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Pizza那麼多種類,到底 Pizza的起源是哪裡?美式跟拿坡里式Pizza有何不同?本文讓你更了解 Pizza 的歷史及業界狀況。

 

義大利原本沒有出產番茄

Pizza並不是一開始上面就鋪有番茄醬跟莫扎瑞拉起司。Pizza剛開始的原型是從土窯烤出的板麵包(Flat bread),而當時的義大利人會在板麵包上放豬油、大蒜、洋葱等食材。板麵包在那時的拿坡里希臘人居住區是非常快速且便宜的食物。

板麵包也有很多種類,最早Pizza原型的板麵包據說是起源於西西里島上一個叫Sfincione的板麵包店。義大利原本沒有種植番茄,番茄其實是南美安地斯山脈的高原植物,在16世紀才被西班牙的遠征艦隊從美洲帶回歐洲,一直到16世紀中才被帶到義大利種植。

 

正統拿坡里Pizza晚近才傳遍義大利

1950年開始到1960年,義大利南部移民開始往北義移動、工作,南義移民同時把包括拿坡里Pizza在內的地方料理帶到北義。爲了慰藉這些離家工作的移民,義大利餐廳開始提供各式各樣的義大利地方料理,拿坡里Pizza因此才開始在南義之外的其他區域打出知名度。

所有的義大利人開始知道這種外厚内濕的拿坡里Pizza,也不過是近50年的事。義大利人在1970年代其實不太外食,整個月外食餐費不到一成。因爲習慣在家用餐,所以就習慣把當地的食材或是食品文化融入餐點,而拿坡里Pizza在義大利也根據區域食材,變化成地方特色Pizza。

 

什麼是正統拿坡里Pizza?

拿坡里披薩職人協會 (Associazione Pizzaiuoli Napoletani, APN) 以及 拿坡里披薩協會 (Associazione Verace Pizza Napoletana, AVPN),分別定義正統拿坡里Pizza的製作方式。根據這個定義以及規範製作出來的拿坡里Pizza,餅皮須外厚有彈性,且經過400度高溫窯爐火烤,餅皮表面會呈現焦黑虎斑,配合新鮮莫扎瑞拉起司、羅勒葉,加上聖馬扎諾番茄醬,以及初榨橄欖油的濕軟薄麵皮。「外厚内濕」就是正統拿坡里Pizza的特徵。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新北市三寶之一的山藥常被視為養生食材,尤其根莖類作物是在糧食危機時,不可或缺的物產。由於兼具食用與保健的功能,且具有經濟價值,在民國90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將山藥列為重要發展特色作物。

全世界共有六百多個山藥品種,中南美洲、非洲、中國、日本等國家均有種植,在台灣約有14個品種,像是中部的大汕山藥、人參山藥、北部的紅皮削山藥、白皮削山藥、南部的恆春山藥等。而新北市雙溪、貢寮、蘇澳、三芝、石門、淡水一帶生產的是台灣特有品種基隆山藥,就是這次要介紹的主角。  

適宜氣候 孕育台灣原生種

從台北市到雙溪約一個小時車程,窗外的風景從高聳大樓漸漸轉變為茂綠環山,隨著往山裡行駛,天空漸漸雲迷霧鎖、下起了小雨,過了山洞再開一段路,就看到路旁的田地,山藥田的主人林朝根開著鬆土機在田間工作。

一年365天,林朝根有300天待在田裡,早上六點就到田裡工作。原本經營家具事業的他,在好奇心驅使下種山藥,從六、七年沒收成,成長到現在一片田地下藏了約有六千棵山藥,雖然採訪時已近冬季,山藥進入休眠、綠葉稀疏,但能從山藥數想像秋天時那片綠意盎然的樣子。

東北角因土壤適合(ph值近中性),還拜東北季風降雨所賜,所以適合種基隆山藥。林朝根種山藥已三十多年,他解釋:「山藥要有足夠的水分才長得漂亮,有時即使在市區是萬里無雲,東北季風仍為東北角一帶帶來綿綿細雨。」

