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說到私廚、微型餐廳,問上對這個領域有些理解的饕客,前幾名會想起難訂又難忘的餐廳,大概都有這間「屋頂上的貓」。

 

在屋頂上做菜 對家與美的憧憬

這間十三年前在台北市某處頂樓加蓋誕生的私廚品牌,是由一對同志情侶攜手共創,兩人想成就的是對「美好住家」的體驗與想像。

創辦人Roy從小在眷村長大,對住家有個美好的憧憬。孩子放學回家,媽媽就在廚房裡敲著雞蛋燒菜,「很日常,但那是我認為的幸福感。」那種日常平淡,卻又可靠的日子,是他對「餐桌」的定義。而Roy是隔代教養的孩子,爺奶出門工作,他就得在家煮菜,即便年紀小,他也沒覺得辛苦,「甚至同年的人還會笑我娘娘腔,我也不以為忤」,反而喜歡那種食材變飯菜的過程,像是魔法一樣。

雖然喜歡,但煮菜這件事情隨著他年紀愈來愈大,卻被擱在心裡了。Roy從19歲獨身一人到台北打拚,做過水泥工、賣過便當,30歲後跑去學花藝設計,在一間文化企業裡任職,他知道自己有夢,卻很難肯定夢長什麼樣。他知道自己對「住家」、「菜餚」有憧憬,「有人燒菜、有舒服的環境,那是我最美好的想像,」34歲那年,他跟他的伴侶謝文中,決定脫離現職創業,打造自己心裡的用餐環境。

那時私廚尚且停留在私人招待所或是郊區老館子的形式,要不是菜好吃、但僅限高消費族群,又或是老館子環境更接近社區餐館,又不符合他們對於美感的想像。他們決定離職投入,做自己的「私廚」。當時的收入拮据,想要完成夢想,沒有第二個選擇,只能在家裡。

一步步開始,「不是預算不多,而是沒有預算」,但愈害怕沒錢,就愈不敢動作,所以Roy說他們乾脆不多想,「因為想太多的話,就會有顧慮、一旦有顧慮,你就什麼都不敢做,不敢往前一步。」第一代「屋頂上的貓」,就真的在他們頂樓加蓋的租屋處開張了,他們用每月房租一萬五為界,「只要付得出房租,我就繼續做下去。」第八個月,Roy在網路上建立了社群,分享理念與想法給對他們好奇的顧客,「我試圖把理念表達清楚,屋頂上的貓是結合創意料理、又像是私人招待所,而這個招待所就是我的住家。」

第一年,他們幾乎都在借錢繳房租,為了繼續經營,早餐、午餐、下午茶到晚餐,每個時段都接待過客人;除了經營私廚,也教做飯跟教插花,換得更多現金流,維持開銷,「收入與支出有時勉強打平,但繳完房租,就沒有現金買菜了,那陣子銀行存款大概都在兩萬上下。」

 

菜市場就是導師 在食譜裡放入想像與創意

不在廚房裡,就往市場跑,「我們跑很多很多菜市場,那裡就是我們的教科書」,他們訪價、認識食材,跟菜攤、肉攤、雜貨攤老闆們聊天,吸收整個市場的精華,然後化成自己的菜譜。

眷村生活勤儉,影響Roy甚深,「一點食材浪費都不要有,所以我們從前一條蘿蔔,就要變出好多菜,番茄紅蘿蔔炒蛋、邊角料再拿來燉肉」,而為了「物盡其用」,讓食材多有搭配,常常豆蛋奶紅白肉也都考慮進去了,營養煞是均衡。依著這個習慣排菜單,「要好吃、要美,更要營養」,於是他的菜單,就從「豆蛋奶紅白肉甜點飲料」這種基礎思考開始。

每道菜都是他們的創作,他總想著要給客人日常但不尋常的體驗。舉例來說,麻油雞麵線是他們的招牌,他們的麵線加進甜菜根,麻油與薑去掉了甜菜根的土味,卻提出甘口味,甜菜根也有去油解膩補血的效果;視覺也有驚喜,白色的麵線上附著了甜菜根原有的粉紅色,更與外面黃澄澄的湯色不同;吃進口裡,柔順的雞湯竟還帶有點奶油香。

中間過場,多數餐廳喜歡用醋飲潤口,洗掉上半場的口腔氣味,但他們選用果汁,有一樣效果,但口感與味道卻截然不同。有時是蝶豆花山粉圓,基底紫色卻又帶點透明感;有時是小松菜鳳梨檸檬,清爽的跟夏天不無二致。餐具也會精挑細選,一套套不一樣的器皿,裝載著不同的菜色,黑色釉漆感重的長型方盤裝著一口食、白色的淺碟給主食肉品使用,每件餐盤都讓菜品,有了不一樣的風貌。十幾年下來,創作幾百道菜都沒有特別紀錄,需要用什麼工具、食譜順序與食材都刻在手掌心與腦裡。

