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行農法意指施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的栽培方法,通常伴隨大量水資源與化石燃料消耗、單一作物密植,與有機農法、自然農法、友善耕作、無毒栽培等標榜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不同。你發現了嗎?「慣行農法」作為一個詞彙,是相對於有機、自然、無毒而生,就像日本出現了洋食才有所謂的和食,經過比較才有意義。
農法有慣行、非慣行之分,這樣的區別相當晚近才發生。在人類發明化學肥料與農藥之前,哪有什麼農法不是有機、自然、無毒?1828年,德國科學家維勒(Friedrich Wöhler)人工合成了尿素;1840年,德國有機化學之父李比希(Justus Freiherr von Liebig)發現了氮是重要的植物營養,主張用化學肥料替代天然肥料為土地施肥;1909年德國猶太裔化學家哈伯(Fritz Haber)發明人工固氮方法,進一步合成氨,真正開啟化學肥料繁盛的可能性;1950年代化學氮肥已商業化生產。1939年,瑞士化學家保羅.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發現了DDT的殺蟲作用,發明了工業合成DDT的方法,則是最早問世的人工合成農藥。人類耕作了數千年,所謂的「慣行」(Conventional)農法,竟也不過發展了百多年。
慣行農法 餵飽更多人
我們用化肥與農藥用得如此上手,是因為糧食生產從沒餵飽過這麼多人。結合化肥、農藥、灌溉、機械、品種改良,二十世紀中葉西方國家大抵消除了飢餓的威脅後,「綠色革命」風風火火推展開來,歐美的農業技術推廣到亞洲與拉丁美洲,大幅提升開發中國家的糧食自給率。1950年代,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的研究員柏洛葛(Norman Borlaug)在墨西哥研發出麥稈矮、產量大的小麥,墨西哥原本有一半的糧食必須進口,1964年已可輸出小麥;1960年洛克斐洛基金會、福特基金會與菲律賓政府共同在菲律賓設立「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培養出半矮稈、抗倒伏、高產的稻米品種,讓菲律賓與許多產稻國家稻米產量大增。
科學昌明是否帶來了天下太平?瑞秋.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開了第一槍。1962年,卡森出版了《寂靜的春天》,她花費四年撰寫此書,鋪陳了殺蟲劑、除草劑的過量使用造成野生動植物大量死亡的證據,轟動美國與世界。最終,美國於1972年全面禁用DDT。
綠色革命後
遺症對慣行農法的反動1960年代第一次綠色革命的後遺症也開始顯現。不當使用化肥與農藥造成水汙染,導致農民中毒、動植物死亡;捨棄輪耕改種單一作物,導致土壤地力衰退;在乾燥地區只顧灌溉而忽略排水,造成土壤鹽鹼化;綠色革命推廣的高產品種,導致作物品種多樣化消失,又只適於種植在灌溉條件好、降雨充沛的地區,不適合旱地;高產品種的礦物質與維生素含量較低,導致人們攝取營養素不足;最終擴大了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大農場較有資源取得灌溉水、化肥、種子和引進新技術的貸款,小農場則相對弱勢。
作為良善的替代方案,有機農法,以及其他非慣行農法,於是獲得登場的舞台。健康、環保、無毒、永續、土地友善,於是成為美好的價值,影響了人們做選擇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