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時序進入冬季,台北人哀嘆於綿延整月的陰雨濕冷,唯一稍可告慰的就是隨著天冷而由綠轉紅、晶亮欲滴的新鮮草莓,開始逐一點亮當季的甜點櫃。

位於迪化街的日式甜點店「滋養豆餡舖」,每年期間限定、只賣約三個月的草莓大福也在12月正式上市,結合萬丹紅豆、台東糯米、苗栗草莓等本土食材,草莓的酸甜芬芳柔和了紅豆甜蜜濃郁,襯上麻糬的軟綿Q糯,在迪化街紅磚洋樓和木造空間裡襯著塌塌米矮几、青花瓷茶具、黝黑鑄鐵壺。在這個不能出國的時候,走進滋養,彷彿一秒就飛到了日本。

很多人以為,充滿濃濃日式風情的滋養和菓子,是搭著迪化街近年的街區再造風潮,鎖定海外觀光客而成立的新興「網美店」,但其實,它早已在南西圓環商圈存在了60多年。

 

食物天然 最宜滋養

1953年成立之初,原本是家兼賣雜貨與麵包的小店,1961年始第二代接手,開始製作和菓子。滋養從當年開始,就堅持「餡料親製」,每天早起熬製豆餡,而店名,也是取自於「食物天然,最宜滋養」的天然原則。

當時,滋養還是街頭常見集結各式西點蛋糕麵包的傳統台式麵包店,各式吐司、麵包、大福、捲心、布丁、咖哩酥,是當地許多人小時候放學回家吃點心的懷念滋味,而每逢節慶,更會推出月餅、大餅、蛋糕等。

七年前,滋養老鋪原址都更,原本打算就此收掉,但在最後一刻,卻得知有機會承租目前迪化街的店面,第三代林濬彤決定接手,讓老店第三度轉型。

鄰近圓環的原址,和目前迪化街新址,車程不到10分鐘,卻是完全不同的顧客型態,原址周遭多是住家、對面是小學,從早到晚人流不斷,迪化街卻主要是國內外觀光客,晚上六點過後則瞬間人潮散去。

 

產品選項砍一半

顧客群的落差,讓林濬彤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把原本五花八門的40多樣產品,砍到只剩一半以下,並針對年輕人與觀光客的口味需求,重新打造滋養產品的包裝、大小,讓滋養變得更年輕、時尚與有特色,從傳統麵包店轉型為伴手禮鋪。

滋養最自傲的就是嚴選在地農產品,師傅每天炒製的「豆餡」。林濬彤聚焦「紅豆餡」與「白豆沙」兩大經典,包含日系傳統甜點如大福、最中、羊羹、饅頭、銅鑼燒等,以及台味經典酥餅如蛋黃酥、綠豆碰,再加上少數幾樣具有傳統風味代表性的甜點,如蜂蜜蛋糕、小月餅、棗泥酥、芝麻酥和鳳梨酥,其餘產品幾乎全部砍掉。

當時不只很多老顧客不習慣,來到迪化街新門市,怎麼買慣了的西點麵包都不見了?甚至連老員工都覺得「這樣好嗎?」,畢竟捲心蛋糕、咖哩酥、吐司等都是過去熱賣商品,撐起許多營業額。

為了符合更年輕的客層喜好,林濬彤觀察,以前客人買回家全家分食,份量大才受歡迎,但現在觀光客不只想要每種都嘗點,甚至想要整條迪化街都吃一輪,份量太大,只會變成負擔。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高雄的老餅鋪其實並不少,甚至不乏具全國知名度者。但這次鏡頭焦點「喬」到旗津這家有點local的三和製餅舖,還是有看頭。看的重點,不在她有多老,而是她平凡的變老過程所反映的韌性。

表面看似平凡的三和,究理起來其實很不平凡。這得要從她歷經大環境的無情壓碾,最後還能挺得住的「氣口」,看出端倪。也就是衝著這股氣,讓她堅持手作、古早味的信念,在現今一切食物都變得理所當然的快速、便利下,反而顯得突兀而有觀光吸引力了。三和現在的第五代接班人林泰承說,很多專程來對面天后宮刈香的年長者,進店看到我們還賣他們記憶中的古早餅時,總會驚嘆連連。

當然,三和的手作、古早味觀光賣點,靠的主要還是旗津這地方。在當前高雄這一帶瀰漫新灣區的夢幻想像下,畫面盡是由鼓山哈瑪星、駁二棧貳庫兩渡輪站載來外地觀光客的觀光渡輪,像公車般一艘接著一艘進來。待進到這邊的旗津渡輪站後,遊客接著多會出現兩種玩法:一種是標準的速戰速決,時間不過二小時,就是到海產街坐定吃海鮮,或邊逛邊吃路邊攤的燒烤,重點在吃;另一種會較花點力氣、用點心思地用半天時間,騎腳踏車或搭觀光三輪車到海岸公園、旗後砲台、旗後燈塔後,接著再進行第一種的標準玩/吃法。

