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生義大利麵」是什麼?是生的嗎?需要煮嗎?留著小落腮鬍、手臂壯碩、戴著圓形黑框眼鏡的阿潘(潘國展),聽到這些疑問總會先瞇起笑眼, 再來就滔滔不絕地從頭跟你談論麵粉的比例、蛋白質怎的含量會影響黏度等很科學的秘訣,甚至告訴你,他如何訂購到義大利的製麵銅頭…。

 

什麼才是「生義大利麵」呢?

       過去阿潘還在餐廳上班期間,因為一段製造生義大利麵條的影片喚醒他的實驗細胞。在此之前,他大學唸的是日文,沒受過專業廚藝訓練。但受到一股「想試」的本能驅使,且又因原就具備的外文優勢,他大量翻閱國內外資料,發現單就麵條「彈牙」(al-dente)的標準就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更不用說千奇百怪的吃法。因此,他認為與其無端追逐道地,不如把標準歸零,於是就從麵粉開始研究,試著做出符合台灣人彈牙標準的義大利麵條,兼又要有搭配得上的醬汁。

       阿潘的義大利麵條獨到之處,使用新鮮麵糰製成,不經乾燥,可直接下鍋煮的「生」義大利麵條,絕不同於一般超市,甚至餐廳所用的常溫乾燥麵條,煮熟常得花費十到十五分鐘。他自豪地說,兩種麵雖然沒有好壞之分,但生義大利麵只需五分鐘就熟,而且麵體很能吸附醬汁。就沒耐性的現代消費者來說,縮短烹煮時間可是很吸引人的,加上他研發的數款招牌義大利肉醬,更讓他的「快義點」實至名歸。

 

當名片用的「快義點」餐車

       「快義點」(看起來十足輕快活潑的餐車)雖然發跡自高雄,卻也全台跑透透,如筆者就是在台北的市集活動中跟它相見。當時景象,由蛋黃色車身一盤接過一盤端出-冰鎮過的細麵、淋得恰到好處的醬汁及點綴章魚腳的「柚醋章魚天使冷麵」,似乎,現場食客只要一叉捲麵送進嘴裡,暑氣全消。

       「為什麼要做餐車?」阿潘說,其實他原本也是想要有自己的義大利餐廳,但限於資金不足,於是想到了餐車,而且,還要跟別人的不一樣。事實證明,他已將「快義點」餐車設計得像一張活名片,因為它不只具有鮮明的視覺效果,更是展售生麵、操演手作料理的開放式廚房,整個就活像是會移動的義大利餐廳。既然是當名片用,這輛餐車當然就得受到呵護;為此,阿潘從2019年創業至今,已從前製備到現場調理,練就出可快速出餐的SOP,且還不下三次為餐車內部工作台改良過。

 

秘訣來自商品獨特性與自行研發的機器

       「快義點」靠這張名片造成轟動的秘訣在哪?阿潘直說,除了海鮮會在市集舉辦處當地購買之外,其餘所有的麵條、醬料與其他食材,都是在高雄的工作室中完成。工作室空間雖不大,卻已夠擺放他所說的那部很厲害的機器了。那是一部經他設計、改良,又配上特殊義大利製麵銅頭的秘密武器。除此以外,還有一部是他跟賣熱水器父親一起研發,獲有專利的直立式低溫烹調機,具有自動升降功能的多層架裝置,可大大提升招牌「紅酒牛肋醬」的生產效率。由此可見,移植義大利製麵工藝與對食材的講究絕對是隱藏在這張成名名片背後的秘訣,不只讓阿潘的快義點成為市集爭相邀約的對象,更讓他研發的品牌Presto Pasta產品在網購通路上,持續成長。

       除了生產機器的硬體優勢外,阿潘的餐車團隊更不容忽視。這個四人組成的團隊,執掌分明,除阿潘外,其他分別是掌砧板的阿昌、製麵的阿瑞,與負責行銷、美學設計的阿潘女友溫妮。他們就像是車子的四個輪子,協調又快速地推著快義點跑,跑遍全台各角落。

       阿潘深信,名片的存在一定先要有品牌價值。歷經過這幾年的市集實戰經驗後,快義點的快、鮮、美價值已漸漸醞釀出一種獨特的行動品牌經營模式,聲譽正向外擴大中。(作者曾為故宮晶華食藝文解說員)

