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四十年的台北老牌連鎖麵包坊「一之軒」,創辦人兼總經理廖明堅深諳中央廚房才是規模經濟的最佳解方;在後疫情時代,央廚更能在人力、物力上發揮統一調度的功用,經營者得以擁有更彈性的空間。近年一之軒首創的純素麵包系列「新舒食主義」,央廚的輔助更是功不可沒。
失敗到成功 二十年的央廚之路
民國79年,一之軒是台北市第一家成立中央廚房的麵包店,分店達十三家,但急速擴張的事業體,產量卻趕不上銷量,一時周轉不靈就宣告關閉。總經理廖明堅說:「那時就是太想成功,什麼SOP、流程都不懂,我根本沒想這麼多。」
跌了重重一跤,廖明堅最後不僅廠房賣了,連自己的房子也拿去抵押,曾經風風火火的日子,最後只留下一個不鏽鋼保溫杯。廖明堅說,他永遠記得那時央廚賣掉,他準備離開,瞥見桌上這個從頭到尾跟著他的保溫杯,自此隨身帶著,時時提醒現在的自己,切勿再犯當年的過錯。
於是87年他再白手起家,重新打造一之軒,同步就在興隆路門市二樓設立廠房,這次他不躁進、照步來,待展出三家分店規模,至89年才搬至新店現址。爾後,先從一樓門市、二樓中央廚房開始,一之軒逐層逐步擴張,一路從二樓到十樓都是生產鏈,含括麵包、蛋糕與伴手禮。其中一樓是門市與出貨部,二樓是蛋糕部,三、四樓是麵包,五樓西點,六樓是伴手禮,七和八樓為行政與員工教育訓練專區,九樓為素食,十樓則是大型攪拌與切割機具。
時至今日,雙北、桃園擁有26家門市,一之軒每日央廚人力共輪三班,約20台三噸半的貨車輪番跑,才足以供應大台北、新北和桃園的貨量。
丹麥波蘿 堅持現場烘烤散香味
廖明堅建議若有志發展連鎖烘焙業,中央廚房是必經之路,「就好比蓋高樓,你得先打好地基(央廚)」,麵包是民生必須,也是規模經濟,運用中央廚房才能有效降低成本,達到利潤極大化。
一之軒的半數麵包,都是在中央廚房完成,再送至各店販售;部分半成品,例如在央廚頂樓十樓,即配備大型攪拌機,攪拌分割麵糰,供應全台分店,再由門市人員整形發酵烘烤。
目前,熱銷的台式與日式麵包都是在門市烘烤。另外,屹立四十年的明星商品「丹麥菠蘿」,至今仍每天賣破五千顆,也是堅持在門市烘烤的麵包之一。冠軍商品丹麥波蘿上頭的酥皮必須靠人工手擀,機器分割麵糰後,再以手工一顆顆包覆完整,半成品送達門市,配備專門烤丹麥波蘿的旋風爐,不為其他、就是「香味」。一之軒成功的秘訣都在細節裡。
物流路線 貨量與利潤的關鍵
運輸,則是央廚成功與否的另一大關鍵。當初廖明堅選定新店做中央廚房,即是看中一旁的環河快速道路,到達台北市中心只要十分鐘;做生意,時間就是成本,如何在每天營業的十三個小時內,迅速將貨量利潤極大化,將無效產出變為有效。
何謂無效?廖明堅解釋,貨在中央廚房,積著出不去就是無效產出,必須精算貨物運輸路線,最快十分鐘、最遲半小時內一定要送到,十分鐘內,剛出爐的麵包依舊能熱騰騰的送至架上。
但一場疫情,也翻轉烘焙對於冷熱的既定需求。廖明堅笑說,以前麵包一定要熱騰騰的客人才喜歡,但因應疫情的衛生需求,麵包都必須裝袋販售,現在麵包送至門市,反而都在等放涼。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