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在2022年4月1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共20條的《食農教育法》,並在2022年5月4日由總統正式公告。《食農教育法》明定食農教育六大推動方針,包括: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深化飲食連結農業、地產地消永續農業等。

   

我們缺乏的是飲食教育

        目前台灣所謂的食農教育,大多停留在幼稚園及小學階段,中學以後因為升學的壓力,基本上可說完全沒有食農教育的空間。同樣從事教育工作,我自己經過長期觀察之後,覺得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缺乏飲食教育的空間與時間。《食農教育法》與飲食相關的部分,包括:培養國民消費觀念及飲食習慣、落實健康飲食生活、維護飲食與農業文化的傳承等。然而最大的飲食教育問題,在於學生們並沒有實際落實健康飲食生活的機會,飲食文化的傳承也因此跟真實的日常生活產生很大的斷裂。

 

自己煮飯的權利

        幼稚園與小學階段的食農教育,很少教導小朋友該如何自己料理。中學以後因為升學壓力的關係,許多青少年在家裡吃飯的次數驟減,更不用說學會自己料理。許多人上了大學之後,開始學習生活自理,就算有心想要學習怎麼做飯,卻面臨沒有空間的問題。絕大多數大學宿舍裡並沒有設置足夠的廚房設備。以我任職的東吳大學為例,整棟幾百人的宿舍裡,大家共用一個爐子、一個冰箱、一個電鍋。就算搬到外面住宿,很多沒有設置廚房,也並不允許使用明火做飯,我自己就曾在租來的套房陽台上,搭蓋簡陋的做飯空間。久而久之,也就逐漸放棄做飯這件事情。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提到刺激食慾,一般大眾熟悉的飲食心理學,應該是商家刻意營造食物缺乏的氣氛,提升搶購慾望的「飢餓行銷」(hunger marketing ) 。這種猶如飢餓時候覓食的狀態,常常被評為不理性。但是神經科學、行為科學、實驗心理學等跨領域研究卻認為這不是不理性,而是被誤解的另類理性。飲食需求的背後總隱藏一套有趣的行為、邏輯、想法,遠遠超出我們可以想像的範疇,值得持續不停地探索。

 

快樂報酬

        如何深度理解社會脈動,掌握不同階級、性別、年齡的人想吃的機制,創(塑)造某些社群想(該)吃的食物,這個問題大抵是所有食物產業(鏈)無止盡和無上綱的議題。Kima Cargilly的《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The Psychology of Overeating : Food and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2018,光現出版),娓娓道來食品產業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傳奇化、極大化各項飲食能提供人們在不同狀態下需要的愉悅和「快樂報酬」(hedonic reward),屢屢突破我們心理防衛,讓新的食品如何成為常用的食品,而常用的食物又如何不被雜食的人類吃膩。

        Michael Macht在《飢餓信號: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Hunger, Frust und Schokolade: Die Psychology des Essens,2022,菓子文化),嘗試以飲食習慣失常、失序,造成日常生活困擾的「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s) 為例,譬如厭食或暴食,鼓勵我們暸解追求飲食「快樂報酬」的常態和非常態,另一方面緩解我們面臨飲食失調前兆的罪惡感,像是過重和肥胖情況。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