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本還沒學到「岩漿」的毀滅性和破壞力前,兒時的我們對岩漿的印象,總會對這紅滾滾的液體有些好奇。岩漿火鍋之所以取名岩漿,也是因為老闆當初在翻炒辣椒時,小孩在旁觀看時意外出現的童言童語。
岩漿除了滾燙、炙熱的想像感受外,岩漿是可畏可敬的大自然現象,同時也是毀滅重生的意象。當「岩漿」這個詞轉化為空間的主軸語彙時,該怎麼透過不同的設計去傳達呢?
如何展現熔化的岩石 將空間化為地質學
岩漿火鍋公益店是一場自建築、營建階段就開始參與其中的設計案。九百多坪的空間裡,從業主需求、法規檢討到如何將大自然的奧妙體現在空間中,花了不少的功夫。
我們以大自然循環週期表現出空間中起、承、轉、合的概念,一步一步讓消費者感受。
以岩漿為例的過程則為:「高壓、噴發、流動、凝結」
當岩漿冷卻後將化為岩石,因此這次的空間中大多以凝固的岩漿(岩石)為元素,其中在火山爆發時,自然界中最硬的寶石「鑽石」也會隨著岩漿噴發,從地底深處來到地表。
這幾個自然階段也和平常我們烹調的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燒」-將餐廳外觀延續火山的外觀高聳面貌與宏觀的氣勢。
從建築物外觀,以鐵件孔網彎折成山的形式,接合在建築本體上。並以滾燙炙熱的紅色燈箱表現出來,立面處以大面的灰黑色石皮交錯拼接,展現岩漿凝固後的意象。虛體面上窗戶分割採用大面的落地窗形式,自然的將光線引入室內空間與霧氣、石頭、鏡面等物件產生呼應關係。
當進到入口大門時,便會因高聳紅色大門的大器給震懾,此時透過推開不鏽鋼把手結合雲朵黑金石的自然紋理表面的瞬間,彷彿即將打開另一個異世界的通道。
「蒸」-將熱氣滾燙的氛圍蔓延至整個室內空間,水霧煙霧嬝繞、照射出的紅光,再利用「反射定律」由鏡面取代光,讓一半的物件變成完整、地上的物件飄浮在空中,也透過鏡面的切割、擴散、重複排列等形式將物件放大漂浮至空間之中。
端景以多面立方體鑽石切割面結構作為出發,發散至長廊空間,從鏡面創造出對於我們的顛倒世界,同時由於大塊石頭貼附於天花板鏡面上,彷彿撞擊後與地板產生圓形線條漣漪,從大面弧形玻璃切割面、地面的白色原石塊讓空間不斷反射再反射使產生重複性、天上漂浮著,結合不同燈光角度及顏色,利用乾冰裝置設計讓綿密水霧交錯打造暗色迷幻仙境感。
利用光線鏡面創造出魔幻感 身歷其境的用餐氛圍
在客座區的部分延續長廊區的反射鏡面,天花板造型以橢圓循環線條作為基礎,利用鏡面及一顆顆的圓球群產生星空下寧靜且夢幻的用餐空間。因應客人不同需求,利用萬向軌道設計,小包廂隔間可將推門展開成為大包廂,提供家庭商務客的私人用餐空間。
燈光扮演營造餐廳氛圍的重要角色,由於本場案件以低明度的光線呈現,凸顯岩漿熱氣氛圍,本場的主角鍋物,相對走廊的氣氛不太過於明亮,以紅光及橘光交錯遮掩住直接性光線。針對於鍋物、走道氛圍、間接線性燈、水霧、投射物件都有作光源瓦數及照射角度分配。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
不知陰陽炭,何獨然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
<經火山> 唐代詩人岑參
想要感受岩漿火鍋神秘、宏大的力量嗎?那就趁入秋天涼之際,來岩漿火鍋公益店感受一頓原始的幽靜饗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