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式咖啡館不普及、星巴克尚未引進台灣的年代,「步道咖啡」早已在高雄經營近二十五年,不僅是許多六、七年級生首次品嘗拿鐵、卡布其諾之處,其空間中獨有的品味、靜謐氛圍與美味餐點,令許多客人流連往返,更是許多音樂家到高雄演出時必定造訪的咖啡館。

喜歡的事物放進店裡 和這座城市分享
與一般咖啡館不同,「步道咖啡」是一間適合客人獨自前往的咖啡館,舉目所及滿室的書籍、老電影海報,暖黃幽暗的光線使座位間帶點隱秘感,客人自然而然地去尋覓舒適的角落,悄聲用餐、看書。
許多人讚美步道咖啡的藝文形象,老闆張孝維笑談:「那都是大家賦予的名聲,自己並沒有刻意要去設計什麼形象,最初成立步道咖啡,只是把自己喜歡的事物放進店裡,和這座城市分享。」
出生於 1960 年代的張孝維,外公開樂器行與樂器廠,父親是爵士樂師,自幼浸泡於西洋文化的他,長大後也到美式音樂屋打工當 DJ,一開始只是想瞭解那些音樂的內容,從 Pink Floyd、Bob Dylan開始接觸,到反戰、哲學、嬉皮等思想,再使他回頭翻閱歐美文學,觀看藝術電影。
張孝維提到:「這類在探討『人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尋找自我』的事物,令我感覺到歸屬感。」大姊開咖啡館,張孝維就從早到晚窩在店裡看書,從人文中挖掘出自我,透過音樂傳唱認識各式議題,求知慾為他打開一扇寬廣的世界之窗。 因此起心動念想開一間店,把那些對自己受益良多的事物分享給大家,機會也就真的找上門。
從早待到晚的咖啡館 只為休息陪伴
1995年朋友找張孝維一起開店,第一個咖啡館「PEACE PIECE和平片段」就讓張孝維嘗試各種可能,在結束營業後,1998 年重生為具備同樣精神的「步道咖啡La Strada」。「La Strada」是義大利文的馬路、道路之意,也源自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電影,「我希望步道咖啡就像是路邊靜靜陪伴的一張椅子,你走累了,自然而然就會想坐下來休息一下。」
陪伴、不打擾,是貫穿步道咖啡整間店的核心思想,從空間氛圍到餐飲設計,張孝維皆在思考,如何做一間咖啡館讓大家想能早待到晚,舒服地做自己的事情。
步道咖啡室內光線呈現濃郁暗調,店內播放的音樂則配合情境設計特殊編排,像是悄悄地替每位客人覆蓋一層空氣防護膜,讓人察覺不到店家的存在,為客人打造出獨有的私密與寧靜,想看書的客人還可向櫃台借用檯燈。
當年市面上的咖啡館多使用虹吸式咖啡壺,但如果想要讓大家舒服的待一整天,張孝維認為義式咖啡機能提供的品項較多,從高咖啡因的 Espresso 到溫和的拿鐵,能適應不同的用餐情境與需求。主食類則從義大利麵、陶鍋、輕食起司餅與琳瑯滿目的甜點,總計多達50種餐飲品項。「客人可以從早餐、下午茶、吃到宵夜,有熱湯可以暖胃,或來杯酒微醺。」
越簡單、基本的東西 越要用心做到最好
張孝維回憶著:「十八歲那年看了伊朗導演阿巴斯的電影,他的拍攝成本不高。卻能拍出真摯的情感,那樣的感動使我至今難忘。」即使缺乏資源,但用心做好基本的事情,或許就能像阿巴斯一樣讓人刻骨銘心。
開店當年很窮,但唯獨餐飲用料絕不虛應故事,張孝維強調:「我只想做實在的東西,像 Espresso 跟清炒義大利麵這類最基本款的食物,更要做到最好。」中深焙的 Espresso 醇厚,由此延伸出去的拿鐵、卡布其諾等品項深受客人喜愛,店內瀰漫的咖啡香也收服了許多固定來訪的客人;簡單樸實的「蒜片培根辣椒麵」是老闆推薦的主餐,使用義大利產製的DE CECCO麵條,軟硬適中,與收乾培根肉汁和蒜味的麵條令人口齒留香;甜點「提拉米蘇」的可可與奶油苦甜交織,濕潤糕體中混雜些微酒香增添口感,受年輕客人歡迎。
「我常說開一間店至少要存在兩百年,當然我自己也會好奇,到底這樣的價值是否能夠存在於當代,如果真的被市場淘汰那就收掉,但如果有人支持,那我和工作夥伴就會繼續堅持下去。」
曾有一位比利時的美術館館長來訪,一進入店內就先深吸一口氣,讚嘆道地的咖啡香;還有一位德國老先生一進來就樓上樓下參觀一圈,沒消費跟店員說明天再來,後來這位先生幾乎天天報到,成為忠實客人直到離世;而疫情前,許多國際表演團體都特地前往步道咖啡用餐。「其實也沒有想太多,就是想好好照顧每個走進來的人」,老闆的堅持和理念,使步道咖啡被人們惦記超過 20 年。
有些空間的主體性比較強,吸引人去參觀空間,但張孝維想做的卻相反,「我想創造的空間是,我希望他進來感受到最多的是『自己』,如果他真的在步道感受到什麼藝文性,那應該是他自己本身就帶有藝文性。」
讓人在步道點一杯咖啡,挑選喜歡的書,找一個喜歡的角落舒適地待著,這就是張孝維最想帶給客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