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今天是來過節慶祝,還是請客吃飯?如果客人不喜歡餐點或是搭配的酒款,該怎麼辦?「侍酒師除了要懂酒、懂茶,更要懂人。」。潔白的桌巾、明亮的水晶燈、存放上千瓶酒的酒窖,台北亞都麗緻巴黎廳1930是台灣最早引進侍酒師服務的餐廳,也是目前台灣的高級精緻法式餐廳的指標之一。姚咨佑接任侍酒師四年。

他進一步解釋,與客人多溝通,了解客人的喜好,解釋餐酒搭配的原因。當用餐目的不同,需求就會不同,選的酒也會有所不同。

除了客人,每位主廚的料理更是有不同的風格與風味,搭配酒款的風格自然也會不同。亞都麗緻巴黎廳1930在前年聘請日籍主廚高山英紀,其料理特色是細膩淡雅,姚咨佑認為搭配的酒款就不能太強烈而蓋過菜本身。如高山英紀Bocuse dOr得獎作品:季節蔬果千層,當令蔬果結合紅烏龍醋飯的熟果香氣,姚咨佑選擇搭配同樣富有果酸且口感細膩的Bruno Paillard 1er Cuvee Extra Brut M.V 香檳 ,清爽開胃。

 

高山英紀的菜如何搭酒

香煎鴨肝則是搭配Domaine Sigalas Vinsanto 希臘甜酒,風乾過後的葡萄製成酸甜平衡且濃郁的甜酒,與鴨肝的榛果香氣融合後產生了焦糖香,讓油脂有了不一樣的香氣呈現。

現在的侍酒師不只要懂酒,還要懂其他飲料。台灣人愛喝茶,台灣茶葉更是揚名國際。台灣茶也是巴黎廳近年來著重的佐餐飲品;讓不喝酒的客人也能以茶搭餐,提升用餐體驗。高山英紀將台灣茶融入每道料理中,從茶粉、茶湯到茶香。

說到喝茶,總想到要用熱水沖泡,但是搭餐時,可不都只用熱茶來搭配,茶的搭配邏輯與葡萄酒的十分不同。「茶有冷熱之分,要由菜的溫度來決定,像是冷菜就會搭配冷茶,避免味覺上的衝突不適,要讓茶跟菜的溫度是相近的。」姚咨佑解釋。什麼樣的茶在什麼樣的溫度下最能凸顯其風味,處處是學問。

高山英紀有一道用醋橘調味的燒烤北海道干貝,就佐以手工白茶。白茶較輕盈又富有水果香氣,與干貝相得益彰。

 

葡萄酒是可以用「懂」的

姚咨佑踏入侍酒師這一行的起因,是因為一瓶大賣場的葡萄酒。大學念觀光系,有一堂課教調酒、葡萄酒,他拿了一瓶大賣場的紅酒問老師,老師看了酒標上的產區、年分,就說出這瓶酒大概會有什麼風味,「當時我才知道,原來葡萄酒是可以用『懂』的 。」

做過業務、待過飯店, 利用休假時間去酒吧打工,讓姚咨佑對酒類愈來愈感興趣,決定從桃園到台北的葡萄酒商上班,學習知識,但發現酒商與侍酒師不同,酒商工作只有品酒、辦餐酒會,卻少了「服務」這個環節,「要有服務,才是侍酒師。」姚咨佑決定到餐廳工作學習,開啟了他的侍酒師之路。

第一份餐廳工作,是由義大利籍主廚開的義式餐廳,氣氛輕鬆歡愉,道地的義大利菜,上千瓶葡萄酒。義大利主廚採「放生式管理」,不用教的,用做的。

進去第三天,在什麼都還不清楚的情況下,姚咨佑就被推上戰場為客人介紹酒,這才知道書上讀的跟實戰有落差。又有一天,主廚扔了張表單,叫姚咨佑盤點酒,總共近百款、三千多瓶,花了一個星期才盤點完,「過程很辛苦,卻也因為這樣,我背下了全部的酒款資訊跟擺放位置。」

 

與一間老屋的相遇,開啟一段理念與真實食物的美好戰爭。

「年紀大了,多少會對草木有情。」人稱劉姐的劉立群素淨的臉龐,綁著灰白色辮子率真地笑著,回憶起這段與草木產生感情的結緣故事。六年前她閒晃進單行的漢口街,只因為自己太喜歡老屋了,不經意看到這間老房子招租,就向維修古蹟建築的房東租下,而小小蔬房的故事,就從她與這間老房子相遇講起。

