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是一種風潮嗎?冷凍商品還可以有什麼新的可能?在永續的大旗下,循環經濟是不是環保又有經濟力道的雙贏策略?
疫情之後,好多疑問與選擇都浮上檯面,蔬食者數量的持續上升已不是新聞,隨著環保、動物福利與食蔬生活風格的興起,彈性素食者(flexitarian)成為顯學。
無痛蔬食
在台灣友善的素食環境裡,一週吃個一、兩天素一點也不困難,你、我都可能成為彈性素食者,尤其有「小小樹食」這樣的餐廳出現,聰明地利用發酵物的「鮮」與「甘」,加上煙燻、香料的巧妙運用,完美解決蔬菜缺少蛋白質轉化,梅納反應等引人食慾的香氣,讓蔬食一樣飽滿有風味,往往讓人一餐吃下來,根本沒有覺察到整餐都沒有吃肉。
依據全球市調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資料,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素食人口超過三百三十萬,比率為世界第二,若再加上彈性素食者,數量更可觀,難怪小小樹食創辦人劉千瑞說:「我看的是整體的餐飲市場,而不是素食市場。」他要做的是一間「好吃的」餐廳,只是剛剛好是素食而已,如此畫出來的版圖,便是所有的飲食人口。
冷凍食品的下一步?
對許多餐廳來說,發展冷凍食品已是現在進行式,大家想的往往是,怎麼樣可以再推陳出新?在紅海裡殺出一條活路?
欣葉台菜的副品牌-欣葉生活廚房,在兩年多的疫情期間,積極發展出從炒米粉、三杯豬腳到麻油雞湯等各式冷凍食品,對一個傳統的台菜餐廳而言,當然希望大家能到餐廳享受老師傅的手藝,不過一包兩、三百元的冷凍品,很難抵過餐廳一頓數千元的營業額,但在時代的浪潮下,竟也「很自然」的轉型推出多元的冷凍品項。欣葉台菜執行董事長李鴻鈞說:「我知道需要發展冷凍食品,原本想要慢慢來,但一切速度都加快了。」現在他們不僅邀請大家上餐廳吃飯,也希望透過冷凍食品進入家庭餐桌,且不僅是覆熱,還發展出不同的玩法。李鴻鈞說:「我們替消費者完成前面的80%,剩下的20%留給大家發揮創意。」
冷凍食品不再只是方便、省時的代名詞,還可以玩風味,後面的報導讓我們看見冷凍食品還有什麼新的可能?讓家庭餐桌升級。
線性經濟VS. 循環經濟
傳統上我們開採資源、製造商品、消費產品、丟棄垃圾,依此線性發展出商業模式,然而隨著地球資源的稀缺、永續行動成為必然,各產業都開始想要化線為圓,希望能資源再利用,減少廢棄物,找出新循環。
台灣每年創造出800億元的咖啡產值,也因此製造出不少的咖啡渣,2019年Nespresso便攜手台大園藝暨景觀學系,啟動「咖啡全物利用研究-咖啡渣在有機農業上之應用」計畫,循環經濟開展的是新的商業模式,需要大量的技術、資金、人才與創意,通常都由大企業帶動,隨著技術的發展與轉移,才有機會擴展到其他的中小企業或獨立品牌。
現在正是時候,對餐飲業來說,果皮、豆渣等廚餘是最大量的廢棄物,除了靠廚師的巧手轉化成食物外,行之有年的堆肥也是其中一種方法,藉著目前已發展完整的「黑水虻」技術分解,原本需要14天才能完成堆肥的咖啡渣,7天便能回歸土地,成為改善土壤微生態的有機質。
鮮果與加工品牌知果堂今年便和「循創生技」合作,以循環經濟的概念,將咖啡渣以黑水虻技術製成堆肥後灑在檸檬園裡,並將種植出的黃檸檬製成琴酒,再以琴酒為原料,製作出調飲、烘焙或料理,集結生技、農民與飲食職人,共創循環經濟的可能。
由葡萄酒大師林裕森所帶領的喝自然釀酒實驗計畫,2021年便開始以「發酵。再生」為題,將酒窖中剩餘的葡萄渣等原料,透過原生酵母再發酵的過程,轉化出再生氣泡酒與水果皮給酒。2022年則更進一步,除了葡萄酒渣,也使用釀造啤酒的麥渣、糯米酒的酒粕等,繼續再生發酵成酒,同樣也是希望能延續循環經濟的概念,做出台灣版的自然永續酒。
循環經濟已不再是少數大公司的專利,誠如《零廢棄大廚》作者Anne-Marie Bonneau所言:「世界不需要一個完美的零廢棄實踐者,世界需要的是更多即使做得不完美,但願意開始實踐零廢棄的人。」
無肉經濟、冷凍食品、循環經濟絕對是筆好生意,如何「剛剛好」而不會走太快成烈士,走太慢變落伍,讓我們一起嘗試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