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2009年上映的電影《美味關係》(Julie and Julia)根據同名小說,在大銀幕上重現美國大廚茱莉亞.柴爾德(Julia Child)傳奇的一生。

影片一方面講述作家茱莉.鮑威爾(Julie Powell)如何依照柴爾德的《掌握法式烹飪藝術》(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在日常生活中重現書中的524道料理,使得她原本枯燥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另一方面,影片鮮活地回顧柴爾德隨著丈夫從美國移居法國、之後到著名的巴黎藍帶廚藝學校(Le Cordon Bleu)習藝,隨後推出自己的烹飪書以及電視節目等經歷。眼尖的觀眾也可能發現,對於柴爾德的介紹,不少影評與書評會形容她是美國版的傅培梅。而於2014年改版的傅培梅自傳《傅培梅:五味八珍的歲月》也不忘提及它是台灣版的《美味關係》。

傅培梅跟柴爾德的生平到底有多相似並非本文的重點,我更關注的是中文標題「美味關係」這個概念。一本由美國人書寫的法國烹飪書,意外地讓從未見過面的讀者成功地在家重現法國料理,進一步幻想柴爾德當年在電視上像隔壁大嬸的親切形象。

 

飲食的社會意義

而柴爾德的功勞更在於:她讓二戰後的美國,能重新認識法國佳餚,不僅緩和當時緊張的國際情勢,同時也讓一般老百姓在三明治與炸薯條之外,還有其他美味菜餚可選。換言之,飲食引發的「美味關係」有其獨特的社會意義:吃美食使人想起家的感覺、也因為美食,國與國的衝突似乎也微不足道。

人類學家赫茲菲德(Michael Herzfeld)曾提出「文化親密性」(cultural intimacy)一詞,指出在希臘、義大利以及泰國,人們總會以一種外地人覺得尷尬,但當地人則視為自己人才會懂的觀點作為文化認同的方式。

如果以文化親密性來剖析台灣本地的「美味關係」,我們或會想到台菜與中國菜難分難解的淵源,以及充斥在文學與電影中,那些關於省籍衝突、城鄉差距、本地人與新住民等看似無解的對立,最後卻能用美食泯恩仇。

以下以蔡珠兒《紅燜廚娘》與韓良露 《台北回味》書中的片段,探討以美食傳情意背後的意涵。

 

向童年伙食報復的廚娘

蔡珠兒從小就學著如何站在椅子上炒菜,只因為爸媽熱衷宗教,回到家只隨便炒些菜填飽全家肚子。在〈紅蘿蔔蛋糕〉中,她回憶當年媽媽去世後,回到香港家中茫然地烤蛋糕,雖然甜點軟糯噴香,但她對於童年飲食記憶中卻是一片空白。或許讀者反而要感謝蔡媽媽沒讓童年的蔡珠兒吃太好,她才能在成年後以一篇又一篇精彩的飲食專文,跟我們分享她充斥著異國情調的飲食感官世界。

雖然住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理應什麼都能吃得到,但蔡珠兒卻在日常生活的飲食經驗中點出,香港什麼都有,卻缺少她魂牽夢縈的家鄉味。例如在〈飛天筍〉一文,她回憶起童年在南投大啖鮮筍的過往,對比在香港吃到的筍總有啃竹子之感。而一則山東大嬸來香港自由行,卻把山東大饅頭留在車廂的趣聞,讓她提到香港有蝦餃跟叉燒包,卻找不到結實耐嚼的饅頭。

跟「美味關係」最相關的故事莫過於豬油拌飯這個古早味,它勾起像蔡珠兒一樣的四、五年級生的回憶,在過往窮困的日子裡,總希望來碗油亮的拌飯滋潤窮苦的日子。她原以為台灣的豬油拌飯或是香港的豬油撈飯,大概就是港台兩地在發展經濟時特有的飲食回憶,但仔細一問才知道,其他有華人的地方,例如中國大陸,或是新加坡、泰國等地,除了米飯跟醬油依地區有所差別,都有類似吃法。

蔡珠兒也提到:「華人的談判桌上經常雞同鴨講,在劍拔弩張之際,如果端上一碗豬油拌飯,情況會不會改觀?」華人分布各地,飲食早已各異,而一碗鹹香的米飯卻能勾起共有的回憶,飲食的「美味關係」莫過於如此。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煮至熟軟的圓糯米,和麥芽草一起保溫發酵,過濾後煮沸,小火收乾,即是麥芽糖。

和清光緒年間一樣的製程,令人肅然起敬。新穎敞亮的現代店面,座位再怎麼舒適,門口也必須設置古灶、矮凳與燈籠,要讓人神遊百多年前的擔仔麵攤。從開店使用至今的鰻魚飯醬汁,竟已250 歲,嘗起來滿口歷史嗎?若要追溯義大利乾燥麵的起源,可得回到一千年前的西西里島。

文化的遺產,時間的軌跡,令人生畏。恐怕也是因為那份敬畏心,讓人尊敬老店,崇尚古法,珍重職人。傳統,是另一個我們選擇飲食時偏好的價值;百年老店、傳承三代、古早味,則是不退流行的美食關鍵詞。

傳統究竟有什麼魅力?

 

正宗 須經時間考驗

在《饕客:美食地景中的民主與區辨》一書中,喬西.強斯頓與塞恩.包曼兩位加拿大社會學家,詳細解析了「傳統」。他們解釋吃貨(foodie)偏好的品味,其中一項是「正宗」(authentic),並將正宗的特徵拆解為地理特殊性、簡單、個人關聯、族裔關聯,以及「歷史與傳統」。為什麼吃貨喜歡有歷史與傳統的食物?因為吃貨需要比較的基準,一種食物正宗或不正宗,真實或不真實,「傳統」是參考的基準點。「食物通常是通過與特定歷史傳統的連結,才被框列為正宗」,「這樣的連結不僅證明了正宗的食物經得起時間考驗,且永遠合時宜,而不是一時的風尚。」

 

老店多老才算老?

此外,「歷史的延續性也能被詮釋為具有權威且不容否認,就如同歷史傳統也被用來確認大學、藝術品、管弦樂團、博物館的正當性一樣。」

漫長的時間本身就是權威。因為人的生命短暫,感官有限,我們僅憑藉一己的眼力指尖,看不透世界的廣袤,摸不盡光陰的縱深。從以前延續到現在,就已經令我們讚嘆,因為日子一天一天得過得熬。

於是我們有時放寬了傳統的標準。老店要多老才算老?兩百年?一百年?五十年?君別笑,媒體報導三十年就能冠名老店。但是,真的不開玩笑,你以為的傳統,可能真沒那麼老,好比番茄之於義大利,1492年傳入,十九世紀才普及;好比辣椒之於川菜,辣椒在明末清初才傳入四川,花椒才是中國原生。

 

好的傳統 是瞻前

傳統沒那麼老,傳統也未必比較好。保護傳統有時會扼殺傳統,你相信嗎?法國人曾經遭受這樣的痛:傳奇大廚艾司考菲(Auguste Escoffier)的料理寶典,固定的醬汁做法與食材組合,一度捻熄後代廚師的創意。那麼,創意就能取代傳統嗎?

非也,傳統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才能保持傳統的活力。「最好的傳統不是往後看,而是瞻前又顧後。」 英國哲學家朱利安.巴吉尼在《吃的美德》中如是說。

有關傳統的複雜思辨,後續將一一說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