人們總說「老物會找人」,劉立群說突如其來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才開始想該做點什麼。鄰近大稻埕與西門町交界處的百年老屋被賦予了新生命,也讓劉立群有了不一樣的責任。

長期茹素的劉立群清楚知道自己的健康飲食和大眾市場不同,單純想要透過這家店吸引相同頻率的客人,甚至能從有興趣轉變成「同類」,也因有話想要跟客人說,她明白「要改變主流市場很難,至少可以吸引一些人的注意。」所以不以傳統的餐廳經營模式,除了提供蔬食,也提倡自然發酵食。

 

身體力行從產地到餐桌

店內所使用的食材,不少都是與劉立群結緣,可說上好長一段淵源,「如果要影響別人,就要用有態度的東西。」劉立群說的每字每句都帶著自信,而這種驕傲來自於不平凡,好比小小蔬房的白米飯,使用宜蘭員山鄉深溝村的稻米,由青年返鄉的任永旭所生產,會決定用他的米,也經過劉立群的重重考驗。

一開始任永旭以客人的身分登門拜訪,「聽說你們煮的飯很好吃,我來吃吃看。」用餐後相談甚歡,任永旭畢業於台大森林所,劉立群應邀到他耕作的農田,觀察他捨棄農藥化肥後,怎麼防治蟲害,如何在豐沛湧泉的雪山水源地手撿福壽螺。任永旭堅持一年一穫的休耕種植,友善農地的生產方式,所付出的時間與人工成本代價自然很高,劉立群認為:「在夾縫中求生存,最困難的是小農價格與消費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不希望消費者付太多錢之外,又如何讓小農能有所收穫。」最後劉立群與稻農契作,早已超出商業利益,動機只有對於友善土地的認同。

從產地到餐桌身體力行,讓更多人體會稻米的美好,不時帶著小小蔬房的學員到宜蘭插秧,舉辦新米品嘗會,利用高雄147號芋香米的米穀粉做成特製甜點。雖然飲食主流早已棄米飯而去,隨處可見西式餐廳與烘焙坊,澱粉也成為肥胖的罪惡代名詞,當任永旭輕訴擔憂「米愈來愈難賣了」,劉立群也深刻體會米飯文化的式微,既然白飯行不通,那就幫忙開發稻米副產品,讓原本丟在田埂施肥用的米糠漬醬菜,除了將米糠材料包帶到水花源市集傳授,在餐廳也提供各式經過米糠發酵過的日式醬菜。

 

因材施教 找出食材最好滋味

店內的蔬食利用四處蒐集來的「有態度食材」烹調而成,有機天然已是最基本的限度,運用這些食材款待撫慰每個登門需要潔淨的味蕾,菜譜更內含三代的情感連結,除了女兒從小吃到大的胡蘿蔔蛋糕,還有劉立群來自山東的父母傳承的招牌十香菜「素什錦」,使用有機蔬菜,如紅蘿蔔、黃豆芽、佛手瓜、杏鮑菇、金針菇、木耳、豆皮等食材切絲,再利用炒與拌的少油烹調方式,讓每種細緻刀工下的蔬菜都能展現自己獨特的味道。

劉立群調味簡單,讓食材回歸最原始的狀態,她認為:「做菜掌握到食物本質,好好發揮食材的味道,就像教小孩,不強求孩子去做別的人,因材施教,找出食材最好的滋味。」

劉立群說:「蔬房不只是餐廳,飲食為首,眾人圍坐,這裡是我們演繹蔬食的舞台,也是土地、種植者、消費者的場域。」而她在惜食觀念下,更懂得利用食材:曾在農夫市集裡看到被摘下丟棄的胡蘿蔔葉,「仔細聞,會發現紅蘿蔔葉帶著巴西利(Parsley)的味道,除了拿來做青醬,也可以用這些葉子做鹹派。」另一道招牌紅蘿蔔濃湯,沒有紅蘿蔔的生腥味,秘方是添加馬鈴薯、薑、柳橙汁。融合在一起的橘色湯汁總讓人以為是南瓜湯。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