以上兩種玩法,行程、時間長度或有不同,但相同的往往是在回程往渡輪站的廟前路上,先到天后宮行禮如儀一番,最後臨走前再來三和打卡、買伴手禮。

 

值得回味的伴手禮

當今台灣,有績效的觀光活動,「有吃擱有掠」幾乎是公式。伴手禮,是台灣近年來觀光化的時尚新名詞。但是,三和這一號稱創始於光緒21年(1895年),標榜製作傳統漢餅的百年老店,又曾幾何時須要淪落到不顧傳統從俗賣起零嘴,確實值得玩味。幸好,三和的歷史夠久,我們不妨把她放置在旗津的時空經緯中,好好回味一番,如此才不致誤以為她的不成體統是種走味。

旗津是高雄最早發跡的地方,約可溯至明鄭時代。最早的聚落範圍從現在渡輪站沿有海產街之稱的廟前路至海岸一帶,因位處臨海的旗山之後,故叫旗後。後來旗山隨聚落擴大而跟著改叫旗後山。

明鄭時代記載的旗後,人多是來自福建的漁民。從那時起,就有供奉媽祖的天后宮,至今仍香火鼎盛。一直是漁村的旗後,19世紀中期後受天津條約所迫而開港並設海關,從此以後這地方因有機會跟世界接觸、通商而繁榮。旗後對外開放、繁榮的結果,終讓清廷意識到此地的重要性,於是跟著設立旗後砲台與旗後燈塔。

但世事難料,日本統治台灣後,因積極開發對岸現屬鼓山、鹽珵的港區,從此市政發展東移,旗後隨之沒落。光復後的70年代,又因高雄港擴展迅速而決定在旗津南端原與小港接壤處,挖浚通道做為第二港口的出入口;從此,旗津由半島變離島。因對岸中國崛起,產業西進,台灣進入去工業化時代,衝擊所及,高雄最為明顯,港都風華不再。

「現在的旗津,年輕的上班後,就是老人、囝仔島了,」林泰承說。

 

做餅如做人的哲學

曾幾何時,當雲集的商賈警覺到旗後地位大勢已去時,他們一是隨市區東移選擇跟著離開,更上一層樓;二是跟隨不上時代腳步而選擇留下,但結果就是慢慢消失。

但三和這個家族是例外,從最早兩代王姓經營的南復盛號,到其後接手的三代林姓的三和號,既不從眾而離開,也沒坐困愁城而消失,由此可見他們一致對家業在地深耕的執著。

特別是第五代林泰承三姊弟的聯手接棒,最具戲劇性,因為他們竟都天真地辭掉在外地原有穩定的工作,選擇回到已屬邊陲地帶的旗津,繼承家業。

憶及當時姊弟三人的集體決定,林泰承說,父親退休前常告誡的「有路找路、沒路找主顧」,其實並沒強迫要他們接手,只是自小從祖父、父親身上受到的身教影響,更讓他們深感時代無情、人間有情的箇中道理,終才化解當時家業可能中斷、消失的危機。對此轉折,林泰承琅琅上口的口訣,溢於言表:

  傳統、傳承、傳香;

  手工、手藝、手中情;

  包山、包海、包用心。

這些口訣,反映三和自第一代起對旗津老主顧信守的「做餅如做人」承諾。面臨外在無情的環境變遷,與內在曾出現經營危機的每一個當下,每每都因不捨,仍選擇留下。之所以不捨,有兩方面可窺端倪。其一,從代代相傳已見紋路磨損、龜裂的大小木製餅模,林泰承至今仍能細數經這些烘烤出的餅,如何對在地的婚嫁、宮廟會活動,扮演對人、對神該有的禮數角色。其二,從店內牆上附有黑白老照片的創店歷史說明中,不管出現的是緊鄰的渡輪站或是天后宮,都見證三和與旗津人每日生活間的息息相關。正是這些代代累積的日常縮影,讓三和無論歷經多麼無情的時代變遷與社會價值觀改變,依然不忘其以餅喻人的生活哲學。

如今,接棒後的三和第五代,姊弟三人一肩扛起,內場製餅工作完全由林泰承與弟弟負責,姐姐則打理外場。由於三人自小就在父母的家業薰陶下長大,自然很快能隨「糕餅行事曆」(配合諸神生日、節慶,製作特定糕餅)、嫁娶習俗等,滿足老主顧所要的「有人情味的漢餅」。除此之外,他們還比老一輩的父親更深諳現代「無路找路」的道理。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