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鬍鬚張從台北寧夏夜市中的一方小攤車,變成現今全國滷肉飯第一連鎖品牌,甚至將滷肉飯送上天空成為華航商務艙飛機餐、變成真空包打進大賣場與電商成為伴手禮,關鍵推手是創辦人張炎泉先生的長子、現任鬍鬚張董事長張永昌。

 

手指先生 從攤販到跨國企業

「我的英文名字是Finger,同事都叫我『手指先生』!」張永昌笑說,很多人覺得這名字也太奇怪。當他伸出的手指比向前方,「這是我替自己取的名字,既是指出方向,也代表NO. 1」,這正是張永昌能把鬍鬚張做到今日領導地位的關鍵。

1979年,張永昌租下寧夏夜市的店面,從小吃攤變成實體店;目標成為寧夏商圈的NO. 11993年,張永昌做了一個周邊全部人都驚訝、甚至擔心、反對的重大決策:鬍鬚張在擁有七家分店時,當時年營業額已經破億,於是決定投下鉅資,在五股成立中央工廠,把廚房面積直接擴大五倍以上。

時至今日,鬍鬚張在國內已經有71家店,並一路開到日本,完成滷肉飯界第一名的目標。

 

 

師法麥當勞 打破傳統「家庭式廚房」侷限

被問到為什麼在僅有七家店的規模時,就決定放膽耗資千萬成立中央廚房?張永昌從傳統小吃的經營模式解釋起:「我發現如果想要把鬍鬚張變成真正的連鎖品牌,就一定要做中央廚房。」

一般傳統小吃店多半都是「前店後家」模式,前門擺幾張桌子,後面廚房就煮飯燒菜,前後場員工往往也就是一家人,非常的「家庭式」。剛創業生意還好,可能廚房就足以出餐,當客人變多,或許原本的餐廳、客廳也都拿來當廚房,如果生意更好,連臥室都改成廚房。

一開始鬍鬚張也是如此,後來又開始走「漸進式中央廚房」的作法,選定商圈附近的民宅裡煮好飯、備好料,再送到各分店。然而開到第七家店時,張永昌發現住宅區巷弄狹窄、又面臨鄰居抗議、違規停車等問題,這種家庭代工式的漸進式中央廚房模式,還是有其侷限。

遇到瓶頸,好學的張永昌到處請益,也從聽演講、看書的方式增進自己的專業知識。當他讀完麥當勞的創業故事,了解如何透過中央廚房的分工與配送,不僅徹底標準化產品生產流程,讓大量生產、品質穩定成為可能。

更重要的是,他發現透過中央廚房的集體採購、數字管理,可以精確掌握進貨量、產品數、耗損率等重要營運資訊,進而對成本損益有詳細確認。除了可以讓營運決策從「人治」真正變成「管理」,也可以降低員工偷雞摸狗、甚至監守自盜的風險。

「如果我還想要繼續拓點開分店,那就一定要採中央廚房模式,把鬍鬚張從傳統的家計管理形式,變成有制度的管理,也才有繼續做大品牌的可能。」張永昌仔細確認完建立中央廚房的利弊得失後,寫下自己心目中的「鬍鬚張五年計畫書」。

在這個目標下,便能了解採購的原料與適合的設備,需要安排的人力以及添購的貨車數量等,當然也包括整個中央廚房的空間需求。因為內心有整套的數字管理藍圖,即使面對老臣或親友的擔憂與反對聲音,也從不動搖自己的信心。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深耕四十年的台北老牌連鎖麵包坊「一之軒」,創辦人兼總經理廖明堅深諳中央廚房才是規模經濟的最佳解方;在後疫情時代,央廚更能在人力、物力上發揮統一調度的功用,經營者得以擁有更彈性的空間。近年一之軒首創的純素麵包系列「新舒食主義」,央廚的輔助更是功不可沒。

 

失敗到成功 二十年的央廚之路

民國79年,一之軒是台北市第一家成立中央廚房的麵包店,分店達十三家,但急速擴張的事業體,產量卻趕不上銷量,一時周轉不靈就宣告關閉。總經理廖明堅說:「那時就是太想成功,什麼SOP、流程都不懂,我根本沒想這麼多。」

跌了重重一跤,廖明堅最後不僅廠房賣了,連自己的房子也拿去抵押,曾經風風火火的日子,最後只留下一個不鏽鋼保溫杯。廖明堅說,他永遠記得那時央廚賣掉,他準備離開,瞥見桌上這個從頭到尾跟著他的保溫杯,自此隨身帶著,時時提醒現在的自己,切勿再犯當年的過錯。

於是87年他再白手起家,重新打造一之軒,同步就在興隆路門市二樓設立廠房,這次他不躁進、照步來,待展出三家分店規模,至89年才搬至新店現址。爾後,先從一樓門市、二樓中央廚房開始,一之軒逐層逐步擴張,一路從二樓到十樓都是生產鏈,含括麵包、蛋糕與伴手禮。其中一樓是門市與出貨部,二樓是蛋糕部,三、四樓是麵包,五樓西點,六樓是伴手禮,七和八樓為行政與員工教育訓練專區,九樓為素食,十樓則是大型攪拌與切割機具。

時至今日,雙北、桃園擁有26家門市,一之軒每日央廚人力共輪三班,約20台三噸半的貨車輪番跑,才足以供應大台北、新北和桃園的貨量。

 

丹麥波蘿 堅持現場烘烤散香味

廖明堅建議若有志發展連鎖烘焙業,中央廚房是必經之路,「就好比蓋高樓,你得先打好地基(央廚)」,麵包是民生必須,也是規模經濟,運用中央廚房才能有效降低成本,達到利潤極大化。

一之軒的半數麵包,都是在中央廚房完成,再送至各店販售;部分半成品,例如在央廚頂樓十樓,即配備大型攪拌機,攪拌分割麵糰,供應全台分店,再由門市人員整形發酵烘烤。

目前,熱銷的台式與日式麵包都是在門市烘烤。另外,屹立四十年的明星商品「丹麥菠蘿」,至今仍每天賣破五千顆,也是堅持在門市烘烤的麵包之一。冠軍商品丹麥波蘿上頭的酥皮必須靠人工手擀,機器分割麵糰後,再以手工一顆顆包覆完整,半成品送達門市,配備專門烤丹麥波蘿的旋風爐,不為其他、就是「香味」。一之軒成功的秘訣都在細節裡。

 

物流路線 貨量與利潤的關鍵

運輸,則是央廚成功與否的另一大關鍵。當初廖明堅選定新店做中央廚房,即是看中一旁的環河快速道路,到達台北市中心只要十分鐘;做生意,時間就是成本,如何在每天營業的十三個小時內,迅速將貨量利潤極大化,將無效產出變為有效。

何謂無效?廖明堅解釋,貨在中央廚房,積著出不去就是無效產出,必須精算貨物運輸路線,最快十分鐘、最遲半小時內一定要送到,十分鐘內,剛出爐的麵包依舊能熱騰騰的送至架上。

但一場疫情,也翻轉烘焙對於冷熱的既定需求。廖明堅笑說,以前麵包一定要熱騰騰的客人才喜歡,但因應疫情的衛生需求,麵包都必須裝袋販售,現在麵包送至門市,反而都在等放涼。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