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傳統糕餅力圖轉型創新,迎接新時代觀念、新世代口味,不只發生在21世紀的今天。

台中百年餅鋪顏新發成立於1891年,第一代創辦人顏瓶從福建安西渡海到台中清水落腳,每天天色未亮就推車到台中車站賣麥芽酥餅。第二代顏樹木,曾留學日本東京,拜師於製作日本皇室糕餅的板垣正二門下。他將傳統訂婚喜餅龍鳳餅做小,加入西點酥鬆口感餅皮,並結合鳳梨醬的酸甜內餡,成為如今幾乎是台灣伴手禮代名詞鳳梨酥前身。

如今傳到第四代顏榮慶,除了將傳統太陽餅結合新竹知名品牌福源花生醬,也將風靡全球的台灣飲品珍珠奶茶概念融入傳統酥餅中。

顏榮慶認為,老餅鋪要在新時代生存並持續創新,在嘗試與年輕世代溝通之餘,仍要保留傳統照顧好老客人。生存關鍵在於是否能「維持手藝」。因此,縱使顏新發的餅在超商、機場免稅品店等大規模通路販售,卻依然堅持手工製作。

甚至有通路建議顏榮慶,不用做太西式的糕餅創意,「百年老鋪,從傳統延伸創意,才有賣點。」

 

鳳梨酥的創作

由來這個世代年輕人的口味,「奶味、起司味要重、要多。」顏榮慶如此觀察。送禮的觀念也不一樣。老一輩送禮講究「大方」,買餅,一定考量能讓對方全家都能吃到滿意,所以會挑大盒的買;年輕人送禮則偏好小包裝,讓親朋好友嘗到心意即可。

顏榮慶拿出家傳直徑近30公分的傳統大餅餅模,讓這個「糕餅世代差異」論述頓時鮮活了起來。

如今不少對甜點有興趣的人前往歐洲或日本習藝,不僅學習甜點的製作技術,也將自己沉浸在當地的甜點、飲食文化以及生活中。顏榮慶的阿公顏樹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前往東京學習和菓子,也學到西點餅藝。他返台後,除了帶進異國流行的飲食品項,也想將當時所謂「進步」、「文明」的「西方生活文化」帶進台灣,讓台灣鄉親體驗。

顏樹木後來在台灣開戲院、開有桌邊服務的西餐廳、在餐廳樓上開國民旅社,思潮走在整個社會前端,但生意卻不理想。

顏榮慶說,阿公顏樹木後來從政當過台中市議員,由於服務處人來人往,需要一些小點心招待客人,因為家裡本來就在做餅,於是以傳統訂婚時的喜餅龍鳳餅概念發想,將其做小,是為鳳梨酥的原型。

但最早的鳳梨酥,就是鳳梨與糖熬成餡,酸甜,但硬。顏榮慶說,當時人認為「好命人就是要吃『軟』、『甜』的口感」。為了讓大家吃到覺得自己有「好命人」的感覺,於是糕餅業者加入了軟綿但無味的冬瓜醬,吸收鳳梨熬糖的鳳梨醬甜感,又能讓餡「軟」。

「鳳梨酥裡的甜、軟冬瓜醬有其典故源由,並非不正統。」當後來強調酸感的土鳳梨酥漸受消費者喜愛,市場上出現質疑冬瓜餡鳳梨酥的聲音。

顏榮慶如此梳理其脈絡源流,也凸顯糕餅傳統並非一成不變,還是會隨市場接受度而不斷求新求變。

 

強強聯手 再創糕餅一片天

到了顏榮慶這一代,他選擇以聯名的方式,「強強聯手」為傳統糕餅再創一片天。背後的市場現實的考量是:漢餅幾百年來已是台灣庶民社會的節俗日常食品,價格行情就跟滷肉飯一樣,一旦喊漲社會上就會出現「不同的意見」。與知名品牌聯名,為傳統漢餅創造新形象,不啻是一種為傳統糕餅增添附加價值的作法。

