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我喜歡我的工作。

種籽設計廿年閱歷服務業,休閒產業,休閒農業,農林漁牧,為品牌工作的每案都是一個故事,參與了許多一代的胼手胝足與接班二代的轉型創新,無役不與之後,步履從一步現實一步理想,走到現在的左腳自然探索右腳食物設計,蔭蔚了一個農食二端的縱深。

 

設計是解決方案 不是美麗的喬裝

設計是實用的藝術,正宗明義就是要提出解決方案,然後不停止的感知與老練,存心委身讓設計成為業主抑或品牌的生財器具,這才是最好的收費位置。耽美是很基本的執著,然而設計從來都無法窮其一生只是一個裝可愛、裝氣質、裝高級的喬扮。

2021年12月甫出版的《你知我行,里山倡議》臺灣四農村繪本套書。

如果小英總統所言「設計力即是國力」可以成真,那麼躬逢其盛的我們,什麼是數位時代的漁獵採集?對於就口的溫度,嗅聞的氣味,求知的路徑,重新分配的版圖,致富的江湖,剛剛好,種籽設計興致勃勃身為一個內容產業的大冒險家。

然而,有沒有更好的買家?有沒有更好的訂單?有沒有更好的業主?有沒有更好的對價?有沒有更良率的供需?如果沒有文化創意的消費者,為什麼會有文化創意產業?每一個基業長青品牌的弔詭,都是在關鍵時刻履行了甚麼獨特的關鍵字?

當我們大聲地說相信夢想是可以吃的風土。在爬梳台灣農村落在地系季節感的綠飲食企劃設計,以二十四節氣飲食破題,不論情懷,我們已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然後呢?

當台灣土地種植的香蕉、芒果、釋迦、水稻、鳳梨、蓮霧、木瓜、柚、甜柿、番石榴、荔枝、棗、柑橘、西瓜與養蜂都開始有了農業保險,用以因應氣候變遷等意料之外的風險,我們會更真摯興奮於一個擁有亞洲閱歷的主廚,致力於法式料理手工藝超過口條公關的練習;一個製茶第一代渾身的天賦自由;一個學工業設計在義大利百年精品家具品牌歷練十年,然後回家去搖撼父執輩;作一個高級客裔布封雞的三代奧義…,始終還是相信設計總是不脫離身世,設計的親緣,倚賴的味道。

 

時間感的設計 山海雙主修

連續五年設計月曆、桌曆、日曆,時間感設計的流轉深植我心,一直很想挑戰作台灣水果月曆的二代目,以果為時,因為水果月曆是台灣人獨享的曆法。

那麼?環海身世的藍色國土,島嶼國家的海底時序呢?海,用自己的語言,寫下千萬種閱讀它的路徑,公里要說海里,速度換成節,心之所嚮的目標不仰賴導航,而是細膩的觀察、聆聽,還有大膽的眺望…,我們有沒有身體感呢?於焉,更大膽侈言想作農事曆X海事曆的彼此對望。

每年種籽設計的日曆都深受市場關注,叫好又叫座。

聯合報目前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500盤」美食推薦活動,邀請50位各界知名人物(大概都是老饕)推薦過去一年吃過最好的十道菜,然後整理出500盤美食一覽表。此一活動似乎想提出一份由台灣食客評審出來的另類「米其林指南」。從總體看來,它是以菜做為推薦主體,而不是餐廳;也不是由單一機構主導,而是讓台灣50位食客的個人經驗變成公共財。這兩點說來是它的特色。

以料理做為推薦指南,不但可以有幫忙點菜的好處,更可以增長讀者對好吃的菜的認識,像是讀到一份包括500道菜大菜單。至於要不要知道是哪位食客推薦的,恐怕沒什麼人會特別在意。畢竟沒有多少人看人點菜,而是看菜點菜。也許有人好奇,這能不能做為另一張台灣美食的排行榜。我想先對這500盤做測試,看哪些料理我會心動踴躍一試。

談到吃美食的途徑,有些人只是追有名餐廳,有些人是追名廚而去光顧他的名菜,有些人卻是追新廚(餐廳)去嚐鮮,但一定有些人喜歡去吃一些從來沒有吃過的新菜色、新料理。各有所好,這是幾種食客的樣態。

我瀏覽了一下這500道菜,讓我心動的倒是有以下這49道各類各菜系的美食。這些名菜有些是熟悉、也吃過的,有些是比較陌生的,但還是可想像到其口味。大致說來,這49道菜似乎都曾相識。不管初識或是再訪,如此臥遊美食,總是樂事。

1.剝椒魚頭、2.慢烤16小時屏東黃牛牛小排、3.炸豆腐奶、4.花雕黃皮雞、5.火焰片皮鴨、6.生腐杏汁燉白肺湯、7.脆皮吊燒雞、8.花雕玉液蒸鱈場蟹柳、9.清蒸羊肉(排骨三層肉)、10.硝豬腳、11.在地魚生態鍵系列、12.土魠魚米粉鍋、13.蓬萊排骨酥、14.蒜魚細義大利麵、15.西班牙紅蝦、16.薩丁尼亞烤乳豬、17.紅酒燉牛頰肉、18.肥鴨肝/竹山冬筍、19.七味乳鴿、20.屏東乳豬、21.龍膽石斑明太子、22.馬頭魚/象拔蚌/銀杏、23.脆皮玉露鴨、24.四川風味香酥鴨、25.諸葛烤魚、26.砂鍋獅子頭、27.烏參元蹄、28.阿瑪菲烤白帶魚捲、29.芋泥鴨、30.炸宜蘭小香魚、31.龍膽石斑下巴、32.伊比利豬的豬肩肉、33.片皮鴨、34.潮州滷水鴨、35.虱目魚/季節時蔬、36.油條蒜蓉鮮蚵、37.白切雞、38.烤香魚、39.香酥鴨、40.熟成石鯛魚、41.麻油腰花、42.刈菜雞湯、43.檸檬魚、44.砂鍋魚頭、45.白斬放山雞、46.肉絲炒米粉、47.乾鍋肉骨茶、48.蟹懷石料理、四神湯、49.乾式熟成胭脂鴨胸。

至於在活動結束所舉辦的晚宴菜,由六餐廳端出7道「名菜」。我瀏覽一番,印象反不是那麼深刻。從菜色看來,第一印象就是「色」偏單一,「味」偏膩,菜蔬少;至於香,我就無法判斷。不知受邀的名人老饕評語為何?

我在500盤中挑了49盤中意的菜,算算不到十分之一;其中台灣料理和中式菜色還是居多。再看一遍這些菜色,確實讓我不禁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