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最近進口萊豬的紛紛擾擾,讓台灣民眾的恐慌感不斷上升。「豬肉水餃用的是萊豬嗎?」等議題佔據新聞版面。其實,不應該只是萊豬需要受到關注,台灣長期以來存在的食安問題,主要都是因為食品或餐飲業者提供的資訊不透明。

移居澳洲四年,亞洲超市的「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食品總是比「大陸製造」更受到台灣僑胞的歡迎,主要還是因為對產品的熟悉度以及對「台灣製造」的信賴度。但現在「台灣製造」的食品究竟代表何種意義?如果採用的是進口劣質原料所製作出的台灣製食品,還是引以為傲的MIT嗎?

在澳洲,「澳洲製造」(made in Australia)的食品,已被澳洲法規定義為:「在澳洲製造生產的食品,但食材來源『可能』非百分之百來自澳洲本地。」所以…,該如何能夠知道自己吃下去的食物源自何處?

移居澳洲四年的生活,由於採買食物的資訊透明,不論是到農夫市集或是一般超市,總是能夠安心購物。在這篇文章我將分享在澳洲所看到的食品標示資訊,以及該法規所談到的部分細節,了解消費者有哪些「知」的權利?

 

澳洲生產製造的四種標示

由於全球化的潮流,不僅人口快速流動,食品與食材也因為市場供需的全球化,同樣跟著移動。2016年,澳洲競爭力與消費委員會(The 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 ACCC)特別針對食材來源的重點,以保護消費者為前提,在《澳洲消費者法》(Australian Consumer Law; ACL)中強制規範食品或食材包裝上需要提供「必要性資訊」。其中的基本十項資訊如下:

1.可供消費者辨識該食物為何的名稱(非品牌名稱)與食品或飲料的描述。

2.淨重量或體積 。

3.日期標記:如保存期限(use-by)指的是到期即需丟棄;最佳賞味期(best-before)指的是過了此日期品質將下降,但仍可繼續食用;以及麵包的烘焙日期(baked-on)。

4.食品的材料明細,包括所有食品添加物。

5.營養資訊。

6.過敏警告或過敏原聲明。

7.製造商、分銷商或進口商的名稱和地址。

8.食品的原產國(進口食品須標示國別)。

9.食品的保存說明,如「開封後須在五天內食用完畢」。

10.食品的批號。

除了以上基本資訊外,食材來源的標示則是一項新的挑戰。該法規明定以四種用詞加上袋鼠標誌與食材佔比尺規,來清楚解釋食材來源。以下為該四項用詞的說明,這也著實讓我上了一課:

● 澳洲種植(Grown in Australia),此主要是針對在澳洲這塊國土上種植的蔬果,如果有此標示,代表該食材是百分之一百澳洲本地產,如生菜、蘋果等。但如果是在澳洲飼養的牛、羊、雞、豬等,可直接標示澳洲牛(Australian beef)等,以此類推。

● 澳洲生產(Produced in Australia),此標示指的是利用百分之一百的澳洲產原料,並在澳洲當地生產、加工的食品,如牛奶、起司、優酪乳、麵包等產品。以下四個圖例可以進一步了解澳洲種植、飼養、或是澳洲生產的食品標示。

● 澳洲製造(Made in Australia),「澳洲製造」與上述兩個詞不同,指的是食品的主要加工是在澳洲本地,但此標籤必須提供食材佔比尺規的圖示,以便清楚了解此產品使用澳洲產食材之比例。規範中也提供食材比例的試算法,如下頁的番茄醬試算案例。

● 澳洲包裝(Packed in Australia),第四類指的是在澳洲本地對進口食材(品)進行一些次要加工(如切片或分裝),因此僅能用「澳洲包裝」的標示告知消費者,不可使用澳洲製造或澳洲生產等標示字樣與袋鼠標誌,如下頁的果汁標示。

 

斤斤計較的食材標示

● 海鮮

在超市或是海鮮食材店所販賣的海鮮,都需標示來源國。如最近看到超市已開始販賣台灣的吳郭魚和鱸魚,但如果是澳洲鱸魚,價格卻是台灣產的兩倍價,因此標示的明確可以讓消費者以價格或產地導向,選擇自己想要的食材。不論是來自越南的巴沙魚(Basa)或是泰國的蝦仁,也都能從標示清楚知道。

 

● 肉品

澳洲ESRI商業資訊分析公司將2017年澳洲的進口肉品國別進行分析,其中自美國進口之肉品量最大,其次是丹麥、紐西蘭、加拿大、與荷蘭。但這些肉品主要是用來進行加工食品的製造,新鮮的肉品基本上還是來自澳洲本地的飼養,因此澳洲牛肉(Australian beef)、澳洲豬肉(Australian pork)等等在生鮮散裝區也都需要標示。

也因為澳洲本地肉品的品質為澳洲居民所認同,因此業者在包裝肉品的標示除提供必須資訊,尚會提供更詳細的內容,如:來自哪一州的肉品、以牧草或是穀類飼養,甚至圖示告知肉品的所屬部位等。不僅消費者獲得更多資訊,其更具教育的意義。

 

● 蛋品

台灣蛋品的分類與澳洲有天壤之別。台灣將蛋分成零售蛋(散裝蛋)與洗選蛋兩類;而澳洲則以飼養方式(farming system)區分成五大類,較符合消費者在購買時需要獲得的基本資訊。

