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煮至熟軟的圓糯米,和麥芽草一起保溫發酵,過濾後煮沸,小火收乾,即是麥芽糖。

和清光緒年間一樣的製程,令人肅然起敬。新穎敞亮的現代店面,座位再怎麼舒適,門口也必須設置古灶、矮凳與燈籠,要讓人神遊百多年前的擔仔麵攤。從開店使用至今的鰻魚飯醬汁,竟已250 歲,嘗起來滿口歷史嗎?若要追溯義大利乾燥麵的起源,可得回到一千年前的西西里島。

文化的遺產,時間的軌跡,令人生畏。恐怕也是因為那份敬畏心,讓人尊敬老店,崇尚古法,珍重職人。傳統,是另一個我們選擇飲食時偏好的價值;百年老店、傳承三代、古早味,則是不退流行的美食關鍵詞。

傳統究竟有什麼魅力?

 

正宗 須經時間考驗

在《饕客:美食地景中的民主與區辨》一書中,喬西.強斯頓與塞恩.包曼兩位加拿大社會學家,詳細解析了「傳統」。他們解釋吃貨(foodie)偏好的品味,其中一項是「正宗」(authentic),並將正宗的特徵拆解為地理特殊性、簡單、個人關聯、族裔關聯,以及「歷史與傳統」。為什麼吃貨喜歡有歷史與傳統的食物?因為吃貨需要比較的基準,一種食物正宗或不正宗,真實或不真實,「傳統」是參考的基準點。「食物通常是通過與特定歷史傳統的連結,才被框列為正宗」,「這樣的連結不僅證明了正宗的食物經得起時間考驗,且永遠合時宜,而不是一時的風尚。」

 

老店多老才算老?

此外,「歷史的延續性也能被詮釋為具有權威且不容否認,就如同歷史傳統也被用來確認大學、藝術品、管弦樂團、博物館的正當性一樣。」

漫長的時間本身就是權威。因為人的生命短暫,感官有限,我們僅憑藉一己的眼力指尖,看不透世界的廣袤,摸不盡光陰的縱深。從以前延續到現在,就已經令我們讚嘆,因為日子一天一天得過得熬。

於是我們有時放寬了傳統的標準。老店要多老才算老?兩百年?一百年?五十年?君別笑,媒體報導三十年就能冠名老店。但是,真的不開玩笑,你以為的傳統,可能真沒那麼老,好比番茄之於義大利,1492年傳入,十九世紀才普及;好比辣椒之於川菜,辣椒在明末清初才傳入四川,花椒才是中國原生。

 

好的傳統 是瞻前

傳統沒那麼老,傳統也未必比較好。保護傳統有時會扼殺傳統,你相信嗎?法國人曾經遭受這樣的痛:傳奇大廚艾司考菲(Auguste Escoffier)的料理寶典,固定的醬汁做法與食材組合,一度捻熄後代廚師的創意。那麼,創意就能取代傳統嗎?

非也,傳統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才能保持傳統的活力。「最好的傳統不是往後看,而是瞻前又顧後。」 英國哲學家朱利安.巴吉尼在《吃的美德》中如是說。

有關傳統的複雜思辨,後續將一一說分明。

我相信,從老師傅的回憶錄,也可以看到台灣料理和飲食史的軌跡,這本《蓬萊百味臺灣菜》*寫的就是台菜老廚師黃德興一生的「廚道故事」。

我對廚道的定義很寬鬆,它可以是廚師、廚藝、廚房、菜系或廚業之道。德興師十二歲進入戰後初期依然是高級酒樓的蓬萊閣當小工(徒弟),開始了他的料理生涯。做了三、四年調升去做蒸籠,蒸東西、顧蒸籠,再升到顧油鼎,然後蓬萊閣就倒了。之後他轉戰台北和北投的酒家,如海宮、文華莊、東雲閣、百樂滙、嘉賓閣等。他回憶說,在蓬萊閣學的本事成為他開發出多變且大眾化「酒家菜」的基礎。從酒家菜步步提升轉化、研究、改良和一再突破,就成為德興師口中的新潮「台灣料理」:大眾口味、份量足,精緻卻不失派頭的酒席。這也成為他經過來來飯店的「福園」和「芳葉」歷練,入股「康熙苑」後,對外打出的響亮招牌。

德興師「台菜西吃」的發明是台灣料理的最革命性新奇改變,之後蔚為風潮。這恐怕是德興師在廚道上創造的「典範移轉」。當然,值得一提的是,德興師在台中晶華酒店為阿扁總統別出心裁大膽以閩南菜、客家菜和原住民菜為概念發想國宴菜單。這無疑是國宴菜色「台灣化」的另一種革命。

在這本口述歷史裡,老師傅也坦白說了很多他一生作為廚師的體驗,研發廚藝的用心,經營餐廳廚房的心得,開發台灣料理菜系的決心,以及從事多樣餐飲事業的成敗甘苦談。所以我說這的確是德興師的「廚道」故事。

在這本可以說是「台灣廚道故事」裡,德興師也語重心長地說出他對「台灣廚道」的執著、堅持和批評。以下是幾個例子:「現在餐廳的材料都是半成品,沒有辦法從基礎功夫訓練徒弟」、「現在的餐廳、海產店都算是日本料理跟中國料理的混合,但是比較亂啦,沒有以前精緻」、「現在的台灣料理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的菜要加什麼東西?配料要用什麼?都是有固定設計的,現在的菜已經混淆了,失去從前傳統料理的作法和樣子」、「在康熙苑成名前,我始終不敢對外宣稱我做的菜就是台灣料理,只敢稱作『中國菜』……當時外界普遍認為台灣料理水準低……」、「期待台灣料理能受到大家了解和重視,精緻的台灣料理可以傳承下去,而不是只有酒家菜和清粥小菜」、「對我來說,作一個總鋪不困難,但做得好不容易,我有三大理念:『認真執著、用心研究、食材新鮮』。」

但是在本書近尾,德興師卻以既欣慰卻又心酸的口吻說:「廚師的工作環境不好,就算我自己熬出頭有一點名聲,我也不會要求我的孩子選擇這個職業繼承我的工作,而是我自己努力賺錢,栽培孩子好好讀書。現在他們都很有成就,我也很喜歡」。

我讀到這裡,心中頓時有種難言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