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提到刺激食慾,一般大眾熟悉的飲食心理學,應該是商家刻意營造食物缺乏的氣氛,提升搶購慾望的「飢餓行銷」(hunger marketing ) 。這種猶如飢餓時候覓食的狀態,常常被評為不理性。但是神經科學、行為科學、實驗心理學等跨領域研究卻認為這不是不理性,而是被誤解的另類理性。飲食需求的背後總隱藏一套有趣的行為、邏輯、想法,遠遠超出我們可以想像的範疇,值得持續不停地探索。

 

快樂報酬

        如何深度理解社會脈動,掌握不同階級、性別、年齡的人想吃的機制,創(塑)造某些社群想(該)吃的食物,這個問題大抵是所有食物產業(鏈)無止盡和無上綱的議題。Kima Cargilly的《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The Psychology of Overeating : Food and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2018,光現出版),娓娓道來食品產業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傳奇化、極大化各項飲食能提供人們在不同狀態下需要的愉悅和「快樂報酬」(hedonic reward),屢屢突破我們心理防衛,讓新的食品如何成為常用的食品,而常用的食物又如何不被雜食的人類吃膩。

        Michael Macht在《飢餓信號: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Hunger, Frust und Schokolade: Die Psychology des Essens,2022,菓子文化),嘗試以飲食習慣失常、失序,造成日常生活困擾的「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s) 為例,譬如厭食或暴食,鼓勵我們暸解追求飲食「快樂報酬」的常態和非常態,另一方面緩解我們面臨飲食失調前兆的罪惡感,像是過重和肥胖情況。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民以食為天,談到吃,總有聊不完說不盡的話題。國人有多愛吃,多熱衷於飲食的生活體驗,似乎就從「食、衣、住、行」這般宛如排序生活重心的語彙,便可一窺大家對吃的態度。一方面,「食飯皇帝大」這句俗諺更反映出人們對於吃的重視,一日三餐不僅是生理上的能量及營養的補給,開口攝取食物、享受飲食美味,更被視為是生活講究,更足以創造出各形各色文化內涵的行為。

 

「食衣住行」與衣食住的台日生活觀

相較之下,「食、衣、住、行」在日語之中,卻說成「衣、食、住」,日本人將「衣著」排在首位,視之為生活首要的原因,有一說是出自人必經的生產過程,因為生產後第一項需求是以襁褓包覆嬰兒,透過衣物讓體溫調節尚未穩定的新生兒保暖,新生命才得以保全,故把衣視為人生的第一要件。如此的說法,不同於你我朗朗上口的「食、衣、住、行」,卻也跟日本人重穿、台灣人重吃的刻板印象意外吻合。

 大溪普濟堂義工準備平安福食  

「食飽未」的台式以食結緣會友

話說回來,「食飽未」曾經是人與人相互之間重要的一項問候,時過境遷,這句溫暖人心的問候語,在今日的台灣社會也逐漸被淡忘,特別在後疫情時代,口罩依舊是守護你我健康的重要防線,口罩生活已成為你我的日常,卻也因遮蔽臉部而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情緒表達互動。所幸飲食扮演著連結情感的功能依舊,當疫情日趨平息,可脫下口罩餐敘共食。台灣民間生活的復甦有賴飲食,血緣、地緣的人群聚會,來辦桌共食,社緣情感的建立更需要相約一起吃個飯。另一方面,因習俗、信仰所構成的神緣,更憑藉著辦桌吃拜拜、吃平安宴,以餐食鏈結情感,保住人情的溫暖可貴。這些存在於現實社會中的飲食場面,某種程度呼應早年移民社會艱辛不安的生活情境,餐食溫飽所帶來的安堵感,彷彿是另一股心靈的寄託,將與祈求神佛庇佑平安無事,進而求得財、子、壽互相呼應。

  

大溪普濟堂的同人社百年神轎 

 

「先顧腹肚,才顧佛祖」:轉身到習俗、信仰的飲食風景

台灣人崇信神佛,不論在清領時期的志書,或者日治時期的書籍報刊,民間熱衷祭神拜佛的景象,總是被視為當地特色而被大幅描述介紹。雖然,「先顧腹肚,才顧佛祖」這句俗諺,傳達的是先追求現實生活的溫飽,才有餘力投注心力於宗教信仰的現實。事實上,心靈寄託的祭祀與民生必需的飲食之間,長久以來並存於現實生活,也因此,造就出廟口即市集的市街特徵。像是位於台北的大稻埕慈聖宮或是往昔的艋舺龍山寺、還是素有台灣媽祖信仰總本山的北港朝天宮,台南的台郡三郊水仙宮等宮廟,廟埕可見熙攘擁擠的市集景象,廟口延伸街道兩旁的店家,更構成一條繁華熱絡的市街。

生活之中,有相當多飲食的互動,來自於代代傳承的習俗或信仰文化。問候食飽未,體現早期移民社會艱辛的生活情境,飲食的溫飽,可謂人生至福的期待。安身立命的寄託,透過吃獲得的基本的確保,祈神護佑的下一步,成為無事平安的另一項作法。移民台灣的歷史脈絡下,飲食與習俗、信仰的關聯性緊密,不僅限於供品之說,有相當多的飲食行為及食物起源都與習俗、信仰的發展有明確連帶的關係。

 

習俗、信仰造就的飲食風貌

這期專題企劃以「習俗、信仰與飲食」為方向,期待透過日常習俗及特殊的祭典情境所展現的台灣飲食特色,彰顯出深植台灣社會的飲食傳承。一年一度,號稱台灣地表最大規模遷徙的重要民俗「大甲媽祖繞境進香」,在全程達340公里鄉路上,滿滿在地食物的供給,跟著媽祖吃遍沿途美食,有粽子、草仔粿、珍珠奶茶、研磨咖啡、生魚片還有辦桌,造就一場極為特殊的外食體驗情境。同樣地,在原住民族祭典中,也廣泛流傳著眾多的特色食物,像是卑南族的傳統粿與粽製作,反映著感謝土地及祖先之意。全台各地深具特色的祭典現場,像是伴隨百年媽祖香路而得名的進香飴,成為人們回味進香路途甘甜的象徵。向來以豆干聞名於世的大溪,這種外地人吃名氣、本地人吃口味的豆干,成為恩主聖帝公溫暖信徒心房的平安粥。若要再深究台灣人信仰世界與在地飲食的邂逅,絕對該來了解東螺媽憐憫民眾受災飢餓,造就肉圓在北斗發跡的傳奇故事。

習俗、信仰所造就的飲食風貌至今,依舊活力十足發展著。乖乖,你我再熟悉不過的零嘴點心,曾幾何時,成為尖端科技業者、政府機構或民間企業所用電腦、機械的不二良伴。藉物取意,吃得安心,那怕只是出自不經意的連結所起的相乘作用,本次企劃的六篇專文,將帶領讀者們一窺台灣飲食與民俗世界的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