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媒體報導,消基會於去年12月公布嬰幼兒米製副食品重金屬殘留抽驗結果,於抽驗的20件產品中有4件重金屬「鎘」超標,含量介於0.050.3ppm之間,根據我國「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及嬰幼兒副食品的鎘殘留量上限為0.04ppm

 

鎘金屬汙染

鎘是提煉「鋅」的附產品,經常用來作鎳鎘電池、染料、塗料色素及製造塑膠之穩定劑。鎘較其他重金屬容易為「農作物」、「蔬菜」、「稻米」所吸收。急性鎘蒸氣燻煙熱則容易發生在鎘合金或鍍鎘金屬之焊接工人身上,易導致毒性肺水腫、呼吸困難及急性腎臟衰竭發生。慢性鎘中毒則容易發生在「鎘米」汙染區,因長期食用鎘鉛汙染的蔬菜、稻米、地下水而導致腎小管傷害、軟骨症及痛痛病前期症狀的產生。台灣鎘米事件,乃是塑膠穩定劑工廠排放廢水至灌溉渠道汙染農田所致。

 

鎘汙染的健康危害

經由呼吸道系統進入人體的鎘蒸氣,約50%會被吸收並影響肺臟的功能,患者可能出現肺氣腫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經由消化道系統進入人體的鎘,約6%會被人體吸收,主要累積在腎臟組織,半衰期至少20年以上。

由於鎘會累積於腎臟,近端腎小管的功能容易受到影響,會造成部分低分子量蛋白質及鈣質流失到尿液,久而久之病人會出現軟骨症及自發性骨折,也就是俗稱的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

鎘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告的第一級致癌物,即人類確定致癌物,流行病學研究指出,鎘汙染會增加多種癌症發生的風險,例如前列腺癌、肺癌、乳癌、鼻咽癌、胰臟癌和腎臟癌等。另外,研究發現,鎘汙染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症、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腦中風及死亡的風險。

2011年,歐洲食品安全局將鎘的每人每周每公斤耐受量暫定為2.5微克,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之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則將鎘的每人每月每公斤耐受量暫定為25微克。話雖如此,就醫學角度而言,人類正常的生理功能並不需要鎘的參與,如果身體有鎘殘留,即表示已受到鎘汙染。

 

五種海鮮易有鎘殘留

鎘較其他金屬更容易被農作物吸收,因此常見鎘汙染來源除了職業暴露及抽菸,「飲食暴露」也是一個重要的汙染源。除了農作物易受鎘汙染,2019年香港食安中心的新聞稿提到,因鎘會存在於水域當中,所以有五種海鮮容易有較高的鎘殘留,分別是「琵琶蝦」、「麵包蟹」、「斑馬瀨尿蝦」、「劍魚」和「扇貝」。為了減少鎘汙染的機會,建議民眾不抽菸、於購買食品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主管機關也應定期查核食品中的金屬含量,業者也應對食品品質進行把關。

近年全球酪梨油市場快速崛起,這股綠金旋風也吹進台灣,以下介紹關於酪梨油不可不知的八個小知識:

1. 酪梨油主要產地為墨西哥、紐澳及美國,選用之酪梨品種以哈斯(Hass)為大宗,此品種成熟後外觀由青綠轉紫黑,其果肉含油量可達乾重的60%以上。台灣本土產之酪梨品種多元,部分品種成熟後不轉色,以鮮食為主。

2. 商業上最常採用的酪梨油加工製程為「冷壓法」和「機械壓榨法」。前者將酪梨清洗乾淨、去皮、去核,將果肉攪拌均質後溫浴使油脂釋放,再以高速離心方式將油水分離,得到酪梨油。後者將乾燥過後的酪梨果肉放入螺旋壓榨機壓榨出酪梨油,乾燥方式以熱風或微波乾燥最普遍,再以離心方式去除油中的水分和雜質。

3. 市售酪梨油產品多標榜「冷壓初榨酪梨油」,其定義為在低於50℃的溫度下進行壓榨,過程中不使用溶劑。若產品名稱未標示冷壓、壓榨,則有可能為精製之酪梨油,或標示為「純酪梨油」,精煉與否對於油脂脂肪酸組成影響不大,然而未精煉油可保留較完整之其他成分。

4. 解析酪梨油的營養成分,油脂主要的脂肪酸組成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約占60%到70%,而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分別各占15%,其中含有約1%的Omega-3必需脂肪酸-α-次亞麻油酸。在不增加每日攝入熱量的前提下,以高含量(≥70%)油酸之油脂代替高飽和度脂肪,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酪梨油亦含有豐富之生物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成分,如植物固醇、維生素E、類胡蘿蔔素、多酚等。

5. 酪梨油具有高發煙點的特性,然而不同酪梨油產品標示之發煙點受油品酸度和精煉加工等因素影響,介於190℃到270℃不等,因此仍應依該產品建議之發煙點溫度,判斷是否耐高溫烹調。

6. 酪梨油外觀帶有深淺不一的美麗綠色,是因為油脂中溶有「葉綠素」成分,其含量與酪梨產地有關。值得注意的是,葉綠素照光後容易使油脂氧化劣變,因此酪梨油需以深色瓶包裝。

7. 酪梨油正確的使用和儲存方式為:開封後盡快食用完畢,每次使用後擦拭瓶口,避免殘餘表面的油脂接觸氧氣氧化而汙染,存放位置避開瓦斯爐等高溫處或陽光直射,也應避免冷藏保存,因取出後產生之水氣容易使油脂品質劣變。油品氧化後會產生自由基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若有油耗味產生應丟棄不繼續使用。

8. 美國學者發表之研究報告指出,市售酪梨油產品因價格較高易遭攙偽,像是添加其他種的植物油冒充,消費者購買時難以從油品外觀、價格判斷其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