即使澳洲已將雞蛋按飼養方式進行分類,但由於澳洲人對於動物福利的重視,「放養(放山)雞蛋」的消費量比例在2018-19年度已竄升至47%,首次超越「雞籠蛋」的40%,成為蛋品市場的主流。也因為消費者對放養雞蛋之細節斤斤計較,於是政府在2018年訂出「放養雞蛋」生產的國家標準。以下根據《澳洲消費者法》,除介紹蛋盒該有的「必須資訊」外,也將這些分類標準進行說明,蛋盒的正面、側面甚至盒內都可以置放相關資訊,但最重要的資訊則必須明列在蛋紙盒正面。

雞蛋的種類指的即是飼養方式,主要分成五大類:

● 雞籠蛋(Cage Eggs):雞籠蛋指的是母雞被安置在有溫度控制的棚子內之籠子所生產出的蛋,被指為最不符合動物福利的蛋品種類。

● 平飼蛋(Barn-Laid/Cage-Free Eggs):指的是母雞被安置在沒有籠子、有溫度控制下的穀倉內,可以自由行動、進食等,其所孵出的雞蛋,則稱為平飼雞蛋。

● 放養雞蛋(Free Range Eggs):此指的是雞農每天早上打開棚子的門,讓母雞可以在戶外自由行動和進食,傍晚再把母雞趕回棚內。根據澳洲相關規定,戶外放養的最大密度為一公頃最多一萬隻雞,即一隻母雞至少有一平方公尺的空間可活動。雞農都必須在蛋盒上顯示他們的放養密度。放養密度的不同也反映在價格上。

● 牧場放牧蛋(Pasture-Raised Eggs):這是將母雞直接放在自由放牧的牧場飼養,強調是更低的放養密度。

● 有機雞蛋(Organic Eggs):機雞蛋是母雞在完全不使用任何化學物質的環境下進行飼養。標示上需提供「有機認證」標章供消費者辨識。

 

反思

當消費者需要獲得更多食品的詳細資訊之同時,也代表食品的詳細身分履歷需要完全攤在陽光下。當然,業者也須支付更大的成本去處理這些複雜的作業程序。

回顧台灣的許多食安問題,有相當的比例是使用進口的原料來製造「台灣製」的食品。如之前爆發進口越南劣質油製成食用油販售的事件,不僅許多採購的食品廠商深受其害,最終的受害者還是消費者。

哪些食品資訊是消費者有權知道的?其實政府與業者都很清楚,只是做與不做而已。

這次要介紹的餐廳改造案例是東京都世田谷區一間叫「壺Horumon」的餐廳。即便壺Horumon位在東京23區(編按:東京23區為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內世田谷區,但距離餐廳最近的車站須步行15分鐘,餐廳位置其實並不理想。

餐廳位於道路沿線的住宅街,客單價3400日圓(約新台幣920元)、13坪、座位共22席,平日的客人多為當地情侶、單人顧客,假日則以家庭客居多。

 

改善目標

首先,我詢問了壺Horumon的老闆奧野,得知目標營業額後,奧野表示,目標是業績要達到一定金額,跟沒有特定連假節日的月分相比,營業額要提升20%到30%,且要將食材成本調到適當水位,並調整店鋪體質,產出更多利益。

為了要達成目標,改善的大方針如下:

提升營業額:最根本的問題。前提是要增加客人利用店鋪的動機,所以餐廳要讓顧客更便於利用,並將誘因傳達給顧客。

翻新菜單:製作減少耗損的菜色,並重新檢視食材採購。

合理調整售價:更改過於便宜的商品售價,並調整料理份量,減少餐點份量過多的料理。 

 

策略 1. 改造菜單提高獲利

改造前的菜單, A3尺寸,兩面皆護貝。位於菜單顯著位置的1250日圓牛排風味套餐雖然會獲得大量點餐率,但食材成本很高、料理的份量也很多。照理來說,食物的食材成本大約在40%左右的話就算太高;影響食材成本的主要原因是菜單的產品構成。因此,改造時邊翻新菜單整體產品結構以及各商品的份量,並一一檢視售價。

改造後的菜單,運用A4尺寸製作成冊,共六頁。在第一頁的封面,用壺Horumon的主要商品吸引目光。不以牛排風味套餐為主角,而是以拼盤作為視覺焦點。再者,減少了牛排風味套餐的份量,並將售價略微調漲,設定成可以獲利的商品。

在第二、三頁跨頁菜單上,新增了肉類以外的商品。原因是之前的菜單單點料理較少,所以顧客很難點到青菜,只能點選肉類。第四、五頁的跨頁菜單,則加入了內臟、肉類品項。

在翻新的菜單中也加入了韓式烤排骨,好擴大目標客層,並分散原本顧客喜歡點但食材成本較高的牛排風味套餐,好讓食材成本下降。

飲料選單則是經護貝雙面A4尺寸,將賣得較好的飲品明確標示出來,並減少其他飲品。在飲料選單中增加冰凍檸檬沙瓦是完全正確的選擇。冰凍檸檬沙瓦對營業額的貢獻竟然超越啤酒;而冰凍檸檬沙瓦相較於啤酒,也減少了不少成本。

此外,將飲料選單調整大小後,還設計成店內海報,運用冰凍檸檬沙瓦和High ball來吸引客人的目光。如此一來,也能有效提升這兩種飲品在店內的點單數量。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