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在七冊鉅著「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細膩描述「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上流社會及藝文界人士的生活及思緒。
十九世紀末 美好年代的黃金時期
當時的巴黎早已是世界美食之都,普魯斯特筆下人物對於飲食各有講究之處,設宴款待友人也是日常活動之一。從作品中的敘事者對於飲食的觀察與描述,可窺見當時的用餐習慣,如菜餚內容、佐餐飲品、餐具、上菜方式、用餐禮儀、餐桌裝飾、交談內容等,此外也涉及家廚的工作情形及餐廳運作方式。
除了關於日常用餐、家宴(晚餐為主)、餐廳、甚至野餐場景及氣氛的精細回憶,也有不少跟食物及味覺記憶相關的優美敘述,如啟發記憶長河的瑪德蓮小蛋糕、散發奇幻色澤的蘆筍、可與藝術創作比擬的紅蘿蔔牛肉凍(bœuf-carottes à la gelée)等。此外也有些段落提及過去及當時著名的飲食書作家,該篇幅相當長,內容又極為豐富,幾乎涵蓋了飲食大部分的面向。
書中人物生活的「美好年代」是普法戰爭結束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相對和平時期(1880-1914),法國在政經、科技及文藝各領域都有顯著發展,當時在巴黎舉辦的兩次世界博覽會(1889年、1900年)盛況空前,相當具有代表性。文學界要事如左拉(Émile Zola, 1840-1902)著名的公開信「我控訴…!」(J’accuse… !),藝術風潮如新藝術(Art nouveau)、裝飾藝術(Arts décoratifs)及對於日本文化的熱衷(Japonisme),科技進步如電力及家用汽車日漸普及等社會現象都融入背景描述中。
普魯斯特 法國文壇意識流作家
這部法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有無數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相對較少人注意到作者的飲食習慣。由於出身於富裕的布爾喬亞家庭,家裡有手藝很好的廚師,普魯斯特從小就培養對飲食的鑑賞力,不過他自幼罹患哮喘,終生健康狀況不佳,身型瘦弱,雖然講究美食但食量相當小。最後十多年致力寫作期間一天大多只用一正餐,也不大喝酒,跟其他以饕餮食量聞名的飲食文學作家,如哈伯雷(François Rabelais, 1493-1553)、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等人的形象大不相同,但對於飲食的細膩描述有過之而無不及。
後來因健康因素較少外出用餐,飯店會派指定服務生外送每日特餐到普魯斯特家服務,也常有他特別喜愛的冰啤酒。根據多年伴隨他至過世(1914-1922)的忠心女管家Céleste Albaret在訪談錄「普魯斯特先生」(Monsieur Proust)書中所述,他後期過得幾乎是隱居的生活,不再參加年輕時極為嚮往的社交活動,日夜顛倒只在夜間出門,起身後第一餐(通常是別人的晚餐時間)先喝一壺當時很有名的Corcellet咖啡,還一定要使用巴黎十八區店中烘製的咖啡豆,使用同牌沖泡器具及托盤,要求豆子要儘量磨細才能釋放精華,一次做出兩杯剛好可裝滿銀製咖啡壺,讓他可留下一些之後再喝。日常多半吃烤雞、牛肉凍、檸檬比目魚等簡單不失美味的菜餚。
普魯斯特年輕時常在晚上十一點後造訪巴黎麗池飯店(Hôtel Ritz Paris),享用精緻的夜間簡餐(souper),最後以疊高的覆盆子或冰淇淋、數杯咖啡作結,也會在此宴請友人,書中不少人物舉止描寫也來自飯店觀察,當時巴黎的夜生活非常精彩,深夜才返家是很平常的事。這間1898年開始營業至今,低調奢華的高級飯店相當受到藝文界人士喜愛,海明威也是常客之一。餐廳的廚房由法國名廚艾斯可菲(Auguste Escoffier, 1846-1935)規劃,以軍隊分級傳達執行命令方式管理廚房團隊,這個分工模式能將效率提高很多,延續至今。為了紀念普魯斯特,以其命名茶室及一間套房。
最著名的橋段 原本茶水裡浸泡的不是瑪德蓮
偶爾夜深人靜時,他會突然想吃麗池飯店享有盛名的冰淇淋(尤其是巧克力、覆盆子口味),馬上差遣管家去買回(其夫擔任計程車司機的工作),這應該是多年熟客享有的特權。一時興起也會請人買來名店糕點如Latainville的巧克力蛋糕,但送上後往往只嘗了一口就要求撤下。從他的成長背景、敏感心性及細緻文字中,可想見過去他必然嘗遍各種美食,也擁有敏銳味覺,或許他想找尋的只是過去的美食家記憶,淺嘗已達成目的?
龔固爾文學獎作家Sébastien Lapaque(1971-)曾在一場演講提到,在1904年的一封信中普魯斯特描述自己因身體不好,一天只能吃「兩個奶油煮蛋、一隻烤雞翅、三個可頌、一盤馬鈴薯、一些葡萄、咖啡、一瓶啤酒」(筆者譯,以下同),雖然特殊節日也會請管家去高級餐廳外帶佳餚,但恐怕儀式意義大於享用。他認為真實的生命存在於回憶中的生活,而千絲萬縷的記憶被梳理成優美複雜的文字,擁有被文字具體化的盛宴足矣,日常飲食只不過是維生之用吧。
許多讀者對這部作品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浸泡在茶裡吃的瑪德蓮小蛋糕,其實根據手稿內容,普魯斯特本想寫烤麵包(pain grillé)或是乾烤麵包片(biscotte),兩者都比蛋糕更適合浸茶食用,不知為何最後改用了瑪德蓮,這無疑讓故事增添了甜蜜柔和的滋味。
未來筆者將陸續介紹「追憶似水年華」中飲食相關內容,法文書名中的temps perdu直譯是「消失的時間」,十九世紀著名的飲食詩人及作家Charles Monselet(1825-1888)曾為布里亞.薩瓦航(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 1755-1826)的飲食名著作序(1879年版本),內容中有一佳句:「美食學正來自於消逝的光陰」(La gastronomie est faite surtout du temps perdu),普魯斯特是否有受其影響不得而知,但作品中豐富的飲食描述與其不謀而合,值得費心細究!(作者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所教授)