顏家吃太陽餅,保持著將其泡進溫牛奶裡的老式吃法。有一天家人在幫小朋友準備太陽餅當點心時,小朋友吵著說要「換個口味」。當時桌上正好有一罐花生醬,於是隨手舀了一匙和進牛奶沾著太陽餅吃,沒想到味道很合,小朋友也很愛吃。這個隨手的動作引發顏榮慶的靈感,開啟了顏新發與新竹福源花生醬合作的契機。

新商品將新竹福源花生醬融入太陽餅餡料中,為強調花生意象,餅皮上還鋪上花生粉、撒滿花生顆粒。

網路上有人質疑,說是「花生醬太陽餅」,為何內餡不全是花生醬,而還有麥芽糖?顏榮慶認為,太陽餅的「精神」就是酥皮與麥芽糖餡;如果沒有麥芽糖,就不能成為「太陽餅」了。這是老餅鋪傳人在創新之餘依然堅守的底線。

但顏榮慶也不諱言,老味道、古早味有些確實很難在如今這個時代的生活形態下保存,「可能是基於食安考量、飲食習慣,或是有更好的食材原料方便取得。」

他舉例,豬油香是不少人懷舊的香氣,然而,糕餅若要放在現代的通路上販售,豬油可能就不這麼適合。因為豬油製作的糕餅大約放一星期就會出現油耗味,而現代的通路商品需要一星期以上的保存時間,因此改用奶油取代。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因為年輕人進不來王品牛排。」問起為何王品集團要創立「The Wang」 這 個新品牌,王品牛排事業處總監高長宏答得非常直接。

1993年創立、走過27年的西餐品牌,王品牛排是許多五、六年級生年輕時約會的好去處。過去幾年,連王品自己都在社群上打起李維菁「論老派約會之必要」的號召;然而對七、八年級生來說,這個跟他們年齡相去不遠的牛排餐廳,更多時候是「跟老爸老媽約會之必要」。

 

中年客流失 年輕客不進來

「內政部統計,65歲以上的人口每年以約6%的速率成長;而根據集團統計,自2014年食安風暴以來,王品牛排的來客數以穩定的速率下降了5%到6%。」高長宏用數字告訴我們王品牛排面臨的挑戰:中年客群快速流失、年輕客群補不進來。

他說,現在走進王品牛排用餐的客人,大部分都是40到55歲的消費者,用餐目的以家庭聚餐為主;但30到40歲、以約會或朋友聚餐為主要目的的消費者,已經不吃這種全熟牛排了—即使這項經典款在王品牛排的點餐率仍高達45%。「產品本身沒問題,但品牌需要新的刺激,王品牛排需要轉型。」高長宏是餐飲管理專業出身,在夏慕尼和王品牛排服務14年。他2018年自法國Paul Bocuse Institute進修回來,便向集團提出這個策略。

但牛排餐廳可以往哪轉?

 

給他一場值得炫耀的秀

高長宏將新品牌The Wang定位在高端餐飲,「這是過去王品集團未涉足的戰場。」他曾想過主打和牛,但很快發現這與王品的路數不合,至於推法菜,好像又太虛無飄渺;他觀察,台灣人其實很願意花錢消費,前提是要給消費者「真的好東西」。「後來我看了一本書叫《情感驅動》,提到消費者追求的是『五感六覺』的心靈觸動。」高長宏說,體驗經濟和視覺社群當道,要年輕客人來餐廳用餐,就得給他一場值得炫耀的秀。

在王品集團要設立新品牌,得通過總管理處「紅色三角酷」的評估檢核,即新品牌的屬性在「菜色、服務、氛圍」有什麼特色?與現有品牌有哪些分野?為何可以吸引客人?