根據農委會網站資料,民國87年開始,全國的山藥種植面積開始顯著成長,林朝根回憶:「三十多年前很多農友種山藥,但都沒種出成果。」自己剛開始種時也是慘兮兮,直到農改場博士級專家來指導,更換肥料、改善種植環境,才有現在的規模。

山藥種類繁多,從肉質顏色到外型都不盡相同。林朝根說,基隆山藥外皮毛細孔多、毛囊密,所以比拿其他種山藥更容易手癢,且切開後黏液的濃稠度高。基隆山藥的黑色素較日本山藥品種高,通常放兩到三天就會氧化,所以林朝根會先削皮,再用真空包裝來保存,至少可放一至二年,口感如初。

 

山藥喜歡水 也怕水

山藥的種植方式大致可分為兩種:高畦與日本引進的穴管栽培。林朝根以穴管栽培為主,主要原因為山藥外型有塊狀與長條狀,基隆山藥屬於後者,最長可達120公分,如果直接栽種於土壤中,採收時易造成損傷,如表皮有傷口,不僅不美觀,也容易腐爛,降低山藥的經濟價值。

林朝根通常在農曆12月至隔年1月開始種植,先將「零餘子」種一年再移植到導管。田中一排排灰色網子上,散布著一粒粒小小的、咖啡色的顆狀物,就是初夏時山藥在葉腋間生出的零餘子。

林朝根先把土翻鬆,將塊莖埋進稱為「天溝」的塑膠管後,鋪上泥土,收成時只要將管子挖出,就能看到一條長長、覆蓋一層褐色土壤的山藥。林朝根也補充,山藥有公母之分,公的可直接種在天溝,但母山藥會長出奇形怪狀的「腳」,難以用穴管種植。

夏天沒有東北季風時,一個月要約澆四次水;如遇乾旱,至少要澆七、八次,但林朝根也強調:「山藥喜歡水,卻也怕水。」颱風來臨時,強降雨並不會讓山藥更茁壯,田地淹水反而會讓山藥受傷:強勁的風勢會讓葉子黃掉、掉落,有葉子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養分,如果葉面少了,收成也就跟著不好。林朝根估算,往往一次颱風就會損失三成左右的山藥。

但如果遇到冬季降雨不夠,這樣的氣候變遷對種山藥影響不小。除了自然降雨,其餘多仰賴平林溪上的水圳灌水,但田地的所在位置其實是平林溪水源尾端,只剩涓涓細流,以往都會下兩到三個月的雨,影響還不大;但如果未來遇到雨量減少,只期盼能將水圳加高,利用平林溪的水灌溉至田中。

 

秋天為最佳品嘗季節

基隆山藥一年一收,採收期從每年國曆9月到隔年1月,如南宋詩人陸游的〈採藥有感〉:「澗毛春可求,山藥秋可掘。」秋天的初始是山藥最好吃的時間點。

林朝根認為,最適合山藥的料理方式是「燉」,且特別強調一定要先燙過至七分熟後,放入冷水中冷卻,再與其他食材燉煮。如果未汆燙就煮,山藥容易化開。

通常山藥在滾水中煮五到六分鐘就會熟,吃起來鬆軟,如果吃到硬且不易爛的山藥,就可能是用化學肥料栽種。林朝根提醒,在挑山藥時,眼睛要擦亮,表面光滑好削才不浪費,如果凹凸不平就可能是次級品。

基隆山藥肉質與口感皆為上乘,且營養成分高,如何將好吃的基隆山藥推廣給大眾?林朝根說:「政府很幫忙。」不僅在導管、容積等都有提供相關補助,藉著每年的山藥節、山藥評鑑會等活動提升基隆山藥的知名度。

現在林朝根除了利用社群媒體行銷產銷班的山藥,也會固定到希望廣場農民市集、雙溪火車站擺攤販售,他說:「只要口感好、品質好就不會滯銷。」更笑著說:「如果早上十點前沒來買,可能就買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