東南亞華僑或新住民。不過,就我所知,台灣還有少數的東南亞餐飲經營者並沒有以上的身分,而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因緣際會接觸了東南亞美食,開啟一條美食的學習之路,最後甚至返台經營東南亞餐廳;當然不可否認,還有一部分因東南亞料理風潮而投入這個市場的店家,這類餐廳,扮演著台灣人認識東南亞美食的橋樑。

隨著全球化的腳步,除了前述的東南亞餐廳,甚至陸續有國外知名的品牌來台插旗,顯示台灣美食市場受到國際關注,也顯示國人對東南亞美食的接受度逐漸提升。東南亞美食早已不是出國才能享受的好滋味,而是在台灣認識東南亞文化的窗口,更是融入台灣街頭的新風景。

「打拋肉放番茄就是死罪!用九層塔來冒充打拋葉就是欺騙!」前陣子泰國華裔Youtuber「Alizabeth娘娘」論戰「台灣人亂改打拋肉」的短片在網路上爆紅,許多習慣「台式打拋肉」的台灣人相當訝異自己吃慣的打拋肉竟然不是正統打拋肉。

我向饗賓集團旗下泰式料理餐廳「饗泰多」的品牌長李沅堉提起這個風波,他大笑說,起初饗泰多創立時,就是想將正統泰菜介紹給台灣消費者,打拋豬沒加番茄、而且真的使用打拋葉(Kra Pow)料理。但劇情發展正好相反:饗泰多開幕沒多久,打拋葉的嗆味差點被市場「判死罪」。

2013年,饗賓集團評估台灣的泰國菜市場具有足夠的規模與成熟度,決定投入泰菜領域。但面對早已奠定江山的龍頭老大「瓦城」,後進者饗賓必須能創新、做出差異化。

 

改變客人口味前 要先存活

在1990年代瓦城剛創立時,台灣還不盛行國外自由行旅遊,大部分的人到泰國多是跟團,三餐在中餐廳解決,所以台灣人對道地泰菜的認知相當有限。

另一方面,主打泰菜的瓦城有部分實際上是雲南、緬甸一帶的中式料理,「瓦城」其實是緬甸的第二大城曼德勒的別名,也與泰國無關。而國人最熟悉的「月亮蝦餅」,完全是瓦城餐廳原創的「台菜」,人氣料理大薄片、椒麻雞則是滇緬菜。

「因此創立初期,饗泰多堅持不提供或推出這些台灣客人熟悉的菜色,而是主打香蘭葉包雞、金錢魚餅、鞭炮蝦等道地泰國菜。」李沅堉說,饗泰多的初版菜單甚至是用泰國地區名稱來分類區域特色菜,但無奈主打菜色銷售不佳,菜單也造成客人點餐困擾。

經營團隊觀察,客人進餐廳還是指名要吃月亮蝦餅跟椒麻雞,點餐則習慣以前菜、肉類、青菜、飯麵等分類來點,正統打拋肉竟被客訴不道地,因為客人反而不習慣辛嗆的打拋葉。

「我們才明白,改變消費者認知是一條漫漫長路,在那之前,我們必須先存活下來。」李沅堉發現,順應當地消費者的飲食習慣,餐廳才能落地生根。

 

泰國口味 本身即多元

關於異國料理該「道地」還是「在地化」的辯證,李沅堉直言,只追求純正道地,品牌一定會死,維持原汁原味需要很深的口袋,「畢竟對客人來說,好吃遠比道地重要。」

況且什麼叫做道地?「泰國受周遭其他東南亞國家影響,口味本身就多元。」他解釋,泰國中部有首都曼谷,因此口味溫和、精緻、充滿異國風味;泰北跟東北與緬甸、寮國相接,也跟著重口味起來,泰北重鹹辣愛用糯米、東北重酸辣;泰南與馬來西亞相鄰,受到伊斯蘭飲食影響,愛好使用椰奶、海鮮,口味濃郁。

李沅堉認為,道地沒有一定標準,但可以歸納出原則,也就是守住料理的味型、一道菜的靈魂,其他部分則根據消費者的習慣、喜好調整。

目前饗泰多的「台味」跟道地泰味比例大概各半,李沅堉說,別人有的饗泰多不僅要有,還要做得更好。像經過改良的打拋肉口味調整到台灣客人能接受的程度,但並不放棄介紹客人打拋葉的味道,除了九層塔還放入打拋醬,「我們仍希望帶給客人驚喜跟期待,但唯有客人覺得你把他熟悉的東西做得好、對你產生信任,下次來才可能願意嘗試你推薦給他的新菜色。」

2016年,李沅堉提出「群星計畫」,訂了同中求異的新目標,希望將饗泰多前十名人氣料理做得更有特色,例如全台最厚的月亮蝦餅、加入藤椒香氣的椒麻雞、使用九層塔但起鍋前加入打拋醬的打拋肉等。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