高長宏提出或者說「挑戰」總管理處的第一個切入點,是「溝通與互動」。

過往,王品集團一向以「品管一致的標準化服務」為人所知。服務生的每個動作、說詞都有固定的流程與腳本,但高長宏要求新品牌提供更精緻細膩的服務體驗。

他從旗下各品牌分店中選出表現優異的外場同仁,擔任The Wang的餐桌管家與侍酒師,以國際西餐禮儀訓練,並讓他們清楚了解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原則後,透過觀察、了解客人狀態,free style地發揮個人風格提供服務。

 

不SOP的對話式服務

「如果說王品過去的服務是獨白,那The Wang的管家跟侍酒師服務就是一種對話,完全不SOP,而是貼合消費者需求,進行個人化的互動。」高長宏以此比喻這個由「單向告知」轉為「雙向溝通」的變革。

提出如此大膽的翻轉,集團高層也曾擔心是否可行,「但他們其實也很想改變。」高長宏說。

The Wang對王品牛排來說,就像是實戰教育訓練場的存在:在The Wang受過高端服務訓練的員工,歸建王品牛排後會將其所見、所聞、所學帶回去給其他人;這個輪調訓練模式每季運作,至今已四輪。

  「一次要改變整家店20、30位同仁是困難的,但讓兩三個人改變後再回去影響其他人,相對容易且有效。」高長宏表示。

除了服務,The Wang在菜色和餐具器皿方面也多所著墨。

向來強調團隊合作而非個人英雄主義的王品集團,請各子品牌推出一到兩位優秀的主廚,四位西餐背景、四位中餐/日本料理背景,組成The Wang的餐點研發團隊,像選秀一樣,由團隊成員根據特定節日主題或季節食材、以觸動客人感官為目標,發想新菜色。

「我跟他們說,The Wang的牛排要與教父牛排一樣到位,但其他餐點跟體驗,要做得更不一樣。」高長宏說。

不管是秀感華麗的桌邊服務菜色,如「現刨伊比利5J火腿」沙拉、像蹺

蹺板般趣味運作的「比利時虹吸式咖啡壺」,還是很Fine Dining的「乾式熟成丁骨牛排」、「法國四產區頂級生蠔拼盤」,都可看出The Wang對改變的企圖心。

不變的則是照顧客人感受的體貼。

<o:p> </o:p>

 

有品質卻不曲高和寡的款待

有別於主廚鎮店的高端餐廳常帶有藝術家的堅持及原則,The Wang很願意放下身段為客人調整:客人害怕起司盤太強烈的氣味,就將起司比重降低、搭配水果和派皮做成溫和可愛討喜的小點心;客人喜歡看到湯裡有澎湃的海鮮,就把馬賽魚湯調整一下,不按一般作法把湯跟料攪打成糊狀,而是保留海鮮完整的樣子清湯呈現。

曾有客座主廚很不習慣「王品文化」,向高長宏抗議菜的作法不正統、不正確;高長宏則告訴對方:「如果這麼想當教育家,那你應該去當老師。這裡沒有所謂的正確,喜不喜歡是沒有對錯的,與其花時間教育客人,請給人家想要的。」

不曲高和寡,並不意味著不注重品質,而是保留原始元素但改變表現形式,重點是讓消費者喜歡跟開心;這是高長宏對「款待」的定義。

「當用餐時間拉長到兩個半小時,客人就會東看西看、東摸西摸。」重視人本設計的高長宏,也解釋他為何對餐廳環境、硬體裝潢的細節要求;無論是桌間距離、用餐談話私密性,到採光、桌布材質觸感,「在The Wang,沒有一朵花是假的。」

在一個去個人化的企業,走出一條個性化的路,The Wang真的「很不王品」,卻始終守好王品集團的核心價值。

那麼,The Wang終有一天會取代王品牛排嗎?

「不會。」高長宏說,「The Wang不能、也不會取代王品牛排,兩者的關係更像是互相幫助的兄弟。」他比喻:「如果王品牛排是古典的老派紳士,那The Wang就是帥氣解任務的007詹姆士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