自有品牌Pesto Pasta 的系列產品

 

       在高雄美麗島捷運站1號出口附近騎樓下停著一台淨白色車身,一角噴有小小兩行不同深色漆的英文字樣:WANBING TWO。在這個熙來攘往的交通樞紐環景中,這台餐車看起來倒有點像裝置藝術作品,但她可是張瀞予一開始賣手作飯糰(台語稱: 飯丸)、鬆餅的行動車。從這部餐車開始築夢,才有現在的「丸餅兔食旅創意行銷工作室」。

 

當起壯遊全台農村的小當家

       張瀞予來自台中東勢果農家族,除了習慣農作外,她更是一位愛逛菜市場的人。她說高中唸觀光科時就學到一些農遊設計,但為跳脫課堂上的紙上談兵式教學,早在十八歲那年就衝動地報名參加教育部青年署在埔里發起的茭白筍推廣計畫。這是她人生第一次參與的政府計畫。

       有此膽識後,兩年後她竟然成功申請一份叫「築夢小當家」的計畫案。「現在我們看這樣的計畫挺小的,但對那時還身為學生的自己來說是一件很大的事呢!」當時,三、五個小當家穿著廚衣,把鍋碗廚具當作行李揹著環島,不僅觀賞各地農村景象,更下田參與農作,甚至拿採收農作物試作各式料理。這時候的張瀞予還是顆種子。

 

設計餐車賣飯糰、鬆餅 接著又變出好多可能性

       既期待又怕失敗的矛盾心態,是絕大部分大學生在臨將畢業前的共同現象。「就先用這雙廚師的手做個吃的賣吧。」2019年底WANBING TWO設計稿完成後,不久這輛穿梭在高雄大街小巷,賣飯糰、鬆餅的白色三輪行動車,馬上成了吸睛的風格餐車。

       由於先前已對各地食材有所認識,於是張瀞予為飯糰特別挑選美濃在地的菜脯和大寮的毛豆當配料,並用木桶做炊米器具,以凸顯傳統風味。回想販售期間,還曾有熱心阿姨傳授炒菜脯秘訣呢,這確實令初試啼聲的她大受激勵。

       然而,數月後張瀞予意外腳傷,為了在高雄獨立生活,她另尋出路,竟意外獲得一份在大寮一所高中的餐飲教學,結識了同事祐嘉,也就是她日後創業時的首任戰友。祐嘉雖然沒什麼農業、餐飲背景,但她做過領隊,有著旅行業者特有的敏銳觀察力。

       張瀞予發現兩人的夥伴組成更甚於單打獨鬥,一定能做出更大的事。這時,她嗅出申請新計畫的可能性了;於是,兩人在教書同時,首次以「丸餅兔食旅創意行銷工作室」的名義,順利申請到去大樹區舉辦「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育活動。在這之後,「不知道大家從哪裡得知我們的,」丸餅兔的計畫邀約接踵而至。

 

見證、分享「夢想青年」故事

       至今短短三年間,丸餅兔申請、執行過的計畫不知凡幾。這些計畫多與高雄地區的農產推廣有關,除辦理拿手的產地到餐桌活動外,他們還教農村民眾如何利用在地食材設計新菜單,甚至休閒下午茶,使得向來習慣一成不變做菜方法的叔叔、阿姨們,讚聲連連。有了這些實戰經驗後,丸餅兔進一步發揮影響力,竟也辦起青年創業講座,試圖透過他們的築夢過程,分享、激勵更多的年輕朋友們,如去年和高雄市政府青年局、高雄餐旅大學合辦的「2021年跨領域青年創業沙龍」。

       今年,丸餅兔又有新的創舉,那就是張瀞予、祐嘉與其他兩成員合著,即將出版的《勿浪Ulang足食》。這是一本旅行食譜,詳細記錄了張瀞予在高屏區做為旅人的食材推廣之旅,其實也就是丸餅兔夥伴們努力要做「夢想青年」的最佳寫照。

       從創業之初的行動餐車到今天的創意行銷工作室,工作內容雖變了,不變的是「丸餅兔」的稱號。張瀞予念念不忘的飯(丸)糰、鬆「餅」的兩樣(TWO [])創業傑作與餐車,至今依然是她的創業演講內容的關鍵畫面。(作者曾任故宮晶華食藝文解說員)

丸餅兔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