餐桌與住家的風景,融合了他們二人的美感,早期還在頂樓的時候,甚至刻意不收拾一些日常痕跡,展現生活的一部分;搬遷至逸仙路後,從燈飾、窗櫺到各式軟裝,更有其巧,「屋頂上的貓」個性,就從這些細節裡,一一堆疊出來,變得立體無比。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走上階梯,迎接我們的是一個明亮且帶有多彩的環境。這是The Studio,一個近年新竄起,結合私廚、藝術的空間。「我期待餐飲、藝術與人之間有一些改變,讓空間變得更有趣,有何不可?」創辦人林佳蓉這麼說著。

 

開張需要勇氣 更需要不同想像

原本在科技業擔任業務管理職的她,過去習慣高壓生活,更習慣在商場上廝殺、談判。但近幾年大環境動盪,再加上高工時,不禁讓她想著「我還要繼續這樣做下去嗎?」

一次機會,她應邀到朋友的私廚作客,地點是朋友的公寓裡。朋友咚咚咚的,從廚房裡端出一道道創意菜色。「他沒有經歷過正規的餐飲訓練,這也只是他的兼職,就是一股熱情撐著他做」,熱情加上創意,讓朋友的私廚也迎來熱烈預約。

「我也挺喜歡做菜,與朋友在餐桌上閒聊、喝酒,也都是我喜歡的社交模式,不如也來試試?」林佳蓉起心動念簡單,就是試試看一個不同的生活與工作情境,總之,不做怎麼會知道?

2017年,一張IKEA桌、設計好菜單,自己的公寓客廳就是餐廳、後頭是她的房間,林佳蓉就開張了。 她曾在印度的邦加羅爾外派一年,那年工作忙、嘴也很饞,林佳蓉嘗了許多又香又辣的道地印度菜,她就在自家的餐桌上重現。這個菜系如今變成店裡的招牌,有一票死忠粉絲,如菠菜咖哩佐手工起司球,是改良自印度的知名菜餚 Palak Paneer,一種以菠菜、腰果為基底做成清爽的蔬食咖哩,而因為台灣不易取得這種名為Paneer的印度乳酪,林佳蓉則加以改良,選用台灣小農鮮奶、鮮奶油製成的Ricotta起司球,入口綿密香醇,是一道不吃辣的客人也能享受的印度料理。另一道海德拉巴香辣雞肉悶飯,先用香料、優格醃製雞肉,再與印度香米、自製紅蔥酥、番紅花、堅果與果乾層層相疊,最後用麵團封住大鍋後小火悶煮而成。口感濃郁、豐富。

愈做愈有興趣,她也愈來愈懂得自己想要什麼,毅然決然放下在科技業的工作,決定自己出來創業,開間私廚。除了菜色以外,林佳蓉想更多的事,這個「邀請客人來冒險、探險的空間」,除了單純的用餐外,應該還可以有不一樣的詮釋。

The Studio的另個合夥人是藝術老師,收藏許多藝術品,對於一般在藝廊裡才能接觸到藝術品的形式,有不同想像,「她說,那就像是白盒子一樣,把藝術品關在裡面,能接觸到的人就少了,」林佳蓉補充,合夥人作為一個藝術教育者,她長期想要改善多數人對藝廊有距離感、不敢踏入的印象,藝廊的大門不該成為眾人認識作品的阻礙,該怎麼辦呢?

兩人想著,食物的日常性、可親性非常高,與藝術品在多數人心裡的孤高感、難以親近感,看似矛盾,實則互補,兩人想著,何不有個空間讓兩者並存呢?「不是不行,但藝術工作者長期以來,習慣作品是以美術館式的展示與在藝廊環境的呈現方法,這得花許多力氣去跟大家溝通。」或許會有部分人不習慣、感覺不舒服,甚或是需要教育如何對待餐飲與藝術品空存的空間,但一個生澀命題與日常生活之必須結合在一起,一定會有不同火花。此外,兩種產品與服務,在商業模式上也能彼此補位。

餐飲的利潤低、但現金流快;藝術品的利潤高,但絕不是常態消費。「藝術與美食,都是可以令人愉悅、充滿想像的存在,誰說兩者不能在一起?」,這種嘗試雖有挑戰但兩者相輔相成,更結合兩位創業夥伴的專長,讓他們決定放手一搏,成立The Studio。

她定調的空間,介於私廚與正式餐廳之間,為了讓餐酒有更好的搭配,林佳蓉自己也考了葡萄酒證照,還是等級三的專業認證;而現場的服務與餐具也都相對完備,推向高級餐廳的等級;菜單也每季更換,讓主廚揮灑自己的想法,更讓客人有回訪的期待感。多變的餐酒搭配令人嚮往,加上藝術品因展期不斷變換,讓空間感受時而典雅、時而活潑,樣貌不同,再加上服務與隱私性到位,The Studio隨即吸引了一群商務客。這群人集中在30到40歲間,多數為金融或是科技業者,需要一個類似招待所的場域滿足人際社交需求,他們喜歡冒險,更愛這種具有美感、話題與驚喜感三項齊備的用餐形式。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